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健康成長事關千家萬戶,做好嬰幼兒照護服務既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需求,也是國家高度重視的民生工程。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對家庭嬰幼兒照護的支持和指導,加大對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支持力度,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如今,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嬰幼兒照護服務及相關機構得到很大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如嬰幼兒照護服務人才的質量遠遠不能滿足服務發展的需求。培養專門的護理人員是提高照護服務質量的重要保證。高職院校的幼兒護理與普通護理專業涉及兒童護理、營養與食品衛生、婦幼保健、幼兒心理學和教育學等領域,怎樣彰顯高職高專教育“醫養康育”的特點,怎樣實現資源共建與共享,達到校企優勢互補,是當前高職高專教育需要關注的重點課題。本文探討了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的相關政策,對高職院校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高職院校嬰幼兒托育服務產教融合策略,以期促進我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一、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的有關政策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指出:“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相關專業課程,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專業人才。”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中等職業學校相關專業重點培養保育員。根據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目標,制定學前教育專業培養規劃,擴大本專科層次培養規模及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師范生招生規模。前移培養起點,大力培養初中畢業起點的五年制專科學歷的幼兒園教師。引導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從事幼教工作,鼓勵師范院校在校生輔修或轉入學前教育專業,擴大有質量教師供給。”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指出,“原則上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組織家政示范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編制家政服務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及大綱,開發職業培訓教材和職業培訓包,支持家政服務相關專業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家政服務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將家政服務列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優先領域,打造一批校企合作示范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家政企業舉辦家政服務類職業院校……推動30家以上家政示范企業、50所以上有關院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組織30所左右院校和企業引進國際先進課程設計和教學管理體系”“支持家政從業人員通過高職擴招專項考試、專升本等多種渠道提升學歷層次”等。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要根據需求開設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合理確定招生規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將安全照護等知識和能力納入教學內容,加快培養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人才。”除此之外,教育部辦公廳等七部門還聯合發布了《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 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指明了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的主要方向。
二、高職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存問題
(一)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
在我國高職院校中,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剛剛起步,屬于新興的專業。各地高職院校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不清晰,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學科構建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過程中,呈現出兩種極端。一種是模仿現有的學前教育,根據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比例,設置相應的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另外一種是把學前教育、護理、醫療等專業整合在一起,學習針對3歲以下嬰幼兒的相關知識。目前,盡管我國學前教育專業擁有統一化、標準化、高質量的專業標準,但是還沒有制定出科學的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二)專業課程體系與專業資源架構不合理
為了培養適合當今時代需要的保育型人才,各地高職院校紛紛申請開設這一專業。但是托育服務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尚未形成明確的產業規范。因此,對于如何設置專業課程,如何挖掘專業的教學資源,各地高職院校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職業院校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針對托育、托幼等社會服務領域人才緊缺的情況,應積極主動承擔培養嬰幼兒照護領域專業人才的責任。但是,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以培養幼兒園教師為目標設置基礎課程的。在此背景下,由于缺少相應的專業標準,該專業的課程設置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市場上可供該專業用的教科書和材料較少,在線平臺仍然依靠學前教育資源庫和智慧職教資源等。
(三)人才培養模式單一
現階段,由于嬰幼兒照護與管理專業是新興專業,一些高職院校對自己的辦學定位、培養方案仍處于摸索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教學思想相對陳舊、培養模式單一、傳授的知識與實際社會實踐相脫離、教學與研究聯系不緊密、人才素質與社會發展不匹配等,導致職業教育的優勢得不到真正的發揮,應用性不足。
三、高職院校嬰幼兒托育服務產教融合策略
(一)強化嬰幼兒照護機構人員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根本,堅實的理論基礎有助于提高嬰幼兒照護服務的質量與水平。通過對當前嬰幼兒護理機構工作人員的能力狀況進行分析發現,這類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較低,沒有學習嬰幼兒照護的相關知識,尤其是醫護類知識,難以為社會和家庭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嬰幼兒照護與管理專業學生時,應設置專業必修課程,如《嬰幼兒衛生與保健》《嬰幼兒發展心理》等,選修課程如《嬰幼兒常見疾病預防與護理》《嬰幼兒早期發展》等,要堅持以職業面向、崗位面向、就業導向、能力培養為核心,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嬰幼兒生理和心理各階段的發育情況、保教方法及科學照護特殊嬰幼兒的基本操作,并切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另外,高職院校在設置相關課程時,可將內容規劃涵蓋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包括作息、進餐、飲水、睡眠、盥洗清潔、衣著照護等,使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學會科學照料嬰幼兒日常生活,從而為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托育人才奠定基礎。
(二)加強校企合作,實現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一直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都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應加強校企合作,實現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第一,高職院校應組織開展一些調研活動,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分批次將嬰幼兒照護與管理專業教師安排進入企業實踐,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這樣既能給學生講述行業最新動向,同時又可以完善教學課程體系,實現實踐教學與產業前沿相結合。第二,高職院校應積極與當地政府、企業建立產教融合供需對接機制,切實改革管理制度和教學方式,建立聯接教育與產業的紐帶,在當地企業內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并組建訂單班、聯合培養班等,為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三,嬰幼兒護理機構可以順勢進入學校,讓資深行業專家進入學校兼職,從源頭上掌握在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真實水平,結合學校的培養模式,為下一步開展更貼合實際工作場景的員工培訓確定方向。同時,學校也能更清晰地了解企業訴求,進而合作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學生。
(三)穩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
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部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這意味著把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結合起來。探索實施1+X證書制度,是職教20條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的有力抓手。高職院校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改革評價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拓展學生的就業創業技能。《試點方案》提出,自2019年開始,重點圍繞服務國家需要、市場需求、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從10個左右職業技能領域做起,穩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試點院校以高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為主,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及國家開放大學等積極參與。
結語
在對我國嬰幼兒照護政策進行梳理之后,筆者發現,目前的照護政策主要集中在對社會托育的規定與支持上,而對家庭照護內容和嬰幼兒照料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規范要求相對較少。因此,要想提高嬰幼兒托育服務質量,必須從源頭進行規范,重視對高職院校嬰幼兒照護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從而為新時代普惠性、優質性的嬰幼兒托育服務提供新的動力。
(作者單位:通遼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