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在我國,絕大多數老人的幸福養老愿景是不離家、不離親、不離熟悉的環境、有便捷的照護,社區居家養老是能最大程度實現這一愿景的養老模式。
前不久,同方全球人壽聯合清華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和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提到:傳統居家養老在各年齡段受訪者當中都是第一選擇,另一種主流養老選擇是社區居家養老。
但現實是,傳統居家養老的模式正面臨著巨大挑戰,日益增大的生活壓力和日漸縮小的家庭規模,使得子女們無法滿足老人的日常照顧需求。例如,子女因工作忙難以照顧老人的基礎生活,也不能隨時陪伴老人就醫,即使子女有空能照顧到老人,但也難以進行專業的照護。
在我國,絕大多數老人的幸福養老愿景是不離家、不離親、不離熟悉的環境、有便捷的照護,社區居家養老是能最大程度實現這一愿景的養老模式。
什么是社區養老?一篇“民政部對‘打造精準化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的答復”的文章指出:“社區養老服務,是以社區為依托,采取全托、日托、上門等方式,為社區或居家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緊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務和產品的總稱。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順應了大多數老年人居家和社區養老的意愿,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目前,社區養老的常見內容有開設托老福利機構,設立老人服務中心,創辦老人餐桌和老人食堂,創建家庭醫生工作站,建立老年活動中心,開辦老年學校,開展老人法律援助、庇護服務等。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的社區養老更多指的是社區居家養老,即在老人原本居住的社區引入市場上的一些養老相關服務,或由居委會、物業提供一些服務,讓老人能夠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又能享受到社區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員為老人提供的養老服務。所以,社區養老本質上也屬于居家養老,但與傳統居家養老相比,增添了許多社會化內容。
除了可以居家這一點吸引人外,社區養老還有許多受老人歡迎的地方。
首先,社區養老可以提供各種娛樂活動和文化活動,如舞蹈、音樂、文化講座、手工制作等等,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滿足了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精神需求,減少了他們的孤獨感。再者,社區養老中心通常有專業的護理人員,可以提供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如藥物管理、測量血壓等,為老人看病提供了便利。第三,除了醫療外,社區通常會提供一系列的服務,例如餐飲、助浴、保潔等,方便了老人的生活。
雖然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但仍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矛盾。一是社區服務的資源不足,尤其是在一些面積大的社區,配套的老年食堂、醫療工作站等或離部分老人較遠,只能依賴上門服務。這就導致了第二個矛盾點,大量的上門服務需求使得服務力度不夠,社區有限人手相對大量需要養老服務的需求而言效率不高。通常情況下,社區養老的上門服務提供的是標準化流程,也無法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
在一些提供較完善養老服務的社區里,選擇社區養老的話,究竟要準備多少錢呢?
目前,社區養老會產生以下幾類費用:專業類的護理、助餐、助潔、助浴服務,生活類的家政衛生、代配藥、陪同就醫、陪同購物服務,機構類的日托體驗、活動服務等。需要注意的是,社區養老的費用因服務類型、地區和質量而異,收費的模式也并不相同,下面以上海的一些社區情況舉例,供參考。
上海的涼城新村街道和老西門街道都推出了“家床”服務,其模式是依托有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將專業照護服務延伸至老年人家中。在該服務體系下,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項或幾項需要的服務,不同的服務包對應不同的價格。
據報道,涼城新村街道的“家床”服務,送餐每月500元,陪夜每月2600元。涼城新村相關負責人介紹,簽約家庭的平均每月支付費用大約六七百元,普遍選擇的是助餐加上一二項家政或護理服務。
而老西門街道的收費模式是“6+1”:“6”指有6種價格,可享受不同服務內容的“標準化服務包”,包括生活照料、身體照護、康復訓練、康復管理、藥品管理、日間陪伴、協助沐浴等,價格最低的為每月660元;“1”指根據老人需求提供的“個性化定制包”。
從這兩個例子不難看出,社區養老中所需支出最高的是陪護費,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保姆費”,半天的陪護費用接近3000元,而單項的服務費用大多為每月五六百元。當然,這些費用相較于市場價格更為實惠,例如一次上門助浴的市場價格在400~600元不等,陪同就醫一單的費用大約在200~600元不等。
在老西門街道居住的張爺爺和老伴就享受到了社區提供的“個性化定制包”,服務內容包括了生活照料、按摩推拿、做飯、夜間陪護以及藥品管理,費用為每個月5800元。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到:“展望2035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以上。”按照現在的退休標準,一個退休老人的養老期至少是20年。在不考慮通脹等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如果能享受到張爺爺這樣的社區養老服務,那20年的養老費用需要1392000元。
社區養老服務是居家養老的一個重要支撐,社區養老建設的不斷完善,不僅能讓更多老人實現居家養老的向往,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居家養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