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厚濤 傅強

1993年4月27日,首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開始,海協會和海基會代表各10人參加了會談,這是海峽兩岸授權民間機構領導人的第一次晤談。圖為會談前汪道涵(左)與辜振甫握手。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的倡議和積極推動下,在海峽兩岸共同堅持“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史稱“汪辜會談”。
這場舉世矚目的會談,是1949年兩岸隔絕以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最高負責人之間首次進行的會談,開創了海峽兩岸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平等協商的制度性安排。“汪辜會談”留下的歷史經驗彌足珍貴,歷久彌新,至今依然啟迪著兩岸關系的現實發展和未來走向。
1992年11月,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經兩岸雙方分別授權,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奠定了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表明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系不是國與國關系,也不是“一中一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確立了“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之后,兩會商談就疏通了重大梗阻,為實現兩會更高層級見面會談創造了必要條件,“汪辜會談”也就應運而生。1993年4月8日至11日,為了保障汪道涵與辜振甫首次會談順利進行,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和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進行了預備性磋商,確定“汪辜會談”性質定位是“民間性的、經濟性的、事務性的、功能性的會談”。
1993年4月27日上午10點,“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海峽兩岸各派10名代表參會。汪道涵與辜振甫兩人站立,隔桌握手,這是40多年來兩岸高層人士首次公開握手。當時有200多名中外記者將兩人團團圍住,快門聲不斷,閃光燈不停,記錄下了兩岸關系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這一畫面。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歷經戰亂后海峽兩岸雙方可以坐在一起握手言歡的場面令人感慨萬千。汪道涵會長后來回憶道,他與辜先生握手,凝結的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和民族情感,昭示的是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沒有分割。
在“汪辜會談”中,雙方就兩岸經濟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推動兩岸關系柳暗花明。4月29日,汪道涵和辜振甫正式簽署了《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岸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 《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四份協議。雙方一致認為,“兩岸應加強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同意將臺商投資權益保護及相關問題、能源資源開發與交流列為后續協商內容。
會晤期間,汪道涵會長積極主張兩岸深化經濟合作,提出應該把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放在兩岸關系的首要位置上,政治上的分歧不應該阻礙兩岸經濟合作。在此基礎上,汪道涵會長還提出應將兩岸直接“三通”(通郵、通商與通航)提上議事日程,籌備兩岸民間性經濟交流會議并形成固定的制度性安排,各自采取措施鼓勵和保護臺商到大陸投資等有助于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的建議。“汪辜會談”建立了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機制,啟動了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議題的磋商,為解決兩岸交往中衍生的具體問題、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開辟了道路。
在會談結束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汪道涵表示,“這次會談是兩岸歷史性的重要一步,走出這一步應是今后兩岸關系繼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辜振甫也表示,“這次協議正式簽署為兩岸民間交流事務揭開了新的一頁,為未來兩岸關系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汪辜會談”是1949年兩岸隔絕后,雙方高層人士第一次以民間名義公開進行的最高層次會談,是在祖國大陸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兩岸經貿人員往來與社會文化交流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舉行的,對于兩岸商談乃至兩岸關系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汪道涵會長對此指出,“汪辜會談”之所以成功舉行,取決于雙方以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歷史責任感,以誠意和善意構建了兩會交往與商談的共同基礎,這就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沒有這一共識作基礎,雙方是不可能坐到一起來的。

2008年6月13日9時許,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北京就兩岸周末包機與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簽署協議。圖為時任海協會會長陳云林和時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簽字儀式上簽字。
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紀念“汪辜會談”10周年時也專門表示,這次會議成功地樹立了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兩岸平等協商的范例,生動地說明了海峽兩岸中國人完全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找到雙方平等談判的適當方式,使得和平談判得到兩岸同胞的認同和支持。
“汪辜會談”還樹立了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兩岸對等協商、平等談判的典范。從會場的布置到會議程序的安排,兩岸兩會都十分注重談判地位平等和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尊重,不僅表現在形式上,更表現在對他方意見、觀點的重視上,不強加于人。“汪辜會談”體現了兩會相互尊重、實事求是、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精神,說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智慧、有能力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找到平等協商的適當方式。“汪辜會談”初步建立了兩岸制度化的協商機制,為沖破臺當局所謂與大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和經貿往來作出了重要貢獻。
“汪辜會談”所蘊含的成功經驗及豐富內涵,不僅未被世人遺忘,反而成為滾滾歷史長河中永不褪色的亮點,對當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獨”不得人心,必將以失敗告終。
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性問題上,祖國大陸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絕不會有絲毫猶豫、含糊和退讓。70多年來,祖國大陸始終著眼于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團結全體中華兒女,堅決挫敗各種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臺灣獨立”的圖謀,取得一系列反“臺獨”、反分裂斗爭的重大勝利。
從長遠來看,無論“臺獨”分裂勢力使出什么謀“獨”花招,注定以失敗告終;無論他們與外國勢力如何勾連,都無法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中國是包括2300萬臺灣同胞在內的14億中國人民共同的中國,臺灣的前途只能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14億中國人民決定,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全中國14億人民共同決定。祖國大陸絕不會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汪辜會談”具有高遠的前瞻性和大局觀念,為兩岸開辟了一條制度化的溝通管道,建立了一套雙方均能接受的協商模式。從1993年8月到1995年1月,兩會共舉行了7次副秘書長級工作商談和3次負責人(副會長、副董事長)級會談,議題大多按照《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的規劃進行的。
1998年10月,辜振甫率臺灣海基會參訪團訪問上海和北京。在上海,汪道涵與辜振甫再度會晤,就一個中國的內涵、臺灣涉外事務、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等問題對話,拉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這次汪辜會晤達成四項共識,包括兩會進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對話,汪道涵在適當時候訪問臺灣等。在北京,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見辜振甫夫婦,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錢其琛會見辜振甫一行,一度出現兩岸關系“春暖花開”的格局。
“汪辜會談”開啟的兩岸接觸對話的大門一旦打開,就不可能被強行關上。此后,雖然島內李登輝、陳水扁之流在“臺獨”意識形態作祟下,不斷干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但兩岸要交流、要合作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政治勢力都不可能阻擋的。
2008年6月兩會恢復事務性協商以來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赴臺游、直航等18項協議,其實是延續了“汪辜會談”開辟的正確道路。在當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嚴峻復雜的新階段,也亟需這種立足現實、高瞻遠矚的政治目光和胸懷全局、開創未來的戰略智慧。
“汪辜會談”為兩岸商談開創了新的局面,有力推動了兩岸關系的改善和發展。江澤民高度評價說:“‘汪辜會談是成功的,是有成果的,它標志著海峽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海內外輿論對“汪辜會談”也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臺灣《中國時報》刊文稱,“是歷經近半個世紀以來兩岸關系從對峙走向和平的一個重大發展關鍵”。新加坡《聯合早報》社論則表示:汪辜會談是海峽兩岸在實質上結束了明顯的對抗狀態,屢經艱辛考驗后跨出的第一步;而只要跨出最艱難的第一步,再跨出第二步、第三步,就容易多了。西方主流媒體也普遍認為,“汪辜會談”是劃時代的歷史性事件,對兩岸關系長遠發展、地區和平穩定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推動作用。

2016年5月18日,由臺灣民間團體召集,千余名臺灣民眾聚集在臺北民進黨中央黨部前,呼吁即將上臺的當局堅持“九二共識”。集會名為“堅守九二共識、維護兩岸和平”518行動聯盟,由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號召發起,洪門、新黨、新同盟會、工商統一促進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等多個愛臺灣、反“臺獨”的黨派和民間人士參與。
兩岸貴和避干戈,金甌久分終必合。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熱愛祖國、追求統一的光榮傳統,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價值信念。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他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歷史昭示未來,征程未有窮期。現在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回顧“汪辜會談”的歷史經緯,不但要銘記其在促進兩岸關系發展中的歷史意義,更要從中汲取養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時指出:“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對海峽兩岸中國人來說,重要的是真正認識和切實把握歷史機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攜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未來,祖國大陸將在“汪辜會談”所開啟的正確道路上傳承歷史,開創未來,砥礪前行,加強同島內所有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黨、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交流互動,壯大反對“臺獨”、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力量,不斷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努力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斗,攜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責任編輯:李士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