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嶺

2019年7月25日,搭乘“麗娜輪”的旅客通過入境自助查驗通道進入平潭。
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之后,島內政局的變化,使兩岸關系的不確定因素增多。臺灣執政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其核心意涵,動搖了兩岸互動的政治基礎,導致兩岸聯系溝通與協商談判機制停擺。進入2020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下的兩岸關系更加嚴峻,2022年因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引發了“第四次臺海危機”,兩岸關系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面。如果兩岸關系長期處于如此之困局,就更容易因為信息溝通不暢而產生誤解、誤判乃至產生更嚴重的后果。那么,兩岸關系到底“困”在哪兒?
為什么2016年島內政黨輪替之后,兩岸關系就進入了僵局?答案非常清楚,那就是民進黨上臺之后改弦更張,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這個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民進黨當局這一政治決斷確實成功地“困”住了兩岸關系,也確實將臺灣民眾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的“紅利”毀壞殆盡。
眾所周知,兩岸之所以能夠進入一個較好的發展階段,是因為馬英九上臺后,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之所以能成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是因為它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否認“九二共識”、破壞這一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關系勢必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成果會得而復失,直接損害兩岸同胞尤其是臺灣同胞的利益。
民進黨上臺之初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系官方往來中斷,但是兩岸民間交流互動依然熱絡。兩岸頻繁的互動讓希望兩岸“脫鉤”的民進黨當局非常不爽,他們開始采取種種行政措施、通過“立法”“修法”“釋法”等恐嚇島內民眾,通過“反滲透法”“國安五法”等羅織罪名,動輒給參與兩岸交流互動的島內民眾扣上接受大陸“統戰”的紅帽子,并高高舉起大棒,要么威脅要取消島內健保,要么直接上門“查水表”,并通過抓典型案例等方式在島內制造恐怖氣氛,形成“寒蟬效應”,導致島內不少民眾不敢來大陸,不敢參與兩岸交流互動,不敢公開表態支持兩岸和平發展,不敢對“臺獨”發出反抗的聲音。由此,島內的交流環境越來越差,兩岸交流的氛圍越來越冷。
由于擔心民進黨當局對大陸赴臺自由行的民眾開刀,通過自導自演方式制造“奧步”(“奧步”一詞出自閩南語,意思是“不好的招數”“爛招”)為選舉牟利,大陸2019年7月31日暫停了陸客赴臺自由行。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維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之間繼續和平發展,就不可能有陸客斷流事件的發生。

2022年8月,佩洛西竄訪臺灣,臺灣民眾在街邊抗議。
此后,隨著島內2020年兩項選舉的進行,民進黨當局變本加厲,他們不僅插手香港問題,跟外部勢力一起在香港煽風點火、制造事端,而且通過歪曲事實、嫁接邏輯等方式炮制宣傳素材,煽動兩岸民眾對立,借以凝聚其支持者,最終取得了2020年島內選舉的勝利。
民進黨當局第二任期加緊了跟涉臺外部勢力的勾結,也加快了跟大陸脫鉤對立的步伐。他們加大向美國購買武器裝備的力度,加快“以武謀獨”“以武拒統”的步伐。同時,民進黨當局加快推行其“新南向”政策,以疫情為理由封堵在陸臺胞臺企回臺。同時,他們以疫情理由斷絕了兩岸不少城市的直航,甚至一度中斷了金門跟福建其他沿海地區的“小三通”。這種種行為都是民進黨當局采取的“困”住兩岸關系的措施,疫情原因又使得這種“困”雪上加霜。

2017年5月1日,臺灣著名景點日月潭的湖面顯得很平靜。曾經喧鬧的碼頭鮮見大陸游客的身影,曾經一屋難求的湖景房也紛紛打折吸引住客。
在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之后,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民眾唯恐民進黨當局挑釁兩岸關系達到臨界點引發大陸啟動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他們在“九合一”選舉否定民進黨的執政,將民進黨打得慘敗后,終于發出了希望兩岸和平、拒絕兩岸戰爭的聲音。也正是因為這種聲音,島內“脫困”的聲量開始增強。中國國民黨也正是在這一主流民意的推動下,由其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陸。
夏立言在大陸與中共中央高層、涉臺部門高層和地方負責人互動,既表達了島內民眾希望“脫困”的主流聲音,又傾聽了在陸臺胞臺企的民意心聲,成功沖破了民進黨當局的“一言堂”,島內“脫困”出現一線曙光。
2024年初,臺灣將舉行兩項選舉,選出臺灣當局新領導人和新一屆島內民意代表。民進黨肯定不甘心讓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力量取而代之,他們一定會打“兩岸牌”,通過選舉策略的制定和實施,乃至各種選舉“奧步”,意圖將這一線“脫困”曙光扼殺在搖籃里。所以兩岸關系“脫困”依然霧霾不斷、危險重重。
兩岸關系之所以出現如此困境,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外來勢力干涉。一言以蔽之,就是外來勢力不希望兩岸關系好,不希望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干擾甚至阻撓中國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這些外來勢力是誰?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11月16日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晤時早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來了:“臺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臺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臺制華。”
眾所周知,臺灣問題之所以是一個具有復雜國際因素的國內問題,根子就在美國第七艦隊橫亙,妄圖將臺灣海峽塑造成“海上柏林墻”,成為兩大陣營冷戰、中美對抗的最前線。正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對臺灣當局的扶植,才使得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任務變得復雜、長期、嚴峻。
這些外部勢力不希望中國統一,希望中國長期處于政治對立狀態,并從中兩邊牟利。如果兩岸關系“脫困”而出,兩岸走向和平發展,甚至通過和平方式協商解決臺灣問題,那么島內還有什么理由購買美國的武器?美國的軍工集團還如何讓臺灣當局繳納“保護費”?美國又如何能通過“胡蘿卜加大棒”從臺灣當局那里撈得好處?美國的政客又有什么借口和膽量敢不斷竄臺撈取各種好處?由此,美方某些政客明確講,不僅不能讓中國武力統一,也不能讓中國和平統一。
總之,就是不能讓中國統一,因為中國統一將傷害美國利益。這一赤裸裸的言論來自美國海軍部長德爾·托羅2021年11月5日在“阿斯本安全論壇”上的公然表態。從美國通過“與臺灣關系法”,通過立法方式粗暴干涉中國內政開始,發展到今天這一地步,美國某些政客在“以臺制華”,給中國解決臺灣問題制造困難、不允許兩岸關系“脫困”的意圖已經不再有任何遮掩。
外來勢力尤其是美國,不僅向臺灣當局出售武器,培訓軍隊,提供技術,而且支持臺灣當局拒統謀獨。他們雖然宣稱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是其一個中國政策本身就是具有兩面性、搖擺性的政策主張。他們一方面宣稱要堅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另一方面又塞進中美根本就沒有共識的、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美國國內法“與臺灣關系法”以及曾經作為美國國務院內部文件的“對臺六項保證”,妄圖不斷掏空“一個中國”的內涵,在事實上制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他們一方面不允許“臺獨”勢力搞“法理臺獨”,另一方面又向“臺獨”勢力釋放錯誤信號,縱容他們沖撞一個中國的底線。
美國不僅自己插手臺灣事務,而且宣稱臺灣是他們的“價值同盟”,通過拉“朋友圈”的方式,讓其盟友也出面為臺灣當局撐腰打氣,甚至縱容日本等盟國公然為島內“臺獨”勢力出頭。美國甚至邁過中國,通過其國內法的所謂“長臂管轄”,公然支持給予臺灣當局所謂“國際空間”。
除了上述兩重表面因素,還有一重制度性因素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那就是,無論是出于主動還是被動,臺灣當局已經通過“直接選舉”的改革,將自己妥妥地綁在宣稱“自由民主世界”的西方意識形態戰車上。他們一再標榜自己是西方“自由世界”的組成部分,打著“保衛臺灣就是保衛自由世界”的旗號,向一直打“意識形態牌”搞冷戰的美西方尋求援助,跟他們抱團取暖,借以抗拒統一。
當然,這種做法也將他們自己帶上了不歸路。他們明知道島內政權的“法源”“法統”來自1949年10月1日之前的舊中國政府,知道島內絕大多數民眾支持統一、期待統一,當時他們自己也在高喊統一的口號。因此,其“民主改革”不敢動證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更不敢公然宣布“法理臺獨”,所以他們只能在一個中國的法律架構下逐步開放臺灣當局領導人直接選舉和島內民意代表直接選舉。
島內的“憲法性文件”明確規定了“法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法源”則是來自海峽兩岸的全體中國人民,但吊詭的是,只有“自由地區”的選民去選舉宣稱代表整個中國的當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因此,選票和法源就發生了偏差,法源上的臺灣當局領導人和宣稱代表“全國人民”的島內民意代表,在具體權力來源上則是僅僅接受了臺澎金馬地區民眾的直接選舉。
為了迎合選民獲取選票,這批參加直接選舉的政治人物,越來越多地表達出其維護“臺灣共同體”的意向。隨著李登輝、陳水扁等的“教科書改造”,島內形成的“教育臺獨”路線已經成功地給當時的年輕人洗腦,島內的年輕人從過去認同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到現在只認同玉山和濁水溪,就是島內這種扭曲的選舉造成的扭曲的格局。
這批將臺灣和所謂“中華民國”等同作為常識的島內民眾,就是被蔡英文們稱為“天然獨”的“教育獨”。在民眾常識被強行教育引導而形成兩岸記憶偏差和常識差異的情況下,每一次選舉都是島內政治勢力和政治人物宣誓效忠“臺灣”、保衛“臺灣”的造勢活動。盡管島內不少人號稱這些都是選舉語言,作不得數、當不得真,但是,每次選舉都是一次全島性“臺獨教育”,都是全島性“臺獨動員”,也正是在這種惡性螺旋下,臺灣島內的政治勢力和政治人物離統一越來越遠。可以說,不打破這一邏輯怪圈,不破除這一扭曲的機制,只怕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完全統一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看到兩岸關系“困”在哪兒,找到問題的根源和關鍵,就容易找到“脫困”之道。暫時緩和兩岸緊張氣氛,逐步恢復兩岸交流互動是短期“脫困”,不是根本上解決問題之道。當然,無論如何,這是繼續堅定推動國家和平統一進程的必要。但要想根本上“脫困”,需要思考如何破除島內阻撓國家統一的扭曲體制和邏輯怪圈。
責任編輯:張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