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楨 張小平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互動設計 家具設計 感官認知 發展趨勢
引言
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兒童行業蓬勃發展,兒童家具也成為了兒童產品設計關注的話題。在兒童家具設計中融入互動體驗的理念,可以讓用戶有更多樣的參與方式。3-6歲學前階段的兒童正處于感統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與家具的互動可以培養兒童的創新創造力以及想象能力,進而增強使用的興趣,從中得到充分的能力培養。因此通過對設計對象的認知的特征進行分析與歸納,然后將互動設計中的感官、行為、情感應用于兒童家具設計中,而最終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兒童的需求,為未來的兒童家具設計提供設計模式和參考。
一、學齡前兒童認知特點分析
(一)感官認知
感官認知是人類通過五種感官感知目標的過程,所有感官協調協作,如下圖所示。其中視覺效果是人類了解世界的基礎,同時也是最直觀的感覺感受,人類獲得資訊的渠道也大多來自視覺效果;其次是聽覺。接著是觸覺,通過觸摸對物體的物理性質進行判斷;相較于前三項,嗅覺與味覺使用頻率較低,在產品和家具設計中很少會運用到。各感官分辨信息的能力是隨著環境變化的,在不同的環境下,各感官能夠相互協調,得以完成感知過程[1]。:學齡前兒童在3-6歲階段期間身體發育速度會較嬰幼兒時期有所減慢,但依然是處在一個生理成長變化的時期。一般情況下,在這段時期兒童可以長時間地觀察感興趣的事物,容易出現跳躍性視覺。整個幼兒期,兒童的視力一直在增長,到四歲左右視力趨于穩定。感知覺在此階段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到五歲時基本可以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前后左右。此階段可有意識地通過音樂和語言訓練練習聽覺。與此同時,兒童在3歲開始認知能力和大腦智力便進入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應注重外界對其認知與智力的引導與開發。
1.視覺:3-6歲的學齡前兒童的視知覺越來越敏銳,已經具備精確分辨細細小物體以及遠距離物體的能力。可以辨識更多的顏色與形狀,而且還有按顏色名稱選擇顏色的能力,也逐漸對數字有一定的概念。此階段是學習視動協調整合的時機,以奠定操作能力。喜歡觀察周圍世界,區分主題與背景的視知覺也更敏捷。因此,在互動家具中色彩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
2.觸覺:觸覺是皮膚感覺和運動感覺的結合,并影響兒童的運動和心理發展。觸覺興趣從身體轉移到手部,喜歡動手探索各類物品與工具,同時這一時期兒童的一只手成為優勢手,另一只手作為輔助手,喜歡玩操作性玩具,日常生活的事情也嘗試自己做。然而,觸覺的差異在五、六歲時才開始出現。例如,年幼的孩子可以用雙手來比較兩個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小盒子。3-4歲的孩子往往認為兩個盒子的重量是一樣的,但5-6歲的孩子就可以指出哪個更重。
3.聽覺:聽覺特指兒童對聲音高低、音質品質等特性的感覺,而且聲音強度直接影響兒童在接收到聲音之后感覺舒適與否。學齡前兒童音感與身體節奏感開始發展,聽覺記憶力逐漸靈光。當聽覺互動的概念被引入到兒童家具的設計中時,兒童與家具在生活中的互動就不再是單一地觸覺和視覺反饋。聲音元素的加入也增加了互動的多樣性和學前啟蒙教育的影響[2]。
4.嗅覺和味覺:嗅覺對于兒童來說是最原始的感覺,不同氣味能夠傳遞出不同的信號,通過接收到的信號甚至能夠辨別安危,起到自我保護作用;味覺感知主要通過味蕾進行,不同味道可以轉化為不同的情感體驗,但在兒童家具設計中嗅覺與味覺感知暫時不能提供太多有效幫助。
(二)行為認知
行為認知是學齡前兒童與家具互動的外在表現,但行為是由內在驅動的。當兒童與家具互動時,身體的參與不僅僅是手腳的使用,最重要的是身體的活動能力,充分發揮學齡前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兒童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家具互動,能表現出自己的個性特點和主動性。兒童可以從多個渠道獲得行為感知,主要方式是模仿和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行為引導的方法主要包括產品具體說明的指導、游戲中互動體驗的指導和模仿父母行為的指導。其中,模仿父母行為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比如通過角色扮演來獲取認知。兒童通過觀察父母的生活行為并與之互動來積累社會認知經驗。 這是促進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3]。
(三)互動認知
由于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還不完善,他們對很多事情都不能清楚地理解,需要家長或幼兒園老師的引導。從互動認知的角度來看,兒童家具可以作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的媒介,也可以讓孩子在與家具互動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可以與孩子溝通,在教給孩子生活和學習技能的同時,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4]。
二、互動設計概述
互動設計早期應用被稱為交互設計。交互包括人與產品的交互和人與人交互,也就是人機交互和人際交互。人機互動可以觸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釉O計注重強調人與設計產品之間的互動性,并關注對用戶需求和期望的理解,以及人們的物質和情感需求?;酉到y中人、產品和環境因素的互動和影響,能夠深化用戶行為和用戶體驗,注重用戶和產品之間或用戶與用戶之間的的心理和行為交流過程?;釉O計為產品設計帶來了一種新的方式,可以通過感官、行為、情感甚至于思維方式,以更直觀的設計傳達關于產品的更多信息,而不是單一地通過產品造型和基本功能來傳達設計思維。好的互動設計可以為用戶帶來心理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舒適體驗。
互動設計理念下的學齡前兒童家具是將操作形式進行重新考慮設計,其基本功能沒有改變,但傳遞給兒童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比如一件模塊化自我組裝的凳子,實用功能雖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兒童可以通過組裝獲得互動體驗。通過這種改變,提高幼兒的互動和動手興趣,使家具不再是一件單一的物品。因此,設計師在設計家具的時候就要了解幼兒的行為特征和思維方式,來進行針對性的設計,使互動性家具的互動過程易于兒童理解和接受。
三、學齡前兒童與家具的互動關系
(一)感官互動
感官互動是訴諸于視覺、觸覺及其他感覺的互動,是兒童與家具進行交互時本能地通過接受外界對感覺器官的刺激,因為反射而產生回應,感官的互動得到的是人本能層的反應,而這種反應也最為直接和難以抗拒。用戶通過使用產品在生理感覺和感性認知的層面上與產品產生對話。多感官的疊加和刺激引起的關聯性體驗也是感官互動的一種優勢,而這些感官分別對應著家具的外觀、材料、顏色、結構等功能要素。
(二)行為互動
行為互動影響著兒童的親身感受和生活方式。兒童的行為規則對家具的結構設計、組合和功能分類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行為認知指導方面,根據兒童的行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社會性活動行為,另一種是自發性活動行為。社會性活動行為是兒童與同伴之間,或是兒童與家長,老師之間通過家具產生交流的互動行為。自發性的行為是兒童通過一系列對家具進行組裝、移動、翻滾等行為達到與家具互動的目的。
(三)情感互動
情感體驗的互動是通過多樣化的互動產品設計有意識地刺激兒童的特定情感。這使他們能夠與家具進行積極的互動,從而得到良好體驗,并將其儲存在他們的大腦中。當這種經驗被儲存在一個特定的刺激點上時,就會引起兒童的心理共鳴。學齡前兒童和家具之間的情感共鳴,取決于家具的設計是否能喚起這個刺激點。學前兒童與家具之間的情感互動要求將兒童的認知經驗和情感偏好的元素放入家具中,為兒童創造一個想象和記憶的空間,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為兒童的創造力提供無限的可能性。
四、學齡前兒童家具中的互動設計方法
(一)感官刺激法
主要從視覺和嗅覺入手,進一步刺激感官技能,使兒童對家具的形態,功能形成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
1.視覺刺激:色彩和造型是影響兒童視覺感官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孩子達到直觀互動的主要方式,所以,在兒童家具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兒童對于色彩和外觀的感受。學齡前兒童家具應以溫馨和諧的色調為主,例如紅色、黃色、橙色等,但要避免長期使用高明度或強烈對比色,長期使用會影響兒童視力發展。也可以適當使用藍色、綠色等冷色調,可以幫助孩子保持平靜的情緒。兒童家具可以使用色彩這一特征來形成視覺交互,并且加以適當的設計元素來構建視覺互動,從而帶動孩子和家具交流,以促進他們的想象力。
造型作為視覺感受很直觀的一個因素,對兒童的認知能力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造型可分為具象造型(比如卡通造型和仿生造型)和抽象造型[3],在學齡前兒童家具的設計中,多使用具象的造型來表達。多變的形體可以提供幼兒以無限的想象能力,也可以創造出趣味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游戲性格或生活習性,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很明顯的影響。并且在智力發展過程中,孩子們對周圍的許多事物都很好奇,在設計家具時,設計師會使用卡通人物和仿生造型,以激發他們無限的想象力。讓他們學會發現生活中更多有趣和創新的事物。
2.觸覺刺激:觸摸感是指用戶接觸到家具的質地時產生的感官刺激。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每件家具的視覺和觸覺效果也不同。學齡前兒童喜歡用手去探索各種物品,而他們與家具互動的觸摸感就是不同材料帶給他們的觸覺反饋[6]。不同的材料可以為兒童提供不同的觸覺感受,也可以成功地發展兒童的心理認知和對觸覺的多樣化感受。比如柔軟的材料就像大人們溫暖的懷抱,可以為孩子們帶來更多的安全感。Roman Bentley設計的兒童泡沫座椅(圖2),它由切開的泡沫材料制成,可以簡單地彎曲和對接成一個輕巧的椅子,柔軟的泡沫不會在觸覺上帶給兒童傷害,也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觸覺反饋。不僅展示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且還使他們不會撞到尖銳的邊緣。
3.其他通感刺激:雖然學齡前兒童還處于感覺統合能力發展的階段,對事物感知的進程較為緩慢,但是也能接收環境信息的重要補充,進而將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將聽覺、嗅覺等元素加入到設計中來加強整個互動過程。比如原木家具、油漆涂抹過的家具、紙質家具和塑料家具給人帶來的感受和回憶都是不同的。好的氣味會激發用戶的好心情。在為學齡前兒童設計家具時,設計師可以利用兒童對他們喜愛的食物和日用產品中的偏好或熟悉的嗅覺和味覺,結合家具的視覺設計,來塑造家具的感官互動體驗[4]。
(二)參與改變法
參與改變是指在學齡前兒童互動家具設計中,由家具可變化的結構造型調動兒童的興趣意識,或者通過群體參與的游戲交流來增強兒童的社會參與意識,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5],也就是通過兒童的自發性行為和社會性行為與家具之間互動。
1.主動參與改變:設計師通過設計功能或細節引導兒童接觸家具,并激發其創造性潛力,與家具直接產生互動,主動改變家具的造型或功能。如圖3所示的存儲柜是被設計成了怪物的模樣。孩子們可以通過怪物的“吃”的動作,引導他們把玩具扔進儲物柜,就像玩具被怪物“吃”了一樣,從而完成儲存活動。這些存儲柜,通常可以作為玩具使用,使孩子們對存儲更感興趣,并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存儲習慣。通過兒童的參與再造活動,使儲物柜的趣味性和引導功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
另外,通過兒童的行為模式,可以在家具基礎造型結構上添加旋轉、翻滾、移動,角色體驗或者是可拆卸模塊化結構來打破傳統家具的秩序,或者添加一些零部件如卡扣、磁鐵、魔術貼等,從而使兒童通過模仿、翻動、拆卸、移動等行為動作參與進去,并使其在無意中與家具進行互動。例如,孩子們可以通過翻滾、移動可拆卸或模塊化的結構構建自己喜好的家具,從而鍛煉兒童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如圖4的多用途色子兒童家具,可以通過不斷的調整位置來達到其使用需求,來作為桌椅或書架。結構造型的變化可以為兒童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體驗,在增添了兒童互動性的同時也提升了兒童的行為能力和創造能力[6]。
2.被動參與改變:被動參與改變是通過兩人或多人的互動來完成的互動式家具,讓學齡前兒童被動接受家具所發出的誘導參與信息,并通過共同協作使用家具,在共同與家具活動的過程中,實現信息交換和情感交流,達到人際的良性互動,營造良好的交往氛圍。THE ORANGE戶外家具(圖5)固有的結構可以使無限的想象成為可能。與繪畫或搭建樂高不同,操縱不同方向的多個軸可以讓孩子獲得更高層次的空間感知能力。關節被設計成可拆卸和可旋轉的,同時形成球體。可拆分的接頭擴展了可能性,并使其有可能像薄膜一樣更換部分。兒童們通過協作參與具體的動作,為兒童間的“對話”創造了可能性。
為了更好地探究目前兒童家具的互動設計,本文基于行為參與類別整理了兒童家具互動中常見的幾項趣味互動方式,如表1:
(三)情感共鳴法
在學前兒童家具設計中,簡單的功能創新已經不能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基于情感共鳴的需求已經成為兒童和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設計師需要考慮家具帶給兒童的情感體驗。情感共鳴法可以通過趣味感的激發,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對家具的造型上運用仿生設計手法,滿足兒童的趣味性體驗,喚起兒童的情感共鳴。
1.趣味激發:將趣味的互動設計融人景觀設施之中,可以增加產品的情趣,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喚起兒童的情感共鳴?,F有兒童家具設計的重點體現在外觀造型上的趣味性,這樣的趣味性是暫時的。要滿足兒童探索的需求,引起游戲興趣和共鳴,不僅需要外觀造型的吸引力,還需要將趣味性融入設計中。Gicha火車椅見圖6,像火車車廂一樣連接的椅子,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好好地規劃自己的空間。每個“汽車”的座椅都打開,可以進入里面的大存儲空間。并且為人際互動提供了方便,實現了兒童間的情感交流。
2.親子互動:隨著兒童語言表達和思維邏輯能力的發展,與他人產生互動的愿望逐漸得到加強,而互動家具作為互動的媒介,增加了父母對親子互動的積極體驗,從而產生了積極情感層面的體驗。家具可以在引導孩子和父母的溝通中發揮根本作用,以此成為互動的媒介,通過結合互動設計的理念,關注用戶的體驗層次和情感需求,并關注這兩種需求充分滿足,使他們能夠在心理上產生共鳴,并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互動行為,如肢體接觸、語言、眼神接觸和情感,基于雙方都有共同的情感體驗上來鼓勵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鳴發生。
具有親和力的設施很容易與人們產生情感共鳴。N·FUN親子交互式家具(圖7)的產品兒童及其父母親子對話型產品的需求?;趦和透改甘褂皿w驗的舒適度,利用家具原有結構的功能性體驗的可能性,和親子享受的互動游戲的整合,親子共同的興趣。在促進親子接觸的同時,賦予兒童家具較高的實用價值。
3.營造場景:營造場景指的是在一個環境中,將不是家具主體的人和物聚集在一起,在多樣化的環境基礎上尋找創意靈感。形成場景的互動式家具往往有特定的環境元素,在幾個公共環境中巧妙地結合作品的場景和元素,使作品有了全新的生命。在FLEXA/芙萊莎兒童家具設計(圖8)中,廚房、工作臺等場景可以融入家具設計中,為他們帶來提高動手能力的機會,同時提升他們的創造力和社交能力。FLEXA設計出了一系列的產品。該系列產品提供多種配件供孩子玩耍,讓孩子充分感受自己動手忙碌的樂趣,讓孩子沉浸在玩具所構建的場景中,通過玩耍的方式了解食物制作的過程、商品售賣的規則,以及機械運轉的原理。這些場景以有趣的媒介創意對受眾進行本能層感官刺激,吸引其駐足體驗進行信息傳遞。整個互動過程無形之中將受眾感受時間延長,加深產品印象。
五、學齡前兒童家具中的互動設計發展趨勢
(一)深入剖析學齡前兒童行為和心理認知
對學齡前兒童行為模式、心理生理特征和行為目標進行深入剖析,并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將其融入設計中,形成兒童與家具之間更完美、更和諧的互動關系。其次,由于學齡前兒童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還處于萌芽階段,兒童家具的互動設計應該簡單化,復雜的結構和功能會破壞兒童與家具之間的互動體驗[8]。
(二)結合現有技術載體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各種概念設計及其技術得以實現。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為兒童家具的設計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目前,智能化兒童家具的設計案例很少,所以在兒童家具融入科技元素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學齡前兒童互動家具設計中結合現有技術載體是指在智能家居的發展中,將科技與兒童家具的操作相結合,通過先進的智能化,實現更多互動操作的可能性。兒童家具產品可以通過不同方式與兒童進行互動?;拥姆绞桨ǔ?、提醒功能、講故事等。
結語
如今我們正處于體驗經濟發展的時代,家具中融入互動設計理念能夠提高家具的使用率,擴大受眾范圍,讓學齡前兒童在生活成長的過程中和家具進行互動,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學齡前兒童互動家具應該具有良好的人機互動性,將學齡前兒童的體驗和需求作為設計的根本決定因素,方便學齡前兒童能夠快速認知并且有效使用。國內學齡前兒童家具起步相對較晚,取得今天的成就得來不易。但互動性是國內兒童家具設計的一小部分,同時也是國內兒童家具的設計趨勢之一,因此如何解鎖國內兒童家具設計的創新途徑,是當下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