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一部三千年中國的政治史,五本青少年“師生群聊”的故事讀本……對后世史學和文學有著深遠影響的《史記》,千年后如何以新的閱讀模式推動故事的展開?
“這套圖書視角新穎,文字通俗易懂,特別適合青少年。三千年來的一代代英杰成長故事告訴我們:少年想有作為,就應該向歷史問初心,向先賢求智慧。”2月25日,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人民日報出版社負責人介紹出版《少年史記小課堂》的緣起。
《少年史記小課堂》由兩位北京四中語文教師撰寫,挑選了《史記》中70位核心人物的故事展開,以身份為依據,分為帝王、霸主、將相、奇士、圣賢五部分講述。此書責編、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張煒煜告訴記者,作者采取獨特的視角,通過“師生群聊”的討論方式,讓孩子們仿佛走進一個歷史小課堂,輕松掌握《史記》知識。
“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參與感與代入感,好像站在當代看到三千年前的歷史。”北京四中高中部語文教研組組長楊志剛告訴記者,為了編輯一本讓孩子想讀、愛讀、實用的《史記》讀本,他和北京四中優秀語文教師萬君歷時5年完成了這套《少年史記小課堂》系列圖書。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很多少年知曉一些歷史人物的大概故事,但對其較為具體的前因后果,或許不甚明了。恰好有這么一套書,將《史記》寫成面向少年的《少年史記小課堂》。人物故事并非簡單地直譯《史記》原文,而是通俗生動地重現歷史場景,以“師生群聊”的形式讓故事呈現出來。其中,既有學霸的精彩想法,還有名師的循循善誘,穿越千年的歷史展現在少年讀者的眼前。
例如在第一冊“帝王”篇的第一章,提到舜和瞽叟的故事時,就插入了以下“師生群聊”的評論:
魯帥:這么刺激的嗎?
聞浩:這老頭眼神兒不好,動作還挺靈活
董朵朵:真有這樣一心謀殺兒子的父親嗎?我不信
羊老師:接下來發生什么事情,不如你們猜猜看……
看到這,少年的好奇心被挑起:舜帝的親生父親瞽叟,為何三番五次地要殺自己的親生兒子?繼續閱讀下去的動力躍然而出。

《少年史記小課堂》系列圖書共計五本,分為帝王、霸主、將相、奇士、圣賢五個系別講述。
“小朋友的心就像鳥兒一樣,四面八方地飛,所以在課堂上需要一個引領者。”在北京四中高中部語文教師萬君看來,屬羊的語文教師楊志剛無疑是“引領者”最適合的人選——這樣,一個生動而豐富的《史記》“小課堂”就誕生了。
說到出版此套叢書的淵源,有著20年語文教學經驗的楊志剛回憶,30年前讀小學的他是個忠實的評書愛好者,30年后為人父的他,希望孩子們能夠如同聽評書故事一般,沉浸式體驗歷史的樂趣,于是萌生為少年打造一座歷史“小課堂”的想法:“我有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知道學生會在哪些地方遇到障礙,如何找準切口去展開故事。圖書中諸多環節的設置,不僅可以解決上述的問題,還能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拓展文史知識。”
“小朋友成長的過程當中,總會有一個時間段,對于千奇百怪的知識有強烈的求知心和探索欲。”萬君補充道,《少年史記小課堂》不僅僅尊重原著的經典闡釋,設計以上提到的“師生群聊”環節傳授知識,還專門設計一個文史知識的補充功能,幫助孩子們更全面地認識《史記》。
例如:在系列圖書第一部“帝王”篇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故事時,談及周朝一個遠距離的軍事報警系統叫烽燧,就以對話的形式普及了“烽燧”代表的意義,名詞背后的細致是古人對事物認知的準確和細致,類似的知識點比比皆是,圖書展現的內容非常“有料”。
同時《史記》也是一部百科全書,由于一些原因制約,《史記》中的部分人物處理得比較簡略,楊志剛給記者舉例說,《史記》中并沒有老子的列傳,僅僅是一則寓言故事,系列圖書第五冊“圣賢”介紹老子的時候,及時補充老子的經典名言,并引導小朋友參與其中比賽,以這種方式加強記憶。
課堂上有“師生群聊”的對話,知識點補充的完備,在“有用”的同時,兩位老師更增加了“有趣”的因素。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霍佳儀介紹,一方面系列圖書設置了隨機掉落的成語卡功能,讓生硬的成語隨著故事自然帶出:比如講述《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丞相趙高的故事時引出“指鹿為馬”的成語,講到《史記·項羽本紀》中提到項羽時引出“破釜沉舟”的成語;另一方面圖書附帶作者楊志剛和兒子聯合開發的卡牌游戲《鴻門殺》,把《史記》講述的鴻門宴故事做成卡牌游戲,可以2—6個人玩,增加了圖書的“有趣性”。
歷史的核心是人,《史記》這部紀傳體通史堪稱一幅人物群像圖,形形色色的人物背后展現的是整個時代的圖景。
《少年史記小課堂》系列圖書第四部“奇士”篇中,作者挑選了兩個人物個體形象——漢代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和漢代的大將張騫。“兩個人物與《史記》作者司馬遷的傳記放在一起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偉大的時代。”萬君描述:張騫用腳步去丈量國家的遼闊,司馬相如用漢賦描摹山河的輝煌,司馬遷是用史筆去奠定整個中國歷史記錄的基石,從三個人的故事可以看出時代的特色。
如何在圖書中展現時代真實的全貌?楊志剛透露,作為曾經被無數版本釋讀的《史記》,真正原汁原味重現經典并不容易,編寫整部圖書的過程中,他和萬君老師一直在不斷挖掘《史記》的內涵。

2月25日,在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北京四中高中部語文教研組組長楊志剛介紹《少年史記小課堂》系列圖書。
“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史記》的精彩程度”,楊志剛表示,對學生的閱讀習慣了如指掌的他,在一些學生可能會遇到困難的時候,精心挑選出50篇原文片段,并增加了注釋和譯文,參考大量古圣時賢的資料,進行精準的翻譯加注釋,讓青少年讀者“零距離”接觸原典,“沉浸式”情景教學,把課堂搬進歷史,讓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個高光時刻入腦入心,這也是語文課教學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為了增強青少年的閱讀代入感,《少年史記小課堂》的每一章都增加了“雙點評”——“第一個點評是針對剛剛講過的歷史故事,由教師進行點評,設置欄目‘擦亮眼睛看清歷史;第二個點評在講完故事之后引用了《史記》的原文,進行了精致精準的注釋,設置欄目‘零距離接觸原典。”萬君告訴記者。例如系列圖書第二部“霸主”篇講到晉文公流亡12年的故事,兩位作者發現原著中故事比較龐雜、人物紛繁。在點評的時候,他們進行了加工處理,把人物梳理出來表述。
除了故事講得輕松好讀外,為了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便利,作者對于生僻字都進行了注音,對于地名、人名等也進行了注釋。“希望能夠呈現給少年讀者一部嚴謹、有趣、有認識、有啟發的《史記》通俗讀物。”楊志剛表示,在叢書中他們加入了“漢字加油站”的欄目設置,精選150個《史記》原典中的漢字,通過對其甲骨文等字形的分析,講清楚漢字的造字原理以及演變過程,讓少年讀者更好地感受中國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
物歸原主、指揮若定、約法三章……中小學的語文課本節選了《史記》中的許多名篇,《史記》已經融入民族成長的知識血液,被教育部列為新課標中小學生必讀書目。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們是按照規范考試的標準,進行《史記》文言文譯文的處理。”楊志剛認為,少年閱讀《史記》從擴大眼界、增加閱讀量來說,都會超越普通意義的考試標準。
曾經編寫過《北京四中語文課:紅樓夢從來沒有這樣學》,有著豐富編輯古籍經驗的萬君老師則認為,總體來說,這套叢書沒有年齡上的限制,孩子只要會認字識字就能讀:“首先,孩子們閱讀了很多歷史的故事,在寫作文的時候會有素材的積累;其次,閱讀就要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再輸出就是寫作;第三,圖書引用的原著典讀都是逐字逐句落實的翻譯,對文言文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2月25日,在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北京四中語文教師萬君介紹《少年史記小課堂》系列圖書。
應該說,《史記》列入新課標后,無論小學、初中、高中的課本都有涉及《史記》的內容,對此楊志剛認為,教材中涉及的篇幅比較少,孩子們如果想讀其他的作品,叢書提供了比較優質版本的可能。“少年史記小課堂是有趣、有料、有態度的系列圖書。”楊志剛表示。
作為百年名校的優秀語文教師,基于20年陪伴學生閱讀經典的實踐經驗,楊志剛與萬君兩位教師精準游刃于《史記》當中,切中少年啃讀大部頭的困難,將一部巨著解析得骨架清晰、脈絡了然。一場穿越千年的對話,猶如心中的微光,照亮少年前行的路。
《少年史記小課堂》(全5冊)由兩位北京四中名師編寫,本書包含五冊,每冊聚焦一個主題,分別為帝王、霸主、將相、奇士、圣賢,嚴格按照司馬遷所著《史記》加以編寫,從原始社會到漢代,中華歷史濃縮于此。
作者以細膩傳神的筆法精彩演繹諸多著名的歷史事件,如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等。挑選《史記》70位核心人物、中華歷史故事300余則進行編寫,涉及風土人情、政治背景、社會實況、文化現象等方面的內容。同時,緊貼“新課標”內容,內設應試古文對照翻譯50段、高頻漢字演變樹150棵、成語及例句活學活用150個。為了將讀者領進歷史,本書另辟蹊徑,融入了一種虛擬人物聊天的形式,讓讀者身臨其境。隨書附贈原創桌游“鴻門殺”,寓教于樂,輕松玩轉大《史記》!
《百家講壇》名師李山、《教育家》執行社長兼總裁徐功明、歷史暢銷書作家李不白等各界專家聯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