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聞鏈接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興起的竹筒奶茶,在2023年火遍全國各大城市,正式成為奶茶界的“新網紅”。制作時,將竹筒而不是通常的塑料杯或紙杯作為奶茶杯,倒入茶與牛奶,打上奶油,撒上抹茶粉及堅果碎、水果碎,并在杯身貼上“北京”“廈門”“杭州”等城市名稱。這種“地域限定”特色使得“總要為了這杯竹筒奶茶來趟××吧”一時間在網絡流行。媒體在走訪北京南鑼鼓巷等熱門景點后發現,竹筒奶茶售價基本在每杯30元左右,這種高定價在如今的奶茶界顯得“不講武德”。同時,竹筒易發霉這一食品安全隱患也走進公眾視野。
02.寫作任務
竹筒奶茶的一夜爆火,掀起消費者爭相“打卡”的熱潮;與此同時,“奶茶店清洗霉變竹筒準備用來裝奶茶”的新聞也引發了公眾對其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
以上現象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認識和觀點。
03.寫作范例
“網紅”食品,亦要“以安為先”
諸暨榮懷英才中學2022級(7)班 邱佳琪
在“打卡文化”盛行的當下,作為景區特產的竹筒奶茶掀起了一陣熱潮,隨之而來的卻是部分商家使用發霉竹筒所帶來的安全隱患。誠然,竹筒奶茶的風靡為景區的經濟發展添了一把火,但其背后的食品安全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炎炎夏日,一杯清涼可口的奶茶似乎能消解一切酷熱,可江蘇某奶茶店里卻出現了嚴重霉變的檸檬和腐爛的西柚;都說炸雞店是少年的“美食烏托邦”,炸雞那金黃酥脆的外皮里裹著鮮嫩的汁水,一口下去仿佛能夠撫平一切憂愁,可合肥市的一處雞腿加工點卻在制作和出售變質雞腿;在旅游“打卡”、拍照曬圖已經成為如今青年的基本操作的當下,一杯杯高顏值的竹筒奶茶的杯底卻是斑斑點點的霉痕。
竹筒奶茶的爆火不難理解。首先,其獨特的、富有創意的包裝很容易獲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充滿自然本色和東方文化意韻的竹制容器,精致、誘人的奶蓋,極具“文藝范兒”的城市限定標簽,非常適合拍照分享,這讓竹筒奶茶擁有了十分鮮明的社交屬性。此外,竹筒奶茶的制作門檻低,極易復制、推廣,很容易占領“網紅”食品的消費市場。然而竹筒奶茶的缺陷也十分明顯。比如,它在包裝設計和制作工藝上都缺乏創新,目前,很多消費者已經對其千篇一律的包裝產生審美疲勞。此外,竹筒奶茶還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這使大量消費者已對其失去了興趣和信任。由此看來,竹筒奶茶很可能會成為過去式。
《漢書·食貨志》有言:“《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 二者, 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對于任何一個時代而言,保障百姓食品的充足和安全,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因此,政府部門要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規范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商家要嚴格自律,誠信為本,杜絕欺詐,依法經營。此外,商家不能只看到流量所帶來的短期利益,而要意識到:流量意味著將承擔更多消費者的信任與肩負更大的責任。因此,爆款食品更應該注重產品質量與安全,真正做到“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樣才能讓流量變為“留量”,讓“網紅”能夠“長紅”。
04.時評精選
竹筒奶茶是潮流密碼還是“買櫝還珠”?
近些年來,隨著國潮崛起,大家都在尋找東方美學的創意表達,而竹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常見意象,自帶古風情調。“竹筒奶茶”的這股消費熱也正是抓住了竹子蘊含著的獨特文化和古典氣息這一流量密碼,吸引了眾多熱愛“國潮文化”的年輕人。在競爭逐步趨于飽和的奶茶市場,這無疑是一種積極有益的創新。
不過,現在的竹筒奶茶大多只是將竹筒作為容器,沒有對竹子這一文化元素做更多創意表達。此外,有網友發帖稱見到有人在垃圾桶內翻找用過的竹筒,進行回收,這些容器不僅清潔不到位,還被反復使用。時間一長,除了食品衛生問題讓消費者喪失信任,奶茶店批量而無節制地復制產品,也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使竹筒奶茶淪為過氣“網紅”。
(摘編自劉悅《新晉網紅“竹筒奶茶”:是潮流密碼還是“買櫝還珠”》,“紅網”)
如何走出景區消費同質化的困境?
有旅游業內人士稱,竹筒奶茶的火熱可以看作人們對景區消費同質化的一場反抗,不過可惜的是,竹筒奶茶很快就淪為了“同質化”的一部分。其實竹筒奶茶只是中國景區小吃文化的一個縮影,中國消費者苦毫無創意的復制品久矣。早在2008年,一項針對北京4A景區的餐飲調查指出,景區內最多的餐飲品類就是售貨亭里賣的烤腸。十幾年過去,烤腸、鐵板魷魚等小吃依舊活躍在各大景區。而竹筒奶茶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除了因為其文化屬性和“打卡”功能,還有全靠同行襯托的緣故:沒有競品。對于這種景區消費同質化的情況,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稱,景區游客的消費分為特色型產品和大眾化產品,后者有更大的概率獲得各地消費者的喜愛。作為商家,經營大眾化產品風險最低,銷量最有保證,這使得商家的經營逐漸同質化。烤腸等小吃,除了咸辣口味具有普適性外,加工工藝簡單,成本更可控。新火起來的竹筒奶茶亦是如此,主打的就是低投入、高回報。
對于如何破解景區消費同質化的困境這一問題,景區不能依靠商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下的自由選擇,而應該進行統籌規劃:對于能提升景區消費體驗、文化內涵的產品,給予扶植,打造豐富的業態環境;同時篩選、引進知名品牌,或者和知名品牌合作,也可以扶植本地特色商品,將其打造成文化品牌。
目前看來,雖然“茶色煙雨”“茶太良品”等品牌都推出了竹筒奶茶,但其并未廣泛入駐景區,景區里的竹筒奶茶大多是商家個人的小店鋪在售賣。賴陽認為,竹筒奶茶會不會像具有創造力并能給人帶來審美體驗的“文創雪糕”一樣,成為生命力長久的“網紅”產品,要看有沒有新的替代品出現,也要看大品牌是否去景區做竹筒奶茶,畢竟大品牌的品控、口味、環境等更有保障。
(摘編自屈博洋、敏敏《竹筒奶茶,比“網紅”路牌翻車更快》,“有意思報告”微信公眾號)
05.素材積累
賣酒人某乙
《聊齋志異》中有個《金陵乙》的故事:“每釀成,投水而置毒焉;即善飲者,不過數盞,便醉如泥。”金陵某乙,賣酒為生,每次釀好酒后,都往酒缸里摻水,而且加進一些毒藥。即使是很能喝酒的人,也喝不了幾杯,便會爛醉如泥。因此,他的酒得到古時“中山”美酒的好名聲,他也以此致富,家資萬金。某日,他抓住一只喝醉了的狐貍,借機與它做交易來滿足自己的私欲。但當僧人作法時,這奸商化為狐貍:“四體猶著人衣。將殺之,妻子叩請。僧命牽去,日給飲食,數月尋斃。”蒲松齡是用披著人皮的禽獸來比喻這種奸詐無良的商人,并表明在冥冥當中上天會給他懲戒,勸他人莫要效仿。
素材點撥
司馬遷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蕓蕓眾生皆為各自的利益而不懈奔波。然而一些商家為了逐利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無論是將發霉的竹筒回收再次使用的商家,還是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不惜靠投毒來欺騙和禍害消費者的金陵某乙,都是如此。雖然他們靠“網紅”的流量或虛假的“中山”美酒的美名,短期內攫取了大量的利益,但他們的行為已對消費者造成了傷害。拿竹筒奶茶來說,如果商家只會一味拿竹筒做噱頭,不在口味上下功夫,甚至連食品安全都無法保障,總有一天會完全失去消費者的信任,被市場拋棄。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商家若不想讓產品曇花一現,則須重視食品安全問題,應當以商業道德為準繩,把好質量關,莫被一時的利益沖昏了頭。產品質量才是商家生存立足之本,商家的良心才是企業的長久發展之本。
素材點撥
拍照“ 打卡” 只是“ 國風”“國潮”消費的第一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國風”“國潮”作為表達自我情懷和時尚態度的新形式。“國風”“國潮”熱的背后,是政策的大力支持、國貨品質的快速提升、青年一代消費需求的變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文化自信帶來的傳統文化回歸。
在這種新文化消費掀起的時代浪潮下,政府和商家應當明白:只追求一次性消費的潮流終究是曇花一現,既不能推動傳統文化發展,也不能幫助本地旅游景點或城市打造專屬名片。要想讓“國風”“國潮”文化長遠發展,不能僅靠簡單的復古懷舊,而應思考:如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用貼近當代審美的方式對民族文化符號進行全新演繹?如何利用國風文化進行文化創新,推出多樣化、高質量的文化產品,豐富“國風”“國潮”的消費形式,構建“國風”“國潮”內容新生態?如何以“用戶思維”去思考,把消費者對“國風”“國潮”的熱情,與能吸引他們注意的產品和服務結合,讓優秀傳統文化年輕化、時尚化,讓“國風”“國潮”更深地融入大眾生活,進而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和傳播傳統文化?
國風文化消費熱
“4月22日上巳節當天,市民游客凡身著傳統服飾,可免票入園。”上海古猗園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出了一份邀請函,并表示當天園內的逸野堂還將為傳統服飾愛好者免費點花鈿。
豫園商圈里“仲春花朝節”同樣姹紫嫣紅。除了運營方安排的國風活動外,很多市民游客自發穿著傳統服飾,前往“打卡”。在社交分享平臺,“上海古風拍攝地”“漢服寫真”等均成為熱搜關鍵詞,網友們紛紛點贊古猗園、豫園等古典韻味濃郁的地標。以漢服為代表的國風文化消費為何這么火熱?其中透露出哪些信號?
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教授倪海郡分析,當下的年輕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時尚或流行,而更加注重文化內涵和品質。與國風相關的各種體驗、服務以及商品,正符合這一消費需求。
邀請身著傳統服飾的游客免費游園的古猗園,是希望借著最直觀的傳統服飾之美,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傳播傳統文化。比如,選在上巳節發出邀約,是希望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告訴大家農歷三月三的上巳節有“上巳春嬉”等民俗。
豫園相關人士表示,除了拍照“打卡”,漢服熱、國風熱還能為文化消費出力。在公眾看來,“仲春花朝節”是應景的主題活動,殊不知,它屬于豫園“節氣江南”IP,該IP還包括此前舉辦過的“仲秋月神游”“山海奇豫記·豫園燈會”兩場文化盛宴。國風主題活動整合了商圈里的各種服務、商品資源,通過高顏值的場景呈現、年輕化的表達方式等,給市民游客帶來不一樣的消費體驗,賦予傳統商業新活力。
(摘編自任翀《國風文化消費熱透露哪些信號》,《解放日報》,2023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