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提出,不僅意味著減輕了學生的課外作業負擔,更要求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音樂教學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塑造人的積極心理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引入多元化的教學素材,給予學生豐富的審美體驗,從而實現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標。基于此,筆者從“雙減”政策出發,分析了小學音樂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發展目標和必要性,并探討了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發展目標
“雙減”政策既是改革方向,更是具體的教學指標,其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為義務教育注入有創新性的變革力量。小學音樂課程應響應“雙減”政策和落實新課標改革要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音樂浸潤學生的心靈。
(一)探索與創新教學模式,釋放課堂教學活力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加快推進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結合現代化教學理念與教學技術,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元的教育內容,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進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后自由活動時間。教師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音樂課堂煥發活力。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創新教學形式,開展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高效地完成當日的學習任務,為學生預留更多的課后自由探索時間,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音樂教學在培養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中有重要作用。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和手段,開展有綜合性的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提高教學效率,以此來實現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目標。教師要革新教育理念,結合新課標改革要求與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加強教學反思,實現教學工作的改進。
二、“雙減”背景下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必要性
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時代教育目標之一,這也是“雙減”政策的要求之一。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能夠更好地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構建科學、高效的音樂課堂,推動音樂教學的創新與變革,從根本上提高音樂課堂的質量與效率。具體而言,在“雙減”背景下,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具有極大的必要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發展需要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教師積極開展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接受有系統性的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學生感知世界的能力。
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中,整個單元被分解為多個課時,這導致學生接收到的音樂知識零散,難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雙減”政策旨在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減輕學生在課后中所要承擔的學習壓力,為學生留足自由學習時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雙減”背景下,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它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具有整合性的課堂氛圍中開展知識學習,增強音樂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推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二)促進課堂資源整合的教學需要
單元整體教學是指整合規劃教材單元內容,將具有聯系性的知識要素與資源整合,以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為主線,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順暢,加強單元知識之間的聯系性與互通性。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地把握音樂學習內容,打破中規中矩的傳統教學模式。這樣,教師可以課本教材為基礎進行整體規劃,選擇多樣化的教學素材,通過整合課內外的音樂教學資源,為學生打造豐富多樣的音樂課堂,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理解音樂知識。
(三)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基本需求
教師開展單元整體教學,靈活組織教學內容,有助于提高音樂教學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心與熱情。教師通過統籌不同內容的重難點,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了解與把握,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導他們去體會、感受、把握整個單元的音樂作品,這能夠幫助學生全面地把握音樂的旋律美、節奏美、歌詞美,增強教學效果。
(四)培育學生學科素養的主體需要
教師將單元整體樂理知識及內容,融入具體的教學環節,使知識點講解過程環環相扣,能夠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音樂愛好的同時,提高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科學認知,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增強學生對基礎音樂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邏輯嚴密的音樂學習思維,使其充分理解單元教學的知識內容,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雙減”政策對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重大改革要求——課后實踐作業的設計要具有創新性和有效性。教師要把握單元整體教學的開展方法,推進教學工作的創新,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挖掘單元教學資源,提高學生音樂認知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積極承擔起自身的教學責任,了解學情,全面分析受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積極開展具有特色的單元整體教學。同時,教師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單元音樂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音樂學習范圍,使學生全面地體會音樂魅力,從而實現提高學生的音樂認知的教育目標。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愛的旋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教學環節,播放音源片段,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綜合感受樂曲的創作情感。接著,教師可以將學生所熟悉的“媽媽”這一角色引入課堂,讓學生嘗試用一種音樂或一段旋律形容母愛,當學生交流討論完畢后,為學生播放歌曲《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
此外,教師可以根據該單元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歌曲的精神內涵,讓學生說出自己從音樂作品中感受到的愛。教師還可以運用互聯網引入與“愛”相關的曲目,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幫助學生豐富其精神世界,全面感受友情之愛、師生之愛、親情之愛、生命之愛,促進學生思想品格的提升。
(二)創設單元教學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生動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旨在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開展知識學習,增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修養。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并將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此增強音樂教學的實效性與生動性。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七彩版圖”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導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湘西風情的畫面,并同時播放《地圖——聽音尋路》這首樂曲,為學生創造一個與樂曲情感相符的情境。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譚盾在創作《地圖——聽音尋路》時的靈感來源。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的影像片段,隨后為學生播放視頻《美麗的星座》《瑤族舞曲》,讓學生根據視頻的節奏與旋律,把握歌曲的曲調特點。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關于自己家鄉的歌曲,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友愛,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躍性,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樂理知識,使學生從音樂作品中感受祖國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加深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三)展示單元主題元素,豐富學生音樂感知
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單元主題選擇正確、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在帶領學生學唱音樂作品時,教師要挖掘其中多樣化的音樂元素,調動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歌唱熱情與興趣。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藍天白云”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到戶外,讓學生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教師可以挖掘歌曲中的主要元素和意象,為學生展示水牛、小鹿、羚羊等圖片,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并結合自身經驗,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創編歌頌自然的歌曲,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情趣。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能夠展現自我,鍛煉自己的歌唱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積極開展歌唱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比賽,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歡聚與期盼”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學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門》,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音準和曲調。隨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進行歌唱比賽,并選出一名學生作為小主持人,自己則作為評委觀察學生的歌唱表現,結合整體情況,評價學生的表演。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助力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結語
開展單元主題教學對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其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整合,還能夠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教師要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讓學生在音樂教學中感受自然美、生命美、生活美、世界美,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化的音樂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修養。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