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身體浮腫,去醫院檢查,被中醫診斷為脾虛。請問,脾虛是什么引起的?
讀者?鐘女士
鐘女士:
中醫所說的脾和現代醫學的脾臟是不同的概念。中醫主要是從人體作用、生理功能等方面去認識脾,強調脾是人體消化食物、吸收營養、運輸分配食物精微物質的重要器官。比如肌肉所需要的營養,就要靠脾運化水谷精微來進行供養,所以脾被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還參與人體的水液代謝,起到運化水濕的作用。進入人體的水液,經脾運化傳輸,轉化為津液,輸送到全身各處。
脾胃健康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脾胃是一個整體概念,包含整個消化系統。如果脾胃虛弱,影響了氣血化生,容易患各種疾病。比如,有的女性氣血不足,就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生氣血引起的。所以,中醫往往強調治病要先調理脾胃。
生活中很多人存在脾虛的情況,主要有3個原因:
1.飲食不節
經常吃甜膩辛辣、油炸煎烤、太咸、寒涼的食物,或暴飲暴食,都會增加脾胃的負擔,容易導致脾虛。
2.精神壓力過大
過度思慮、精神壓力過大會影響消化系統健康,增大脾虛的風險。此外,睡眠不足會使脾胃在晚上無法得到充分的修復,導致脾胃受損,形成脾虛。
3.過勞或過閑
過度勞累容易導致脾虛,過閑同樣會誘發脾虛。在以前的生活中,人們以勞作為生,容易過度消耗脾氣,現代人的體力活動大大減少,肌肉普遍變弱,也會削弱脾氣而引起脾虛。
如果想要健脾,就要從運動、飲食、情志等多方面進行調養。
1.飯后慢步走
中醫提倡“以動助脾”,在飯后慢慢散步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要注意不要在吃完飯后馬上散步,而是要休息10分鐘以后再開始;如果吃得過飽,就要延長休息時間,飯后半小時內不要做劇烈運動。
2.少吃寒涼食物
脾胃怕冷,所以要少吃寒涼食物,尤其是胃不好的人,還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注意調節情緒
中醫認為,憂思郁結、生氣動怒都會導致肝氣郁滯,影響脾的健康,出現胃脘不適、腹脹氣滯等癥狀。
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容易出現肝郁脾虛的情況,要注意調節情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4.提防外寒侵襲
平時要注意防寒保暖,夏天風扇不要直吹身體,空調的溫度不要過低,晚上睡覺要蓋好肚臍和腰腹。
醫生?何長葦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