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思婷


用AI軟件生成各種文章、圖像、視頻挺好玩,但是說到著作權,就一時扯不清了。這些“作品”是不是有獨創性的著作,著作權由誰享有,這些問題亟待探索。
去年年底以來,聊天生成型預訓練變換模型ChatGPT逐漸走紅于社交網絡,Midjourney、Dall-E等內容生成式AI軟件也得到很多網友關注。
人們用AI工具所“創作”的東西是否受著作權保護呢?著作權又屬于誰呢?法律界還沒有形成共識。
國內近年來AI技術快速發展,已經出現過一些經典判例,關注到了AI作品著作權問題的不同方面。
2018年9月,北京菲林律師事務所(下文簡稱“菲林律所”)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原創”文章《影視娛樂行業司法大數據分析報告——電影卷·北京篇》,文中包含圖表。發表次日,百度百家號上出現了一篇極其相似的文章,去掉了首尾段落,但保留了文中的圖表。菲林律所因此狀告百度公司,認為百度公司未經許可就在百家號平臺上發布涉案文章,侵害了其著作權,請求判令百度公司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并賠償經濟損失。
被告百度公司辯稱,菲林律所的這篇涉案文章本身就不具有獨創性,不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獲得的,而是采用法律統計數據分析軟件生成的,故不屬于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菲林律所只要在某數據庫中檢索關鍵詞,使用“可視化”功能,就可以自動生成包含圖表和文字的分析報告。百度公司認為,菲林律所不是本案的適格主體,沒有證據證明涉案文章是法人作品。
經過兩次審理,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最終沒有支持菲林律所的維權請求。法院認為,涉案文章中的圖形部分是利用相關軟件制作完成,雖然會因數據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形狀,但只是基于數據差異,而非基于創作,因此不能體現獨創性。菲林律所聲稱對圖形的線條、顏色進行了人工美化,但又沒有提交證據予以證明。因此,法院認定涉案文章中的圖形不構成圖形作品。既然這一軟件產物不是作品,也就談不上著作權保護了。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著作權法上的作品必須滿足4個要件:屬于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具有獨創性;可以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屬于智力成果。
可見,著作權法上的作品離不開人的智慧創造因素。在百家號等大眾信息平臺上,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質量極差的內容,句子粗劣地七拼八湊,幾近胡言亂語,很可能就是由程序抓取、拼接而成,并非來自人的主動創造,此類“文章”不能視為作品。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使用者的成熟,AI生成的內容質量越來越好,程序可以在作者的主導下輸出有一定獨創性的內容,此類文章就有可能被視為著作權法上的作品。比如,去年9月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美術大賽第一名的AI畫作《空間歌劇院》就是作者經過數百次調整后才得到的。
2018年的一天,騰訊公司開發的智能寫作輔助系統Dreamwriter創作了一篇題為《午評:滬指小幅上漲0.11%報2671.93點通信運營、石油開采等板塊領漲》的財經報道,文章基于對股市財經類文章的大量采集和分析、股市歷史數據和實時收集的當日股市數據、主創人員獨特的表達意愿,在當天股市交易時間結束的2分鐘內完成并發表,末尾注明“本文由騰訊機器人Dreamwriter自動撰寫”。
同日,上海盈訊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盈訊公司”)復制了該文章,通過自己經營的網站向公眾傳播。騰訊公司認為其侵犯了著作權,訴至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
法院審理后認為,涉案文章由騰訊公司主創團隊人員運用Dreamwriter軟件生成,其外在表現符合文字作品的形式要求,其表現的內容體現出對當日上午相關股市信息、數據的選擇、分析、判斷,文章結構合理、表達邏輯清晰,具有一定的獨創性。法院認定涉案文章是由多團隊、多人分工形成的整體智力創作作品,整體體現騰訊公司對于發布股評綜述類文章的需求和意圖,是騰訊公司主持創作的法人作品。
法院最后判決,盈訊公司未經許可,在其經營的網站上向公眾提供被訴侵權文章內容,供公眾在選定的時間、選定的地點獲得的行為,侵害了騰訊公司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鑒于盈訊公司已經刪除侵權作品,法院判決賠償金額為1500元。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九條,能夠享有著作權的主體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人(包括自然人和法律擬制的人如法人、其他組織)是依法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唯一主體。在本案中,騰訊公司既是Dreamwriter程序的開發者,也是程序的使用者,即文章內容的生成者,參與了整個內容生產過程,可以作為法人來享有著作權。
AI作品著作權歸屬不外乎程序開發者(平臺方)、程序使用者(內容生成者)、素材原作者,但通常只認前兩種,因為訓練程序所用的素材太多,很難確定這么多原作者的著作權。真正棘手的難題是:如果程序的開發者和使用者不是同一個人,那么該怎么確定著作權人呢?這一紛爭還在激烈進行中。
不久前,美國一位個體作者“創作”了一本圖畫小說,叫做《黎明的扎雅》,書中的圖畫由Midjourney軟件繪制,作者把文字內容輸入軟件,AI就作出了相應的圖畫。書封面上的署名是人名和軟件名并列。今年2月,美國的著作權局對此案的著作權爭議作出裁定,采用劃界的方式,限定了著作權的保護邊界,認為只有作者撰寫和編排的部分才可以獲得著作權保護,而圖畫部分不是人類著作,不受著作權保護。也就是說,這個作品只有一部分內容受著作權保護,該著作權由人類的作者享有。
AI作品著作權問題還需要更多的司法實踐來指明方向。最高人民法院的高級法官周波曾經撰文認為,從技術層面看,人工智能尚未發展到真正擺脫人類參與的水平。如果與人工智能有關的生成物還屬于人工智能輔助完成的人類智力活動成果,那么通過現有的法律規范足以調整涉及人工智能的生成物的著作權保護問題。至于完全沒有人類參與的人工智能自主生成物的著作權保護問題,還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