金巖石

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中驅動創新的主要力量,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主要差別就是大型企業有研發團隊,有企業家驅動創新的機制。
一般認為,現代政府的科技政策始于1945年7月范內瓦·布什遞交給美國總統杜魯門的一份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當時范內瓦·布什是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辦公室的主任。1961年7月,美國核物理學家、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負責人阿爾文·溫伯格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美國大科學的影響》一文,首次使用“大科學”的概念描述了美國“曼哈頓計劃”這樣的科學工程組織體制機制。1963年,美國科學家德里克·普賴斯將其以科學計量學研究美國二戰前后科學發展的報告,匯編為《小科學,大科學》一書出版。
在美國,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主要是由國內一流大學的實驗室完成的,政府主導的科學工程項目屬于應用科學研究,企業主導的研發(R&D)偏重于技術。大學的實驗室、政府的科研工程和企業的技術開發共同構成了國家的科技體系。主要設在一流大學的自然科學實驗室非常市場化,老板是科學家,所在大學核準設立實驗室,通常支付9個月的薪酬后就放飛了。實驗室的負責人是“老板”,做實驗、寫論文、找資金,沒有成果找不到資金就要關門,壓力自然很大。
實驗室若能申請到政府基金的資助,政府基金會同時給實驗室所在大學按比例撥款,申請私人或企業的資助要事先報告所在大學核準,實驗室收到的資金專款專用,還要按比例上繳給所在大學一部分(有時近一半)。實驗數據在學術論文中發表,論文和實驗數據的引用率是客觀的評價指標,不需要“領導”評價。
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像一口深井,源源不斷地為應用科學的研究提供水源,而科學本身的研究不以應用為目的,這就劃分了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當年范內瓦·布什在《科學:無盡的前沿》中反復強調“不以應用為目的”才能面向長遠,和后來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寫的《無盡的探索》一脈相承。
應用科學的研究不同,目的性和組織性都很強,最強的是時效性。規定時間完成規定動作達到規定目標,這就是溫博格在描述“曼哈頓計劃”時創造“大科學”概念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創造了舉國體制,開啟了應用研究的大科學時代。美國的NASA(航空航天局)也是舉國體制,但在規定時間沒有完成規定目標時引進了私人企業特斯拉,授權馬斯克繼續執行NASA項目,成就了今天的“星鏈網絡”。由此可見,舉國體制未必是“國有的”,民營企業依然可成為舉國體制的成員。
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中驅動創新的主要力量,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主要差別就是大型企業有研發團隊,有企業家驅動創新的機制。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了“創造性毀滅”的理論,著名企業家達維多提出了高科技企業必須推動“迭代式創新”,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說明了企業家驅動創新的機制。市場和科學一樣,都是在“發現”,科學是發現造物主的創造,市場是發現“看不見的手”。
在大科學時代,科學家的研究主要是發現造物主的創造,企業家的創新主要是發現看不見的手,一個是思想的市場,一個是應用的市場,無論是基礎科學的研究還是科技應用的研究,最終都是市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