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同
四時養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氣候的陰陽變化規律與特點調攝人體,健身防病,以達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之目的。這是祖國醫學中順應自然、攝生保健的重要養生方法。《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春夏陽氣生發、養長,人應顧護、滋養陽氣,與天之氣相應。春季陽始生,養陽以滋夏季之養長;夏季陽之盛,養陽以備秋之養收、冬之養藏。
春夏之時,自然之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人體內的陽氣也應該順應自然而向上向外抒發。養生者順時而養就應該重視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并不斷使之旺盛起來。此時凡阻礙陽氣升發和耗損陽氣的情況都要避免,如過度勞累、熬夜和不重視防寒保暖等。
這3個穴位分別位于人體的足底、腹部、巔頂,下中上三部正好符合了人體陽氣的生發、運行流程。陽氣自足底涌泉始,向上傳導,經過人體中焦脾胃(中脘附近)的升降轉運,直達上焦進而到達巔頂。這三個穴位恰似陽氣通路上的3個關竅,自下而上按摩便能夠助生陽氣。
此穴是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是腎經的首穴。《黃帝內經》也記載:“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中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脈都匯集于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系。因此涌泉穴被稱為“接地氣”的樞紐,刺激此穴可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中陽氣。
【定位與取穴】位于足底,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取穴時取正坐,蹺一足于另一膝上,足掌朝上, 用另一手輕握,四指置于足背,彎曲大拇指按壓處即是。
【按摩方法】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后用雙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處做前后反復的推搓;或用雙手掌自然輕緩地拍打涌泉穴,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
中脘是距離中焦脾胃較近的穴位,也是腹募穴臟腑之氣輸注于胸腹部。中脘穴正位于中焦之處,自古便有“胃病多取中脘”的說法。故揉按此穴可作用于全身,尤其能夠補充胃中陽氣,促進胃動力,改善消化功能。
【定位與取穴】中脘穴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取穴方法:找到胸骨下端骨肉交際處,和肚臍連線的中點便是中脘穴。
【按摩方法】指端或掌根放于穴位上,以中等力度順時針揉按3~5分鐘,可多次進行。
人的頭頂部有個穴位,叫作百會穴。百會穴養“頭陽”,人的“頭陽”虧虛時,表現有頭痛、眩暈、精神不振、多夢易醒等癥狀。按揉百會穴能產生陽氣、醒頭目。刺激能打通陽經,充盈腦中陽氣。
【定位與取穴】位于頭頂正中心,以兩邊耳尖畫直線與鼻子到后頸直線的交叉點(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后發際正中點。
【按摩方法】
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上述穴位,力度以感到輕微酸痛感為宜,每次揉按3分鐘即可。亦可梳頭刺激百會穴。梳頭可以刺激大腦皮層,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刺激陽氣的生發,使人的精神狀態和春天的陽氣的生長升發相一致。梳頭時,可以選擇桃木梳子,也可以用手,以10個手指的指腹,從前額開始向后,或從頭頂部向四周按摩 16~24 次,也可以用手掌來輕拍自己的頭部。
陽氣氣化產熱是人體熱量、能量的來源,體內之氣得到溫煦才能維持各臟腑經絡組織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僅“養陽”還不夠,還要通脈行氣,使陽氣可以達到四肢四末,推動氣血津液在全身的運行和輸布。通脈行氣也可以通過按摩刺激穴位來實現。
陽池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穴名意指陽氣生發之池,有生發陽氣、溝通表里的功能作用。它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環及荷爾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這一穴位,便可迅速暢通血液循環,溫和身體。按摩此穴可恢復三焦經的功能,將熱能傳達到全身。經常按摩此穴可調節人體的元氣,幫助人增津消渴。
【定位與取穴】位于手背第3、4掌骨間直上,與手背腕橫紋交點處的凹陷中取穴即可。取穴時將手背往上蹺,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者中指揉按此穴。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壓另一只手的陽池穴,再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壓這只手上的陽池穴。

云門穴位于胸部,為手太陰肺經脈氣所發,內應肺臟,可調暢肺臟氣機,調理肺臟功能,故灸之可以宣肺降逆,治療肺失宣降之咳嗽氣喘。另外,肺經之氣由此布散于十二經脈之門戶,猶氣化飛升之門也,可舒達抑郁之氣,因此灸之能開胸順氣,宜散經氣,治療一切因氣郁所致之病癥。
【定位與取穴】云門穴位于胸壁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中線6寸。取穴時人體站直,雙手叉腰,鎖骨外側端下方的三角形凹陷處即是此穴。
【按摩方法】按摩時可以用大拇指按住云門穴,如果你感覺穴位局部酸脹疼痛,即是按準了穴位,手指壓住穴位,逐漸用力深按,保持10秒然后松開,一壓一松為一個循環,每次按摩云門穴100下。也可采用按揉的方法,將穴位一側的手臂抬起,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指腹放在云門穴的位置,然后做環狀運動,輕柔地旋轉按壓,每一次按壓可以先順時針轉100下,然后再逆時針轉100下。
【艾灸方法】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壯。
膻中穴位于心包經,任脈氣在此吸熱膨脹,因此可收集心包經的氣血,具有益氣通脈、振奮心陽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心包血脈的功能失調所致的胸悶、心痛等病癥。
【定位與取穴】位于胸部中線,平至第4肋間隙。取穴時可以采用仰臥或臥位的姿勢,穴位在胸部,與第4肋間隙水平,在前正中線上,大約在2個乳頭連線的中點處便是此穴。
【按摩方法】多用推法按摩,兩只手掌由膻中穴沿著胸肋向兩側推抹至側腰部,推抹20次左右。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壯,或者用艾條艾灸10 ~20分鐘。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