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仕琪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具有互助性質的基層經濟組織,對促進農業生產,幫助農民增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就目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現狀而言,存在諸多問題亟須解決。本文首先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作特點進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農民合作社在財務管理工作中暴露的突出問題,最后結合問題提出與之對應的優化建議,旨在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水平,凝聚社員向心力。
農業發展事關國計民生,農民專業合作社這類基層經濟組織,可以切實從廣大農民的利益入手,幫助農民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提升其經濟收益。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問題進行有效管理,一方面可以規范農民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也符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
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特點分析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架構、收入分配、經營目標以及決策環節均和常規企業不同。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工作,更是差異顯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核心財務管理目標為服務最優。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農戶自行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既是管理者又是所有者,農民專業合作社兼具民辦、民管以及民受益等特征。農民專業合作社所獲取的經濟回報在減去成本費用后屬于社員。
第二,農民合作社面臨的經營風險多種多樣,尤其是投資風險。現代化農業背景下,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日益增加,農產品價格容易受市場、生產周期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尤其是在氣候因素不穩定的條件下,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指數居高不下。
第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關系穩定性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秉承自愿的原則,農戶退出合作社時可以全部帶走屬于自己的資源。這類機制影響下,導致農民合作社整體的財務關系構成長期處于波動狀態且資金投入穩定性不足。
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問題
財務管理制度待優化 第一,根據會計法和合作社法等法律條文的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經營和管理的過程中,要構建以下制度:盈余分配制度、財務公開制度、現金管理制度、有價證券管理制度、會計出納崗位管理制度等財務配套制度。但是結合大量的案例調查發現,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僅構建了上述制度中的幾種,整體的財務管理制度建設不健全。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的盈余分配制度執行效果不佳。合作社在實施盈余分配的過程中,要先對盈余分配流程加以確認,盈余分配方案必須由全體社員召開大會表決通過后方能執行,而在多數情況下,盈余分配方案僅有理事長代為簽字或管理,違背了民主原則。
財務機構設置不完善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為了幫助農戶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很多地區都大力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導致合作社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但是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財務機構設置不完善的情況。合作社理事成員過分關注農業生產經營,不重視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工作,沒有嚴格按照合作社法以及會計法中的相關條款設置獨立的財務管理機構。
內部控制有效性不足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治理結構未能切實履行自身職能。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可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大會是直接權力機構,若會員人數大于150人,則可以按照法律規定成立會員代表大會。合作社法中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大會擁有對內部固定資產、投資、生產經營等重大事項的執行權力,同時規定在理事成員選舉以及制定重大決策時,必須經過半數以上的代表成員表決通過。然而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治理結構并沒有發揮自身的決策和管理職能。第二,多數重要的農業生產經營決策均由合作社牽頭人或有一定影響力的成員制定,這類成員在制定各項重大決策的過程中,并沒有深入實地進行市場調研。以某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內部的農產品庫存積壓嚴重,導致該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為:合作社牽頭負責人盲目預估2022年度的經濟發展態勢,因上一年某農作物收益好就擴大農產品種植面積。但是結合當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受氣候因素影響,導致該地區的農作物成熟時間比往年晚了一個月左右,農作物產品的品質有所下降,加之經濟形勢變化快,市場需求萎縮,進而產生了農產品積壓的現象。第三,監督管理水平不足。結合法律法規可知,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可以成立監事會,但是我國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沒有成立獨立的監事會,難以充分發揮監事會的監督管理職能。
財務核算缺乏規范性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原始憑證管理水平有待完善。多數農民合作社的成員為農民,交易商品為農產品,在商品交易的過程中,農戶難以出具正式的票據,存在手寫票代替正式票據的現象。而手寫票據內容不完整,容易被篡改,難以作為正式的財務入賬依據。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計科目使用有待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基層經濟組織,其經營管理模式相對特殊,相應的會計科目設置也不同于其他企業主體。舉例來說,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資產類賬戶中有“成員往來”科目,合作社成員的應收賬款需計入該科目中,其他往來要計入“應收賬款”科目中。再比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產賬戶中還有“林木資產”等科目。但是部分財務人員在實際的財務入賬環節,由于沒有充分考慮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科目的特殊性,出現了錯誤入賬現象,一方面降低了會計核算數據的精確性,另一方面也難以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第三,會計核算質量不高。結合大量的調查分析發現,多數財務人員針對農民合作社開展會計核算的過程中,一些核算行為不符合會計法規定。根據相關規定可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筑物、工具、農業生產設施等設備,若使用年限超過365天,價值大于500元,均要納入固定資產范疇,針對這類固定資產進行折舊計算時,僅能采用平均年限或工作量法進行計提,但是很多財務人員在統計固定資產時并沒有將其納入計提范圍,甚至對一些固定資產進行后續計量時,也沒有開展折舊計提,這類錯誤的會計核算方法嚴重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也對后期的財務管理工作造成了負面影響。
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優化建議
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嚴格按照會計法以及合作社法中的法律規定,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具體如下:①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成立獨立的財務管理部門,聘請會計、出納、資料管理員負責做好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②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制定內部財務管理流程,明確財務崗位人員職責,并設立風險應對機制。③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從資金管理、成本管理、核算管理等層面入手,不斷優化會計核驗制度,嚴格按照會計管理原則和內容構建風險應急預案,進一步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質量。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要因地制宜。①由于每個地區的地域特征不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落實會計制度的過程中,要根據地方特色不斷健全財務制度體系,針對違背當地實際情況的財務管理制度,可采取“緩落實、適調整”的方法,借此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②農民專業合作社要重點做好盈余分配制度、財務公開制度、內部控制制度、現金管理制度等核心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工作。③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切實提升內控管理質量,重視審計工作,保障各類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全面性以及完整性,構建以風險為導向的預防體系,借此來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④農民專業合作社要重點針對盈余分配制度進行設計和完善。公正、公平的盈余分配制度可以幫助農戶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是提升合作社凝聚力的核心動力。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旨在幫助農民增收,為農民謀福利。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處理盈余資金的過程中, 可以留存一定資金用于合作社正常運轉和未來發展,對剩余的資金可以按利潤返還、紅利分配以及股息支付三個方法返回給社員。農民作為合作社的所有者和受益者,有權利取得屬于自己的盈利分配。合作社盈余分配流程如下:1.提取盈余公積;2.提取風險基金;3.完成社員盈余資金分配。在實際的盈余分配過程中,合作社理事要認真聽取社員的意見,制定經社員一致同意的盈余分配方案,嚴禁由理事長或骨干成員隨意制定盈余分配方案,所制定的盈余分配方案必須符合合作社的實際情況。合作社可以根據本年度的盈余情況對下一年度的經營管理、財務管理方案進行適度調整。
第三,開展外部審計,提升財務管理成效。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效仿其他企業或者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下,聘請第三方審計機構開展外部審計工作。當地政府部門要和地方財政所、農經部門齊抓共管,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年度審計工作。針對財務管理問題較多的合作社開展重點審計,不定期對合作社的財務信息公示情況、公開時間等要素進行審查。對于財務信息公開流程違規的合作社,要下發通知督促其盡快整改,對整改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合作社要給予一定處罰。
優化財務機構設置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人員要深刻意識到財務管理工作的價值,規范財務管理行為,根據會計法、合作社法等相關規定,制定貼合合作社實際經營情況的會計管理制度,在招聘財務崗位人員的過程中,要重點考察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第二,如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不了解財務管理法律法規,可以秉承自愿、自主原則將合作社的財務事項委托給專業的管理機構或委托代理記賬機構開展會計核算記賬等業務,不斷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質量。第三,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針對財務崗、出納崗以及資料人員制定階段性的培養管理方案,不斷提升財務崗位人員的專業知識掌握能力和財務實踐能力,確保財務崗位工作人員可以嚴格履行自身的職責。
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從治理結構優化工作入手,提升內部治理完整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根據生產經營需求和發展需求,成立專門的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以及監事會,其中社員代表大會為權力決策機關,合作社的各類重要事項和重大決策必須經過社員表決通過。理事會要選出一名理事長負責合作社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理事長無權代替社員決策。監事會主要負責監督理事會,保障社員利益不受侵害。第二,提升合作社治理結構的實效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一定要深刻意識到治理結構對合作社發展的重要性,不能將目光局限在單一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取得經濟收益上。政府部門要采取各類措施深化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合作社的認知和理解。例如,政府部門要派遣專人深入基層,定期召開知識講座,幫助農民群眾了解合作社治理結構的含義、深化建設治理結構的作用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擁有的權力等等。第三,構建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標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日常的管理和經營過程中,既要構建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操作標準,又要將操作標準落到實地,不能全然照搬其他合作社的管理標準和體系,要因地制宜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標準,進一步提升合作社的管理質量。
規范財務核算工作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明確統一的原始憑證格式。考慮到很多農戶不能提供正式的核算票據,政府部門可協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其制定統一的農產品流通票據,并將其發放到社員手里。政府所制定的農產品流通票據要充分考慮農民群眾的受教育程度,票據內容要簡單易懂,票據類型也要簡單,不能復雜。政府部門還要組織農民學習票據填寫規范,制定統一的填寫模板,方便農戶進行填寫。只有做好原始憑證規范化管理工作,才能為后續的會計核算創造良好條件。第二,出臺符合合作社實際情況的會計核算說明。在合作社法中對合作社的會計核算流程和內容均作出了說明,地方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結合上述規定,制定符合本社實際情況、通俗易懂的會計核算說明,尤其要針對財務人員容易出現核算錯誤的會計科目,可以單獨展示出來,以此來提升財務核算精確度。
綜上所述,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基層的互助型經濟組織,對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幫助農民增收有著重要意義。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符合我國的魅力鄉村振興戰略要求。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水平較低,在實際的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合作社作為經濟性組織,其財務管理成效直接決定了合作社的經營發展和日常管理。鑒于此,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及時發掘財務管理工作中暴露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采取對應的解決措施,在提升農民群眾凝聚力的同時幫助其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