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之
現階段,傳統戲劇面臨著觀眾流失、演出場地匱乏、傳承人員缺失的現實問題,傳統戲曲藝術處于相對低迷的狀態中,出現生存和發展上的危機。對此,需要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拓展傳統戲劇數字化傳播渠道,依托數字技術快捷性、交互性、可復制性的優勢,向更多的受眾群體展示戲曲文化魅力,推動傳統戲劇在新時代下傳承和創新發展。
當下傳統戲劇的傳承與發展出現較多問題,一些劇種甚至面臨消失的困境。一方面,社會中全新娛樂方式的涌現,以及新興媒體的廣泛普及,使傳統戲劇的發展空間被嚴重壓縮,很多青年觀眾不了解戲曲藝術,導致傳統戲劇失去觀眾基礎。另一方面,社會開放程度的提升,使文化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多元文化影響下,以鄉村為中心的戲劇表演模式被打破,觀眾藝術審美要求的改變,導致戲曲演出方式和受眾需求之間出現矛盾,傳統戲劇陷入到低迷發展的狀態中,出現較多的發展危機。而網絡媒體、手機媒體、電視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為傳統戲劇提供數字化傳播的渠道,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首先,傳統戲劇可利用互聯網平臺,傳播戲曲資源。可在網絡中開設相關的戲曲博客、貼吧、公眾號,發布戲曲演出相關的信息。還可整合戲曲資料,以圖片、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向觀眾介紹傳統戲劇,并方便用戶對部分戲劇作品的下載和觀看,使傳統戲劇通過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擴大傳播的范圍,增加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其次,利用手機新媒體技術,吸引青年觀眾的廣泛參與。可建立相應的公眾賬號,發布梨園動態、戲劇廣播、明星資訊,并提供會員注冊、節目互動等環節,使觀眾積極地參與到戲劇節目中,感受傳統戲劇的魅力,也使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了解戲劇,并喜歡和認可傳統戲劇。最后,在電視媒體中,可結合不同地區的用戶需求,利用戶外新媒體,宣傳傳統戲劇,強化信息傳播的效率,并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我國傳統戲劇保護力度進一步增強,但是在數字化傳播上仍然存在較多的不足。一是數字化資源采集方式過于單一。將傳統的影片、文字、圖片轉換為數字資源,需要利用現代化的設施,完成數據的采集、處理、儲存。但是,當前在戲劇數字資源開發和應用方面投入不足,采集的對象基本以圖片和文字為主,所錄制的視頻專業化程度不高,很難達到數字記錄的要求和標準。而由于我國傳統戲劇類型較多,分布較廣,在數字開發中缺少統一的標準,造成資源類型較為單一,能夠真正投入使用的資源量不足。二是缺少統一的建檔管理。在完成數據采集后,需要對數字化資源進行整理、分類、儲存,為二次開發和利用提供依據。但是,資源庫的建設目前尚缺少統一的標準,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數據歸檔要求。而且由于管理人員自身的操作水平參差不齊,造成很多資源無法再進行二次的加工,更談不上共享和應用。三是數據庫之間共享不足。傳統戲劇數字化的傳播,需要加強數據共享。但是構建數據庫平臺缺少交互性,數據庫停留在簡單的展示頁面中,很多網頁不具備檢索的功能,造成素材建設成果難以轉化,數字資源的價值難以全面的發揮,降低了傳統戲劇的傳播和發展的質量。
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受眾群體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很多觀眾更是成為傳播的主體,占據著更為重要的地位。而傳統戲劇以地方文化為基礎,造成不同地方的劇種類型和表現形式存在較大的差異。很多戲劇跨地區、跨民族的傳播,需要考慮受眾差異,增加大眾對劇種的認同感。但是現階段,傳統戲劇數字化傳播,忽視受眾差異,導致傳播的針對性不足,傳播的效果大打折扣。針對不同年齡、地區、文化基礎的受眾,傳統戲劇推送的內容相同,雖然能夠實現信息的大范圍傳播,但是沒有考慮受眾的差異,造成傳播內容和需求之間出現較大的矛盾。例如,面對青年一代的群體,應該融入新話題、新元素、新文化理念,利用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吸引觀眾觀看。但是面對這部分群體,目前卻沒有設計出他們喜歡的傳播內容,造成傳統戲劇數字化傳播質量不高,難以滿足大眾個性化的需求。
首先,利用新媒體技術做好傳統戲劇資源的數字化采集與保存。傳統戲劇所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廣泛,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元素與鮮明的特色,因此數據化采集內容相對繁雜。其中,大多涉及到音樂唱腔、臉譜、道具、服裝、表演特技、歷史資料及相關文獻等等。為更好地實現傳統戲劇數字化傳播,應按照采集資源形式,將資源內容劃分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同時,利用數字錄音技術對各種作為聲音素材的音樂和唱腔資源進行采集與挖掘,要求在采集過程中需利用高保真錄音設備完成高質量的聲音素材采集和錄制。對于錄制好的聲音素材利用聲音編輯軟件進行降噪、剪裁、配音以及最終輸出,保證傳統戲劇聲音素材完美呈現。針對傳統戲劇的表演形式、舞臺畫面與動作特技,需要利用高清數字攝像機、紅外掃描儀或數碼相機等形式對傳統戲劇動作、道具、服裝、音樂、表情、場景等圖片和視頻資源進行高精度捕捉。采用三維掃描儀的方式進行立體化收集,將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儲存到抗干擾儲存器上,用于保存和傳播使用。
其次,針對傳統戲劇龐大的數據資源特征,搭建規范性管理平臺,以此為傳統戲劇數字化資源庫,借助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對資源庫中的海量戲劇數據進行分類、歸檔、儲存、查找及應用。對于圖片類素材利用Photoshop進一步剪裁編輯后命名歸檔;對于視頻動畫類素材,利用after effects或者3dmax進行調色、渲染、剪貼等編輯操作,整理好后重命名上傳到資源庫當中;按照傳統戲劇經典劇目、藝術特色、傳承人等不同主題設置功能板塊,分類歸檔儲存,便于查找和應用。
此外,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對傳統戲劇資源數字化修復與復原。由于早期的傳統戲劇資源保存方式,主要是以紙質文本、相紙、磁帶、光盤等形式為主,受到時間和外界因素的影響,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和變質問題。針對這類問題,應利用數字化技術中的圖像處理功能,對已破損的紙質資源進行修復和再編輯;針對已損壞的視頻資源,利用音頻編輯或物理重整等技術,進行精致修復;針對已破壞的戲劇情景,可利用虛擬仿真、三維動畫與虛擬現實等現代化技術,盡可能模擬和還原這些珍貴的傳統戲劇資源。
自媒體是當前備受人們歡迎和廣泛使用的重要媒介平臺,借助該平臺進行傳統戲劇數字化傳播,不僅有利于創新數字化傳播形式,拓寬傳統戲劇傳播渠道,還可促進傳統戲劇與廣大戲迷進行密切互動,進一步增強傳播效率、影響力和有效性。第一,依托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公眾平臺,利用網絡信息繭房、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各種傳統戲劇藝術的精準傳播。并借助視頻引擎作用,建立立體化傳統戲劇藝術傳播網絡,實時發布戲劇相關最新消息、活動資料與節目信息。并鼓勵廣大戲迷通過各個自媒體平臺積極互動、交流、表達觀點和想法,以評論、點贊等形式為戲劇藝術研究、開發與創新提供依據。第二,開通社區論壇,創建虛擬戲劇舞臺,召集擁有相同愛好的傳統戲劇專家學者、舞臺演員、愛好者匯聚一起,借助社區論壇交流互動,建筑3D技術形式,讓虛擬演員通過該平臺呈現戲劇程式、電子唱腔,拓寬戲劇表演空間,實現高效化傳播。第三,還可適當借鑒成功經驗,創新數字化傳播形式。如李子柒及其團隊通過短視頻平臺,以自媒體傳播形式,真人出演展示中國傳統鄉村生活場景、生存技巧與民間智慧,逐漸被網民所知,并成為國內外眾多知名網絡媒體流量的“寵兒”。
借助全媒體搭建網絡數字平臺,拓寬傳統戲劇數字化傳播渠道,有效增強其傳播效率和水平,增強傳統戲劇社會影響力。一是可通過綜合運用多種媒介信息傳播表現形式,如文字、聲音、視頻、圖形、動畫等媒體表現手段,通過不同媒介形態,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手機、網絡等等。通過移動網絡、廣電網絡及互聯網絡融合傳播,多方位、立體化展示傳播內容,擴大傳播覆蓋范圍,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二是利用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精準采集目標受眾群體的各種細化需求,基于受眾需求精準搭建網絡數字平臺,完善平臺中的戲劇傳播、推送、展示、交互功能,體現全媒體理念優勢。其中,可使用網絡云儲存功能,通過網絡平臺與移動網絡平臺,搭建面向不同受眾群體的傳統戲劇數字化傳播平臺。基于傳播需求和特點,開發完善傳統戲劇簡介、戲劇動態、戲劇劇目、戲班與演員、演出習俗、戲劇藝術、在線試聽、音樂與唱腔、演出劇照、臉譜與服裝道具等功能板塊。并在各個功能板塊中呈現與傳播內容相對應的圖片、視頻和文字信息,適當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模擬還原真實的戲劇演繹場景。讓受眾群體僅可通過登錄該平臺點擊瀏覽,便可選擇性、直觀性、動態化了解戲劇內容,增強戲劇數字化傳播效果。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傳統戲劇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目前,傳統戲劇一定程度上也正在逐步擴大傳播范圍,提升傳播的效率和質量。但是仍然存在數據庫建設不完善、傳播內容單一、忽視受眾差別的現實問題。對此,需要充分借助新媒體技術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并拓展戲劇傳播渠道,豐富數字化傳播的形式。通過挖掘數據價值,提煉出符合受眾需求的內容,精準地向受眾群體宣傳和推送傳統戲劇作品和信息,使觀眾能夠了解傳統戲劇,并主動參與到戲劇數字化傳播中,推動傳統戲劇在媒體時代下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