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2月23日,鄭州日產中牟縣廠區內迎來開門紅,機器人配合裝配工人對汽車進行組裝作業。
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批準了這項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其中,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
如何看待5%左右的增長目標?這一目標將如何實現?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的專家均表示,去年成績來之不易,這一目標體現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客觀務實的。
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疫情等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去年我國“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實現了經濟平穩運行、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
去年,GDP增長3%,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年末城鎮調查失業率降到5.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7.7%;財政赤字率控制在2.8%,中央財政收支符合預算、支出略有結余;國際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幣匯率在全球主要貨幣中表現相對穩健;糧食產量1.37萬億斤,增產74億斤;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采訪中,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去年在面對全球經濟下行和疫情等多重挑戰,GDP增長3%的成績實屬不易。今年國內經濟陸續回歸常態化,房地產過快下行的風險也逐步得到遏制,整體來看,無論是市場還是財政等方面的狀況都會好于去年。
與此同時,沈建光提醒,2023年的經濟發展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今年世界經濟下行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大,作為世界經濟的動力源,中國仍要進一步擴大吸收外資力度,堅持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對照高標準經貿規則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更加成熟的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談及2023年預期的5%左右的經濟目標,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結合2022年GDP 3%的增速值來看,今年將目標定在5%左右是較務實的。同時,這也體現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他預測,2022年國內GDP總值達到120萬億元,在考慮到通脹的因素下,今年則極大可能突破130萬億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也向《中國報道》記者指出,過去3年,諸如房地產、消費等行業都受到疫情的嚴重沖擊,到目前為止,這些行業尚在恢復期,5%的目標是較為客觀的。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報告針對今年重點工作部署第一條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各展其長,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對此,張燕生告訴記者,今年穩消費、穩內需的核心依然可以總結為穩市場主體,穩信心、穩預期以及穩收入。他說,在擴大內需方面,修復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提高就業率,提升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三件事“刻不容緩”。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向記者坦言,隨著疫情政策的優化,今年實現GDP增長5%左右的目標“難度不會特別大”,這一數值也為之后的增長留足了空間。
在張燕生看來,今年的經濟市場需要“固本培元、休養生息”,從而逐步恢復至良性循環態勢。他坦言,從過去的幾個月來看,國際社會在普遍下調了2023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預期的同時,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一度達到6%甚至更高。“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設立的5%左右的預期目標較為客觀。”
盡管到了2023年海外通脹情況仍處于高位,國際能源、大宗商品等貨物的價格持續高位運行,但對于國內而言,物價有望保持可控。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3%左右”這一目標,徐洪才認為,2022年CPI增長指數為2%,今年將數值定為3%是較為實際的,在他看來,今年的CPI同比漲幅或在2.5%左右。

1 月17 日,浙江杭州臨安區天目山鎮一家制造廠內,工人正在對配件進行打磨作業。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的工作重點還包括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等方面。
對于如何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邵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增強國企的核心競爭力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制度;在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方面,則應依法保障民營企業、企業家的利益。
在吸收外資方面,邵宇認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是我國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舉措,標志性項目的落地將有利于提升市場信心,也能充分顯示我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
與此同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沈建光認為,結合近期多項數字經濟的利好舉措來看,數字經濟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徐洪才也指出,目前,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產業變革正在深度影響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他以近期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為例指出,“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創新”正成為新基建的開發范式。老齡化社會的來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等新型消費的需求,都涉及新應用的場景。在他看來,2023年將是傳統行業加速數字化的一年。
徐洪才向記者補充道,到2035年我國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在提高質量效益基礎上長期保持合理經濟增長。“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的系列數據也體現了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要求,有利于提振信心、引導預期,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