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描寫了恰逢其時的春雨滋潤萬物的情景。與該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兩首詩對春雨的描寫不僅細膩生動,而且都點出了春雨往往在夜間降臨的特點。
陸游一生寫了很多春雨詩。淳熙十三年春,61歲的他奉詔入京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小樓里,聽盡一夜淅瀝滴答的春雨,寫下《臨安春雨初霽》。其中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成為全詩的“詩眼”。一幅明艷生動的早春圖躍然紙上,千古傳誦。
孟郊《春雨后》云:“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夜里的一場春雨,庭院的小草爭先恐后吐出新芽,這是萬物復蘇的征兆。
春雨之所以常在夜間降臨,是由于春天的特殊氣候所致。白天,由于太陽光照射強烈,云中的水汽被大量蒸發,云層變薄乃至消失,呈現晴空萬里的景象。到了夜晚,氣溫下降,云中的水汽大量聚積,云層越聚越厚,地面溫度相對較高,如此上冷下暖,易引起空氣對流而凝結成降雨。
(摘自2023年2月17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