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部大力推動高等院校專業課程建設與應用的背景下,產品設計專業創新設計類課程的基礎建設充分考慮了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研究通過對 OBE 模式、產品包裝設計課程進行概述,以“福”文化產品包裝為例,分析了地域表達在產品包裝設計課程中的應用路徑。
[關鍵詞]OBE理念;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福”文化
[中圖分類號]TB48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3)36-0075-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江平. OBE理念下產品包裝課程的地域性表達:以“福”文化產品包裝為例[J].天工,2023(36):75-77.
基金項目:2022年度三明市社科規劃項目“‘福文化產品包裝的地域性表達”(課題編號:22065)。
產品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是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明確產品設計專業學生有完成項目的能力,并通過教育改革后的系統讓學生具備專業能力。OBE模式是在 20世紀 80年代初由美國學者 Spady提出的,OBE模式著重于成果,并強調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讓畢業生明確所應具備的能力。筆者結合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分析討論一些具有實踐價值的框架和方法,提供一個可復制、可輻射的課程改革設計方案。
一、OBE理念下產品包裝設計課程概述
從市場需求側角度來審視,當前許多學生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和專業改革,造成了嚴重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高等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提高供給端的人才培養質量,使學生能夠滿足市場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無論是產品設計的必修專業還是拓展跨界融合的選修專業,都是使學生掌握某個學術或職業領域的知識,提高自身能力。以往的教學模式容易忽視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以培養理論人才或學術研究人才為目標,忽視了大多數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缺乏對學生專業技術以及德育發展的關注。
為了優化產品包裝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機制,可利用多元化教學措施和手段提高課堂效率,如通過嘗試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中,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教師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作為關鍵。授課中的專題設計可結合實際項目展開,學生參與項目團隊工作,經歷走訪市場、設定方案、設計流程、完成定稿方案等過程,體會包裝設計知識體系的整體性、系統性、嚴謹性。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地與不同受眾進行互動,將包裝理論知識有效延伸至實踐中。
二、地域性表達在產品包裝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一)地域性表達的概念
地方高校服務于地方,建設發展地方,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地域資源是高校在整個高等教育資源空間中所能獲得并加以利用的資源,找準這一定位,是高校在競爭中求得生存空間的根本依賴。基于整個系統,找準自身定位,突出特點,塑造不可替代的特色優勢。對于課程專業建設而言,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優勢發展特色,以當地區域文化為切入點,利用地方資源以及政策支持,引導產品包裝設計這樣的特色專業課程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需求,并引領產業鏈發展,形成特色產業圈。結合三明本地的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包括打造“綠都”城市的目標,能夠更好、更有效地推廣地方文化,服務地方,并帶動地方文創產業發展。同時也響應了地方政策,為實現鄉村振興助力。
(二)地域性表達在產品包裝課程中的應用路徑
1.以地方文創基地為平臺
以中村鄉服務設計實踐活動為例,通過對口服務,交流共建,帶動地方專業的發展。實現優勢疊加,增強專業競爭力,樹立產品專業品牌標桿。深化校地融合,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深度合作,創建重點創新平臺與基地,不斷提升科學研究的品質與社會服務能力。為了推廣中村鄉鄉鎮文化并發展當地旅游業,建立了地方文創基地。地方平臺應用路徑的實踐專題模塊是以三明周邊重點村落為主要服務對象,完成農村品牌建設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建立從產品包裝設計到服務設計再到品牌規劃的公益服務項目愿景。通過挖掘不同自然村的文化和地域特色,通過設計賦能相應的鄉村產業發展(見圖1)。
2.以樹立地域性文化品牌為目標
面對區域經濟市場機會,產品包裝設計課程改革的教學內容實踐模塊將設計、服務、三農看作一個有機整體。這一“設計+鄉鎮文化產業”的方式區別于現行的直接性、單一性、幫扶性的服務方式,具有專業產業化、系統化、可持續性等特征。借助賴坊鎮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見圖2),以“清新福建·綠色農業”品牌為后盾,開展“福”文化創意包裝項目,作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學生根據自己專業所學通過系統性的福建地域性農產品品牌包裝設計(見圖3),去幫助打造鄉村品牌,提升鄉村品牌形象。并通過全方位的鄉村品牌策劃服務設計,實現鄉村資源和城鄉需求的有效對接,不僅促進校地之間的互動,也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服務地方的責任。
三、以“福”文化產品包裝為例進行地域性表達的研究
(一)“福”文化的概念
“福”文化是指中華傳統文化中以“福”為主題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包括對幸福、吉祥、美好等生活狀態的祈求,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福”文化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中的“福”不僅涵蓋了傳統福文化所展現的精神內涵,更多的是要樹立福建的地域性文化品牌。這是打造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富有生活氣息的幸福產業的有效途徑。“福”文化的地域空間獨具魅力、物產資源富饒繁多、內涵底蘊深厚雋永、形態樣式生動活潑,閩地物華與閩人智慧相映生輝,為營造閩式生活、擴大閩式生活影響力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支撐和動力源泉。
(二)“福”文化產品包裝的地域性表達設計方法


傳統福文化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抽象美和具象美辯證統一的特點,體現出每個發展階段人們對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涵蓋了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哲學宗教等層面的內容,凝聚了歷代藝術家的心血和智慧,流傳至今。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以“設計賦能地域性文化產業專題”為例,進行教學內容優化,對“福”文化產品包裝的地域性表達展開教學,使學生明確課程學習目標,理解應該達到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效。
1.提取地域特色元素
在設計“福”文化產品包裝時,可以結合當地特有的符號、圖案、色彩等元素進行設計,以突出地域特色。如《游神》文創設計作品中(見圖4),以游神隊伍中“甘、柳、范、謝”四大將軍為原型,提取“游神”民俗活動時人們的神態、動作,人物服飾的色彩和紋樣以游神隊伍中不同角色的服飾、武器為參考,不僅能傳達地域文化,樹立地方品牌形象,也能提高消費者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市場競爭力。
2.運用地域性色彩
地域性色彩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常見的色彩特征。在“福”文化產品包裝設計中,可以運用當地的主色調或配色方案,進行視覺符號設計,使包裝更具辨識度。以《福祉》產品包裝為例(見圖5),該包裝設計提取了以三明文昌宮為代表的土堡土樓傳統建筑配色特點,并與福、祿、壽三仙所象征的幸福、吉祥、長壽的寓意相結合進行重構。
3. 借鑒地域性文化符號
地域性文化符號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具有獨特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福”文化產品包裝設計中,可以借鑒當地的文化符號,如傳統建筑、民俗風情、美食特產等。運用地域性文化符號可以明確且適當地突出產品的地域屬性,使包裝蘊含相應的文化內涵。以“阿福”福文化IP形象設計為例(見圖6),整組設計提取福建福獅的地域性文化元素,轉化為形象視覺標識,與當下潮流審美中色彩取向風格碰撞重塑,形成辨識性符號,同時也表達了地域性文化內涵,兼顧了形與意。
4.運用地域性材料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基因,應該重視和加強應用。如竹資源是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的特色資源之一。將竹資源進行整合設計,并應用具有地域特點的文化特征、視覺符號,結合現在市場的審美取向,進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產品包裝設計,不僅可以充分滿足功能性要求,而且可以實現文創、包裝、裝置作品的研發和利用,使竹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結論
新時代,要遵循新文科建設理念,以育人育才為中心,構建“三育融合、三全育人”設計類課程建設模式,培養可以滿足地方型、應用型和服務型的特色需求,面向大設計時代下“產品+共享+服務”的應用型本科人才。本文圍繞產品包裝課程的成果導向教學目標,將設計分析與實踐創新的理念貫穿整個教學系統,讓學生能深刻理解產品包裝課程設計的基本理論,建立起系統性概念,培養產品包裝方面的分析與設計能力,并結合“福”文化地域性表達的主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該課程教學研究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亦是本課題需要突破的難點。

參考文獻:
[1]Spady W.G..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 Arlington: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212.
[2]張紹文.大學學科競爭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朱正偉.OBE理念下信息類人才“一體四翼”特色培養方法案例集[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4]鞏建閩.高校課程體系設計研究:兼論OBE課程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張美娟.中國傳統“福”文化在IP形象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美術學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