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豪 李華

[摘 要]隨著新一輪學科的調整,“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出現在學科目錄中,學科交叉不僅適應了新的社會科學發展需要,更促進了我國教育的進一步改革與創新。學科交叉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體現了學科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學科交叉互通發展也極大地推動了教育領域的進步。目前美術類高校的學科交叉教學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旨在打破學科壁壘,已經成為當下本科教學的必然趨勢。關于美學視角材料語言的感知與學習一直是美術類高校必不可少的專業課程,多個專業都開設了相關課程,如造型藝術部的形式語言訓練課程、建筑環境藝術系的材料工藝課程、跨媒體藝術系的材料語言與表現課程等。美術學、設計學中各個學科的最終作品呈現,都離不開各類材料介質的表達。對于材料語言的情感屬性表達、各類材料語言的表現與應用,各教學單位之間還存在人才培養方向的差異,但學科與學科、專業與專業之間的溝通較少、同在一校卻不能互相取長補短,也造成了專業之間的壁壘,所以打破壁壘實現學科交叉、跨學科互動勢在必行。
[關鍵詞]學科交叉;材料語言體驗;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3)36-0072-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張豪,李華.基于學科交叉背景下的材料語言體驗與創新實踐教學研究[J].天工,2023(36):72-74.
基金項目:2023年西安美術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學科交叉背景下的材料語言體驗與創新實踐教學研究”(編號:2023JY06)。
材料語言的感知與學習一直是美術類高校必不可少的專業課程,目前各專業對于材料教學多是從既定的課程大綱出發,所授內容并未跳出材料的基本物理屬性,講述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與工藝方法,內容較為雷同。而且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各專業也均以教材為基礎,展開該課程的教學。課程基本以教師理論講述、學生試題考查為基本模式,課程枯燥乏味,學生難以將不同課程中的相關內容進行串聯式思考,缺乏對材料的實際體驗與應用途徑的突破,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多年來,教師反饋課難上,學生反饋聽不懂、聽不進去,所以改變該課程的教學現狀是近年來相關教學領域的一大難題。
通過分析我們會發現,不同學科的學生對于如何理解材料,合理地借助材料解決強化并擴大藝術創作的張力問題存在疑問,對于材料媒介應用的理解單一,僅限于自我學科的束縛之中。跨學科、多介質的綜合應用研究相對較少,無力理解多種不同材料組合對比嘗試后形成的沖擊力,以及這些材料所呈現出的藝術感染力,影響藝術品與每個觀眾的心理活動和歸屬感。通過教學總結,本人發現對于材料的通識教學比較模糊,尤其是在大學一年級的課程中,雖然針對此問題開設了形式語言訓練課程,但是課程內容對于材料的普及,尤其是如何理解材料還存在一定的敘述不足。其實材料是空間中人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最小要素,人們通過材料可以感受到空間的溫暖與冰冷、記憶與歸宿,通過材料形成作品與觀眾的對話。所以對材料的認知、感知與研究,是美術和設計學科專業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而設計學科作為藝術學中對于交叉學科內容考驗最多的學科,在入學時就需要打造一個逐漸構成思維體系的專業基礎和知識立柱,這樣才能促進當代設計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在新科技的推動下,不斷產生新材料,需要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的同時,不斷借鑒、更新可運用的材料,并融入設計構思和創作構成之中,對其進行合理的綜合運用,我們稱之為實驗性多學科交叉思維訓練。這種多學科交叉訓練,十分考驗學生的思維開放性,在跨界之前就要具備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基礎,這樣才能不斷地整合多元知識資源,尋求多學科交叉性的理論教學方法與改革途徑,與其他學科領域相結合。
目前,在造型基礎階段教學體系中的形式語言訓練課程中,已經對材料語言進行了廣泛運用,作為設計基礎教學中的特色課程,結合環境設計專業的材料工藝課程及公共藝術專業的材料語言與表現課程中的教學特點,我們可以得出三個貫穿教學過程的專業因素:造型、色彩、材料。
“造型”在傳統概念中,是一種繪畫中輪廓、結構、比例的形態,在大一的課程中,很多學生都在尋找繪畫中的內容形態,而在之后的材料工藝課程和材料語言與表現課程中,這種內容形態從紙面形態轉化成實物形態,包括塊面、碎屑、網絡、泡沫等,這種材料的轉化,讓學生了解到造型也是“色”與“質”的載體,實際上是啟發學生從紙面的二維空間逐漸過渡到四維空間。對于這種思維的培養,在教學中需要在學生一入學就進行材料的普及,為此在形式語言課程中,增強抽象概念、簡單材料的拼貼、碎片化重組的訓練的目的是打破學生在美術學訓練中對材料的思維依賴,讓學生認識到材料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表現性語言。這種思維慣性的打破,有助于未來設計思維的培養與課程的銜接,并進行一定的材料屬性的知識積累。
“色彩”在藝術教學中,是一個始終貫穿表現形式的基本內容。過去學生接觸的色彩顏料,多直接使用,對于材料背后的色彩屬性與來源知之甚少,材料本身種類繁多,無論是天然材料,還是合成材料,其色彩呈現各異,對人產生的心理作用也各不相同。比如,石材的紋理和屬性給人冰冷高貴感;木材的質地和屬性給人自然親和感;金屬的張力和屬性給人沉浸冷酷感;皮毛和紡織品材料給人溫柔親切感;玻璃水晶玲瓏剔透給人暢快通透感。對于色彩與材料的關系普及,尤其是在材料工藝課程中,需要了解這些材料色彩的變化特點、搭配邏輯、色彩心理學的影響,尤其是對色彩心理學、色彩圖像學等學科概念的傳授,讓設計學科的學生在之后的設計創作中,可以根據需求對材料本身所具備的色彩特點進行更加合理的選擇搭配,達到該課程最終的教學目的——深入了解材料、熟練運用材料、規劃構建材料設計方法,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主動性。
“材料”因素并不是指材料本身,而是指材料和人的體驗關系。無論是何種材料,其質感、色彩和線型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在材料語言與表現課程中,對于專項的材料體驗訓練是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在目前的課程中,從傳統的材料與人的互動體驗,到數據與智能的整合體驗,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世界、元宇宙與人的區位關系更是“材料”教學未來的發展方向,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對于物理現實世界與虛擬數字世界的交互聯動體驗,真正做到材料語言訓練的實踐落地。與技術發展和國家科研進程緊密相連,通過學科交叉對科學技術發展和高等教育帶來顛覆性影響。
從這種內容的變化來看,目前對于“材料”的認知,必須打破思維慣性,尤其是專業教師。把數據、虛擬現實理解成一種“材料”,一種與人的體驗關系,才是該課程未來真正的發展方向。而且目前的高校學生對于數字化軟件硬件的使用十分嫻熟,具備運用數字技術、實時渲染技術虛擬再現畫面的能力。同時,隨著知識的快速迭代與更新,越來越多的現實問題呈現出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需要跨越學科界限、集合多學科力量協同解決。技術的革新、新產業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和基礎技能,還要注重交叉學科的學習與交流,培養跨界思維與復合能力。傳統材料課程的教學中存在一些比較陳舊的基本知識,缺乏跨學科領域的宏觀聯動,未能融入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和多向交流的內容。因此在美術學、設計學等多專業領域跨學科交叉,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對材料的探索與嘗試,旨在改進相關教學工作的被動局面,形成反轉課堂、以生為本,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帶動課堂氣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創新教育的發展。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既能看出美術類高校材料語言感知教學所面臨的挑戰,更能看到一個改革的機遇。跳出單一的視覺表現形式,通過學科交叉展開材料及技法的創新,是當下教學改革的重點,更對完善學科、強化教學內容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通過對課程三要素的理解,結合材料教學的特點,進行以下變化:
一是拓展課程表現形式,融合不同材料的交叉應用,啟發多元化藝術形式。例如,在大學一年級美術學訓練的傳統教學中,打破依賴紙上繪畫材料的束縛,在課程中采用由簡到繁的方式,讓學生一步步接觸不同材料,并對材料的紋路、肌理、層次、色彩等屬性進行繪制和總結,并融入學習實踐中。比如,教學木制材料課時,引導學生了解木材不同的色調、紋理、質感;把握石材不同的紋理帶來的微妙變化;掌握纖維從平面到空間的構建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讓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理解與喜好,在熟悉材料屬性后選擇適合表達個人藝術作品的材料,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是開發材料的廣度,通過大數據、信息等數字化學科擴展材料的教學內容,方便擴展人與物的互動藝術實驗。比如,將不同材料組合而成的視覺藝術效果,進行數字化前期推進預演實驗,得出可能出現的不同表現形式,再結合現代審美、認知擴展、多元訓練,通過數據得到想要呈現的畫面效果,并進行再次設計,豐富設計主題。這種教學模式契合目前的學生群和文化圈層,讓設計思路多元卻缺少表達經驗的學生群能夠打破傳統的思維禁錮,使個人材料設計理念不是僅僅停留在紙面。
三是在教學中結合傳統藝術與文化滲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有效融入材料感知的相關教學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的材料特征,總結其材料語言的外延感知力,發揮傳統藝術的社會影響力。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探索創新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吸取中華傳統藝術的精華,發掘實現文化自信的新途徑。將傳統藝術融入藝術作品創作中,有效地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新認知,進而從材料語言的體驗與感知視角啟發學生,將優秀藝術形式傳承與發揚下去。
四是綜合材料創新實踐。結合已有的3D打印、木工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玻璃工藝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不同材料的基本創作。為此,在教學中可以突破傳統材料藝術表現形式的幾種簡單方法如粘貼、拼接、疊加等,啟發藝術創新思路。并根據學生的創作習慣和作品特點,創作多種材料樣板,再通過材料樣板形成實物體驗,師生間相互交流,形成課堂反轉,啟發材料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最終達到課程的最佳教學效果,讓材料課程真正實現“落地”“藝術”“互動”的基本要求,從而推動整個美術與設計學科的課程交叉發展,促進教師以生為本對相關課程進行創新研究,對高校學生創新實踐教育及專業素質的提升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
綜上所述,以多學科交叉為切入點,以多年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整合學科專業辦學優勢,從材料語言體驗角度激活學生創作手段與創作方法的多元化實踐。材料語言教改課程在多個教學單位的近三年教改實踐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學生普遍反映通過學科交叉產生的啟發式材料課程生動且趣味性強,學生親身體驗材料的感情色彩與溫度,并將多種材料元素進行組合創新并應用于作品創作中,在后續課程及作品創作中對材料的認知和理解程度普遍提高。
目前的課程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化實踐,通過課程來總結教學規律與方法,再通過全省及全國專業教學年會推廣交流改變我國美術和設計學科相關課程教學的痛點,借助學科交叉手段形成師生共創的課程創新研究體系,不斷提升高校學生的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1]徐慧麗.立體構成課程中綜合材料運用的探索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9(9):170-171.
[2]周至禹.藝術設計思維訓練教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胡玉多.裝置藝術在當代設計中的介入現象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4]伍迪.裝置藝術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互動性應用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4.
[5]高陽.裝置藝術的介入對當代設計創作產生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