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熙黎

10年前我和我的合伙人創立了吱音品牌,當時懷著非常美好的初心和愿景,10年之后回頭看,當初的愿景和一些堅持,到現在我們依然沒有改變。我們當時希望能夠打造可以和大眾分享美好設計的品牌,同時我們希望設計可以用友好的價格分享給大家,并且我們希望設計可以打破不同的國界、不同的人群,達到創造力平等的心愿。
親子沙發的研發過程中我們有很多的思考和成長。我們認為設計有三層,首先要滿足最基本的實用功能,在此之上當然要實現設計美學和視覺審美價值。最重要的,在所有之上需要能夠實現精神共鳴,產生一些情感交流。吱音最早的產品“信凳”看上去搖擺不定,在此之上,它的視覺有一定的審美,最重要的是它成為了我們的精神支柱,“信凳”也是我們創業過程中的理念,在10年中默默支持著我們,走過了很多困難,爬過了很多坑。我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愿景,希望吱音不僅僅是分享設計和與大家產生情感交流,還能夠讓世界看到并且愛上中國的原創設計。這個愿景很美好,但是這10年中,產品實際落地的時候又遇到什么樣的挫折和挑戰?好比今天理論上我應該穿一雙稍微正式一點兒的鞋,但現實是我可能要在展會站一整天,非常需要穿舒適的球鞋。過去有很多挑戰,比如最開始針對小戶型研究了很多變形記多功能產品,比如“達利吧臺”看上去就像流淌的鐘,可以卷疊上墻,以適應不能完全貼合墻面的擺放位置??此撇皇菃栴}的問題,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對供應鏈的挑戰是非常大的。首先它的結構性受到竹簡的啟發,工藝要求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否則無法卷疊,放下來還要是一張平整桌面,對于工藝要求非常高。同時,里面有內嵌導軌,要保持視覺的極簡性。10年前我們沒有錢,沒有辦法達到他們的要求,另一方面這個工藝又非常創新,沒有人相信它真的能夠商業化存在,甚至可以實現。所以,在這個小戶型變形記的過程里,我們在不停地學習、實踐、調整。
慢慢發展到了疫情三年時期,我們推出“微觀治愈”系列。相比于10年前,我們稍微長大了一點點,思考的東西可能是設計如何傳遞治愈的力量,如何能夠在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給大家帶來一點點精神上的共鳴?!懊芩构瘛钡脑O計是想解決鞋的收納問題,柜體側面的“樓梯”可以交叉疊放鞋子,但是沒想到很多人覺得它很治愈,因為它就像微觀的小體量建筑,它傳遞了一些精神上的共鳴。我們今年研發的新品系列是“5060”系列,包括移動電視柜,解決新生活場景里的功能需求。吱音的slogan叫“創造力帶來驚喜”,所以我們希望它和本土歷史、文化相結合。因為是產學研探討,所以我們做了一個調研,問設計師:“如果給你一次機會重返校園,你最希望給設計系的同學們什么樣的建議?”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早一點兒去實習,早一點兒到工廠”?!澳囊婚T課程的幫助最大?”包豪斯等都是重要的基礎,因為具有很扎實的設計功底和理論重要支撐,但大家不約而同說,最重要的那門課程是“工廠實踐”,一定要到現場去。我們又問自己:“作為產業代表方,我們心目中對的設計師、對的人到底長什么樣?”調研以后我發現,現在對于設計型人才的要求是非常綜合的,不僅需要設計能力,還需要具有商業價值觀,充分理解商業的基礎之上,還具有創新精神,這種跨界綜合要求能力非常高。
所以我們才會說,有不同的思考維度,打破一些常規思考的跨界人才,是產業心中特別理想的人。設計為什么要貼近產業?我們也實踐過,失敗過,曾經做過一些貼近產業的努力,比如門板吸塑工藝幾乎要被其他技術所淘汰,但我們覺得它可以換一個商業語境,于是研發了一套家具。但其實看似拯救產業的設計,在實際落地的時候又會有很多商業上的新課題,所以最終我們沒有把這個產品推向市場,這就是產學研過程中要面臨的問題。至于設計的價值和創新的意義,其實“設計之春”就是很好的表達,設計師都在努力傳遞這些創新意義和價值。我們做的很浪漫主義的嘗試叫“彩虹制造機”,當我們給綠植澆水,它的濕氣可以觸發燈在墻上投放彩虹,還有光影放映機。我們做了很多這種創新。有時候你要做一些無用的設計,它背后可能打破了一些常規思維,給你一些創新啟發,有時候力量是超越設計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