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程龍 朱蓉



關鍵詞:城市家具 地域性 無錫 設計原則 設計策略
引言
城市家具與城市發展緊密相關,作為城市的重要載體,對其進行研究和實踐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和延續文脈,對城市地域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外對城市家具已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和實踐,使其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國外研究集中于城市家具人性關懷、歷史遺存價值、用戶體驗及信息技術手段的探索,如Lesan Maryam[1]等提出利用城市家具設計引導人群交流互動,促進來自不同種族與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社交活動;又如關注弱勢群體的特殊需求,從弱勢群體的有用性角度出發,采取多種途徑收集數據,對城市家具進行使用上的優化升級;Yahya Bulut[2]等針對古老街道噴泉展開研究,分析其在民生、經濟、宗教等方面的歷史用途,并推測其未來仍將對城市各方面產生影響;Pizzato G Z[3]等從用戶角度研究其情緒特征及機制,并分析與用戶情緒相關的城市家具屬性;Nassar M A[4]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城市家具作為環境數據的實時監測器,為管理和用戶群體提供精準個性化的信息反饋。又如相關學者在信息傳遞方面提出將射線追蹤工具等先進技術與相關交通設施相結合,以更便捷地實現設施間的信息傳遞。
國內對城市家具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進展與成果,其研究集中于城市家具地域性設計、系統化與規范化設計、城市家具與城市公共空間關系及城市家具與生態可持續等方面,如皮永生[5]探討了城市家具相關設計原則與設計方法;鮑詩度[6]對城市家具的規范性和系統性作出了較為科學的分類和研究,并強調中外城市家具的區別性,鼓勵設計符合中國特色的城市家具;宋樹德[7]等對連云港市系統性城市家具建設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建設與管理模式以及系統建設的歷程等進行經驗的總結;張秋梅[8]對城市街道家具進行了分類,并闡述其功能、屬性以及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趙俊杰[9]從城市品牌、城市道路導視系統和城市小品三方面對城市家具系統的生態可持續進行研究。上述成果為本研究開拓了思路,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的借鑒。
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無錫太湖灣科創帶、梁溪科技城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疊加,正賦予著梁溪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城市發展更新中重要環節的城市家具,在其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被大大提高。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無錫梁溪區城市家具的實地調研,從地域性角度出發,梳理總結現狀問題并得出優化設計原則與策略,以此為后續城市家具更新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也為后期城市立足于本土特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一、城市家具
(一)“城市家具”一詞最初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歐洲,在我國率先使用“城市家具”的是漆德琰;其后鮑詩度等在《城市家具系統設計》中首次對城市家具規劃進行了詳細闡述;首部以“城市家具”為名的相關規范是《石家莊市城市家具配置導則》[10]。2015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第十八條中正式確立“城市家具”為中國城市建設管理的重要內容。
(二)城市家具主指城市中為方便人們進行健康、舒適、高效的戶外生活而在城市公共空間內設置的一系列相對于室內家具而言的設施[6]。它是城市功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特色形象的重要載體,其發展趨勢呈現從簡單的實用功能向物質與非物質功能并重的躍升傾向[11]。相比其他城市元素而言,由于城市家具單位體積較小且易更替,在城市的持續發展過程中常對其進行更新改造,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促進城市的迭代發展。
二、地域性設計
“地域”一詞通常是指某一地域空間,又稱區域。“地域性”是指與一個地區相關聯的本性或特性,它是人生存的自然環境與生俱來的特性,它反映在人類社會環境中,并使得當地人文環境同樣帶有與之對應的特性。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輔相成,構成的共同體所具有的特征,便是一方場所的地域性[12]。
“地域性設計”是指建立在地域性基礎上的設計,設計與自然和人文環境構成特定的邏輯關系,這種關系需要在設計活動時充分考慮到地域性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因素,以此滿足人們對其物質和精神功能的需求,創造出融入地方的,“土生土長”的城市家具設計。
三、無錫梁溪區城市家具地域性設計研究
(一)無錫地域文脈
無錫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南瀕太湖,北臨長江,境內多為平原,星散分布著低山、土丘。全市總面積約4627.47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和丘陵面積為782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16.9%;水面面積為1342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29.0%,自然山水條件優越,是一座生態宜居的山水城市。
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出濃厚的歷史底蘊,作為江南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無錫擁有吳文化、園林文化、江南水文化等地方人文特色,是一座歷史悠久,地域特色顯著的江南文化古城。
(二)無錫梁溪區城市家具現狀問題
梁溪區位于無錫市中心區域,是全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由于區域劃分經歷多次變革,各片區發展程度不一,同時在城市家具建設上涉及多方管理,經常出現信息不對稱,協調不及時等問題,致使家具設施常處于“一邊建設,一邊更換”的混亂狀態。此外,城市家具在設計施工、規范要求、用地性質、更新建設時間等因素上不可避免的差異,最終導致其在面貌和質量上的參差。通過對梁溪區不同片區城市家具現狀的分析整理,總結有如下幾點共性問題。
1.缺乏鮮明地域文化特色
“一部無錫史,半部在梁溪”,城市最深厚的文化底蘊積淀于此,梁溪對于無錫地域文化輸出和傳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梁溪區內的一些城市家具仍形制粗糙,欠缺內涵,設計單調乏味。同時大批量模數化成品家具設施被廣泛應用在各個區域中。這些只具備基礎功能、缺乏地方個性的城市家具,無法體現出地域環境特色,也無法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共鳴。
2.忽視自然地理環境
每個城市都身處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其氣候、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種類等都不盡相同,體現出多樣的自然地理特征。無錫山水條件優越,如聞名的錫惠群山、太湖、蠡湖等山水元素,優渥的自然環境也應當孕育出相應的城市家具。然而,現今大多城市家具在形式、材料、結構、顏色等要素推敲上未能很好地與環境關系相統一,缺乏與所處環境的耦合關系,難以表達出城市獨有的地理環境特色。尤其在材料選擇上,因缺乏對地方氣候,雨水情況,季節氣溫變化等自然因素的充分考慮,致使部分城市家具使用年限大大縮短,提高了后期維護成本,也造成了環境資源的浪費。
3.缺乏整體性
導致城市家具缺乏整體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家具單體本身各元件之間的關系協調,到家具組件之間的相互聯系,再到城市家具與周邊環境之間是否統一,多層級上任何一級失調都能導致城市家具體系整體性上的缺失。
目前梁溪區城市家具系統在不同類型之間彼此缺乏關聯性。即便處于同區域中的一些家具組合也都難以串聯形成整體意向。如中林新村,學前東路等多處公交站點出現座椅更替不統一問題(圖1),因前期預制的不銹鋼座椅損壞等問題,后期更換成形制、材料、尺度等都不相同的木制條椅,致使整個車站形象細碎,風格混亂,破壞了城市風貌的整體性。
設計和管理方面,缺乏總體規劃思想指導也會導致城市家具整體性的缺失。梁溪區的每個區域雖有著不同于其他區域的地理環境、人文景觀和發展規劃,但各區域作為統一的整體,共享著城市的文脈并相互聯系。但目前在城市家具管理方面各區之間仍未能統籌好整體風貌關系,缺少整體文脈的串聯及合理的區間過渡,致使區域之間的城市家具系統難以形成整體意向,建立起應有的“家族感”。
4.人性化的欠缺
人的使用賦予設施以存在的意義,城市家具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人群,因此人是城市家具設計中最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目前梁溪區劃范圍內已基本覆蓋城市家具設施,但大多家具設施在設計上卻有些本末倒置,更多的是經濟效益和硬性指標上的滿足,人文關懷意識薄弱,忽視了人們的實際使用場景和需求。如一些服務弱勢群體的無障礙設施因生搬硬套而無法正常使用;又如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區等部分人流量較大的商業區和街道內,因缺乏剛需的休息座椅,致使很多游客不得不坐在公共雕塑或花壇上暫歇(圖2),而需快速通過型道路沿線如人民中路段街旁設置的一些成本較高,制作精良的座椅卻被閑置無人問津,這些不恰當的點位置導致了家具設施的欠缺和荒廢(圖3)。
此外,部分城市家具對于材料的選擇也缺乏人性化的考慮,如使用頻率較高的公交車站,其等候座椅多采用不夠親人的金屬材質,由于金屬比熱容較小,夏季陽光強照射后座椅表面高溫滾燙,冬季氣溫低時又很冰冷,非常不利于用戶使用。調研發現乘客一般在短時候車情況下很少使用此類座椅,導致該類型的座椅形同虛設(圖4)。
5.缺乏生態可持續性
生態可持續理念一直以來被人們所積極倡導,但目前在梁溪區城市家具的設計上仍少有體現。現階段其設計重點大多依舊停留在基本功能和外觀裝飾造型上,對家具設計、施工落地、管養等多階段的生態可持續賦能上仍欠缺較多,這對環境和設施本體而言都不利于其生態可持續的發展。
為順應社會的發展,更好地服務人群,當下的梁溪街頭和社區內出現了一系列高科技自動化的家具設施,例如自動化垃圾桶,集成化附帶顯示器的抓拍指示燈,智能化的健身設施等,但經調研后發現該類設施很多未能帶給用戶實質上的便利,有些反而阻礙了人群的使用。如古運河沿岸西直街路段的一些智能家具設施在損壞后,由于維修難度和周期等因素的變化,導致其長期處于無人修理,人群無法正常使用的狀態,最后被閑置荒廢;又如一些智能戶外運動休閑設施,其功能主要受眾為老齡群體,但設計時未充分考慮到該用戶群體對智能化設施使用的接受程度,導致設施多數產品功能的累贅和荒廢。這些未經深思熟慮,盲目追求科技化的產品設施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圖5)。
四、無錫梁溪區城市家具地域性設計原則與策略
通過對無錫梁溪區城市家具的具體調研與評價,可知目前其現狀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因此,基于桌面及實地調研發現的問題,將其散亂多指向性的問題總結歸類,以小見大,得出普適性的城市家具地域性設計原則和針對性策略。
(一)設計原則
1.本土化設計原則
地域性是一座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根本所在,是地方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輔相成所構成的共同體特征。城市家具的本土化設計應尊重場所的內在邏輯,體現城市地域性特征,向用戶有效傳遞城市環境信息。
不同城市的自然環境由于其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而千差萬別。在城市家具設計時切實遵循與地方自然環境相協調原則,對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環境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和認識,深入了解地方環境的特點,以此對城市家具進行因地制宜的考量。
“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發展過程、歷史沿革和文化傳統,不同的文脈傳承形成了自身獨有的特色。倘若一個城市失去了厚重的文化就等同于沒了根,沒了自己的特色。”作為地域文化重要載體和窗口的城市家具,是多重文化的集中體現,從環境設施的角度反映著城市的人文特征。因此對于無錫城市家具的本土化設計需充分融入其環境特色和本土文化。
2.整體性設計原則
城市家具整體性設計首先應從城市的宏觀角度出發,順應城市規劃的總體思想指導,由城市、區域、街道層級部署,以頂層、區段、節點的系統性設計進行整體編排,自上而下整體把控各層級之間的關系,合理構建城市家具設計的統籌體系機制,保障家具系統從設計、實施到維管等各階段工作有序開展,實現家具系統與環境的完整統一性。
3.人性化設計原則
人是萬物的尺度,城市家具設計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從人為核心的角度出發,不僅需要滿足用戶群體在室外活動時多種場景下的顯性需求,提供安全、便捷、舒適、高效的設施服務,還要實現其對審美追求、地域文化認同等心理上的隱性需求,實現多層次的人文關懷,從而整體提高人們的室外生活品質。
4.生態可持續原則
生態環保理念下的城市家具設計,主要以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為目標,以“全流程、全方位、全周期”踐行城市家具的生態可持續原則。城市家具從起初的設計構思,到生產施工,再到后期管養等整套設計流程的各個環節,都需生態環保理念的加持。在設計構思上講究適宜得當,從造型、選材、結構、施工工藝等方面力求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同時未來智能城市家具的使用和發展是必然趨勢,應合理推進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城市家具的智慧賦能,并非忽略城市家具的實際使用情況,盲目追求科技化成果,真正落實其可持續發展機制。
(二)城市家具地域性設計策略
目前無錫梁溪區城市家具設計在本土化、整體性、人性化以及生態可持續幾方面尚顯缺乏,導致其難以在城市更新中發揮應有作用。設計策略是為某一設計活動提出有針對性、計劃性、方法性的建議,從而為決策者或設計師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14]。對于現梁溪區城市家具的設計策略而言,主要目的是為解決其發展現狀的不足,使之發揮應有的地域文化性,環境適宜性、風貌整體性、人文關懷性以及生態可持續性,為后續城市家具的發展完善提供切實有效的方法依據。
1.本土化策略
無錫地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豐沛,熱量充足。在進行城市家具本土化設計時,需充分考慮其造型、顏色、尺度和材料等與地方自然環境特征相適應。具體設計上可利用場地現有景觀要素為參照,如地形、水體、植被等,并依據相關要素考慮城市家具的色彩選配,造型和尺度比例的推敲以及材質的選擇等,使其二者自然結合,相互映襯,增強地方景觀特色性。
其次無錫作為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古韻江南、商賈無錫、人文梁溪等。在城市家具設計上,可深挖其豐富文化內涵和本質,提取出典型地域文化元素和符號,通過再設計的方式對其進行簡化、提煉、組合、重構與衍生,生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風格、形式、色彩、材質及文案圖樣等,并靈活運用于城市家具設計中,以此延續其深厚文脈,創造出本土化氛圍濃厚的城市家具設施。
相關參考案例如無錫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部分城市家具運用本土“才子巷”“人文勝地”等書香文化元素,將具有其文化代表性的竹簡、建筑特色構件等元素進行提煉、組合和重構,形成小巷節點端景,營造出濃厚的古韻江南書香文化氛圍,延續了本土歷史文脈(圖6)。
2.整體性設計策略
系統性的設計方法對城市家具的整體性統籌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用其對城市家具單體、組合及不同類型進行統一協調。具體設計上結合城市家具的使用功能和場景,確定其在不同環境中的風格、造型、尺度、材料和色彩等,使之與周邊環境協調統一。以此達到對城市空間關系、層次、風貌統一的整體效果。
由于現代城市家具所承載的功能更加集成化和復雜化,在其系統性設計方法的實現上可通過高新技術手段對區域內的家具設施進行數字化整體把控,以此提高城市家具系統的整體性。
參考案例如無錫經開區城市家具主題展示區,該展區依據城市上位規劃,對其區內色彩、標識、市政設施專項等實施整體性規劃,同時利用5G、物聯網、數字化等技術作為后臺保障其各項家具設施的安全運行和整體調度,創建出了高度統一的城市家具系統示范區(圖7)。
3.人性化策略
切實從人性化角度出發,利用人體工學、心理學、行為學等科學方法分析使用者的身心需求和感受,并滿足其對于家具設施的便捷性、舒適性和審美的愉悅性等人性化方面的體驗需求。具體設計上考慮家具設施的設置場景和針對性人群的使用狀態,可通過實地調研等方式,提倡設計師在現實生活場景中去發現問題,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廣泛征集公眾意見,深入挖掘使用者的真實訴求。如通過調研,發現梁溪區公交站內座椅大多采用了金屬材質,非常不利于人群在冬夏季使用。當這類城市家具更新再設計時,家具材料選擇上可選用一些新型復合材料,如竹鋼、塑木、樹脂板等耐候性強、溫和親人且形象良好的材質。
同時由于地域的差異,不同地方居民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審美偏好,這就需要在設計時尊重當地人文風俗,充分考慮使用者對地方文化的需求和偏好,創造出富有情感和溫度的城市家具。如實地走訪發現無錫梁溪區黃亭廣場內的文化雕塑形象深入人心,人們和其合影互動,這樣的城市家具即點綴了廣場景觀,又豐富了文化內涵,并給人以精神上的文化認同(圖8)。
4.生態可持續策略
無錫城市家具更新建設在生態可持續賦能上需落實到設計、生產施工、管養等各個階段。如城市家具在具體結構與施工工藝的設計上,可設計主體框架和可拆卸更替兩部分,家具局部高利用或易損消耗部位做到零部件可靈活更換,這樣將會大大減少因局部損壞就全件拆除的資源浪費;在施工落地過程中,需尊重地方山水自然環境,要求最大程度上保持建設地原貌,爭取施工環節的破壞最小化;后期管理養護上也要做到定期檢查維護,避免大拆大建,這樣將生態可持續理念在城市家具全周期中貫穿實施,做到真正的長效發展機制。
同時可利用合理的科學技術手段創建智慧城市家具系統。通過如AI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構建家具系統后端管理平臺,搭載先進傳感器及相關配套設備的智能化家具設施作為前端進行功能服務及數據收集,以此建構智慧化家具生態網絡,推動城市向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轉型,實現高效、精準的資源配置,從而推動城市的生態可持續發展。
具體參考案例如無錫經開區城市家具主題展示區內的智慧水利系統,通過數字化、智慧化雨水收集系統和計量體系對區內水源進行精準化適配和控制。網絡實時監測水源存儲總量、用途分配占比、設備管理運行等狀態,以此實現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圖9)。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家具作為城市更新建設的一項重要環節,從地域性視角出發,在地域性設計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對當前無錫梁溪區城市家具現狀問題的分析,總結痛點,提出城市家具地域性設計的原則與策略,以期在之后的城市更新建設過程中能創造出既有時代氣息又兼具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家具作品,以此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增強城市凝聚力和競爭力。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更多附加值,惠及城市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