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基礎階段。其中,幼兒園美術活動是藝術領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是社會的熱門話題,培養幼兒創造能力、創新意識也成為幼兒園教師的重點工作。教師可借助美術活動,巧設趣味課堂,在玩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筆者簡述了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意義,指出了當前美術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具體策略,旨在為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創作出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
一、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意義
(一)滿足幼兒發展需求
3~6歲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較為強烈。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幼兒會在聽、說、看、問中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從而產生求知的興趣。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能讓幼兒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欲望,有目的地對周圍環境、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滿足幼兒的內心世界和發展需求,從而為日后的學習工作做好充足準備。
(二)促進幼兒邏輯思維發展
良好的創造性思維能讓幼兒對周圍環境、生活中的物品產生新穎奇特的想法,最終通過語言講述、實際行動創造出全新的事物。在實現自身想法的過程中,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夠得到發展,他們也會收獲更多有益的學習經驗。
(三)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展
當擁有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后,幼兒會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發散思維,從圖畫、景物、音樂中汲取靈感,展開各種各樣的想象,從而創作出更新穎、別具一格的作品。
二、幼兒園美術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以命題活動為主,限制幼兒思維
部分幼兒園的美術活動以命題活動為主,在此類活動中,教師會給予幼兒一個明確的活動主題,或運用示范作畫、參考作品等方式進行教學,這局限了幼兒的表達形式和創作方法。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繪畫要求和命題范圍限制了幼兒的創作思路,遏制了幼兒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教學內容單一,幼兒興趣不高
幼兒園美術活動不僅包括單純的繪畫活動,還包括手工、剪紙、泥塑等多種活動。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部分教師為保證教學效率,多開展繪畫、手工活動,而繪畫活動又缺乏創意,難以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久而久之,幼兒便會形成思維惰性,其創造性思維也得不到發展。
(三)課后延伸較少,忽視教育契機
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要求幼兒具有良好的想象力,讓幼兒能對圖片、音樂、文字等元素大膽聯想與構造。在美術活動中,部分教師常常忽略教育延伸部分,在幼兒畫完一幅作品后便匆匆結束教學活動,忽視了幼兒具有創新性的想法,沒有靈活運用延展部分再次激活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也是教育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三、幼兒園美術活動中幼兒創造性的培養策略
(一)營造開放氛圍,激活幼兒思維
3~6歲的幼兒想象力豐富,思維天馬行空,常常會冒出一些古靈精怪的點子。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減少命題活動,突出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打造開放、自由的美術學習空間,讓幼兒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在美術活動中敢想、敢做,提高創造能力。
大班幼兒的綜合素養較高,能較為準確地說出自己在活動中的想法與計劃。在開展美術活動前,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的想法,詢問幼兒:“在今天的美術活動中,你們想設計什么作品,想畫什么?請說出你們的想法,大家一起來制定一個活動主題吧。”接著,教師可以打破傳統命題活動的局限性,突出幼兒的主體性,將活動的主導權、決策權交給幼兒,鼓勵他們說出自己感興趣的畫面和元素。在幼兒講述自己作品的創作方向時,教師要耐心傾聽,以鼓勵、支持的態度肯定幼兒的創作想法,并引導其用班級內的其他材料大膽創作。這種具有開放性的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的自主性,幫助幼兒設計一幅幅別樣的作品,從而達成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教育目標。
(二)設計多元活動,提高幼兒創造興趣
為了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開展多元化的美術活動,拓寬幼兒的學習視野和想象空間,構建充滿童趣、寓教于樂的學習環境。
1.挖掘繪本資源。繪本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資源,適用于多個領域活動,其對幼兒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開展美術活動時,教師可利用繪本故事進行教學設計,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
以繪本故事《圓形骨碌碌》為例,這一繪本以圓形為媒介,通過不同顏色、大小的圓形搭配,展示出了一幅又一幅具有趣味性的畫面,如糯米團、葡萄、毛毛蟲等。在閱讀該故事時,教師可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圓形的變化。在幼兒觀察完后,教師可引導幼兒:“書中的圓形組合變化出了很多種圖案,那么在小朋友們的眼中,圓形還可以變成哪些圖案呢?你有什么好想法?請你使用畫筆和畫紙將你的想法畫下來吧。”這一繪本故事具有極強的創造性,不同的圓形組合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師延伸繪本故事,引導幼兒結合繪本畫面及繪畫特點展開分析與探討,繼續以圓形為基礎進行創作,能夠讓幼兒在繪畫過程中釋放自己的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2.融合音樂活動。在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時,教師可將美術活動與其他活動融合,開展豐富的美術活動,在融合的過程中啟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兒歌《春天在哪里》的歌詞中提到了紅花、綠草、大樹、唱歌的小鳥等元素。筆者在帶領幼兒唱完這首歌后,有幼兒詢問:“為什么我看到的春天和歌詞里的春天不一樣呢?”筆者向幼兒講道:“每個地區的春天都不一樣,每個小朋友眼中的春天也不一樣。歌詞中提到了紅花、小鳥、溪流,老師想讓小朋友們運用繪畫的方式,畫出你們眼中的春天,讓我們看看誰畫的春天最漂亮吧。”筆者的話音剛落,幼兒就展開了討論,紛紛走到美工區拿起自己需要的材料開始了創作,不一會兒,一幅幅鮮艷亮麗、五彩斑斕的春天美景呈現在小朋友們的畫紙上,一幅幅別樣的畫作被幼兒創作出來。
在上述活動中,筆者將音樂活動與美術活動融合,利用歌詞開展了美術活動,滿足了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這一教學模式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能夠使幼兒從歌曲中獲取藝術靈感,使幼兒保持學習興趣,大膽、自信地畫出各種各樣的美術作品。
3.結合實踐契機。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時,教師要注重開發美術活動,抓住生活實踐中的教育契機,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世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閱讀完繪本《誰說一定要用藍色畫天空》后,幼兒嘰嘰喳喳地對故事內容展開了討論,如“每天離開幼兒園時,天空是黃色的,連太陽都變成了橙色”“不對,每天晚上的天空是黑色的,天上還有很多眨眼睛的小星星”“在下雨天的時候,天空是灰色的”等。隨著幼兒的討論越發激烈,筆者走上前對幼兒講道:“看來大家和故事中‘瑪麗’的想法是一樣的,你們都認為天空有很多種顏色。接下來,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天空的變化,看一看在不同時間下,天空都有哪些顏色。在下一次的美術活動中,我們便畫出自己心中的天空吧。”在筆者發布完這一任務后,幼兒便在日常活動中觀察天空的變化,并常常與筆者、同伴分享自己看到的景色。在接下來的美術活動中,筆者發現,每一位幼兒畫出的天空都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
在上述活動中,筆者捕捉到幼兒的討論內容后,并沒有阻止幼兒的討論,而是引導其觀察天空的變化。通過觀察,幼兒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色,并在美術活動中用畫筆繪制出了自己心中的天空。這一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實踐性,筆者從幼兒興趣出發,與實際生活關聯起來,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幼兒的學習需求,激發了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使幼兒創作出了更多、更新穎的美術作品。
(三)適時延伸活動,開辟全新創造空間
在開展美術活動時,教師可根據活動情況,在結束后對學習內容進行延伸與拓展,激發幼兒的美術活動興趣,讓其在原有的基礎上發散思維,開辟一個全新的創造空間,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以美術活動“美麗的彩虹”為例,在下雨后,筆者帶領幼兒走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幼兒在外面看到了彩虹,開心地與筆者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筆者以此為契機,讓幼兒回到教室中畫彩虹。在繪畫過程中,有幼兒講道:“你們說彩虹上會不會有小精靈呢?他們每天都做什么呢?也和我們一樣上幼兒園嗎?”這一問題瞬間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他們一邊繪畫一邊討論。筆者在發現幼兒的興趣后,在總結環節中對幼兒講道:“彩虹那么漂亮,上面的小精靈一定也很漂亮。請小朋友們回家用畫筆嘗試著畫出‘小精靈們’的生活,讓我猜一猜他們在做什么吧。”在筆者發布完任務后的第二天,每一位幼兒都帶來了自己的作品,并興高采烈地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創作想法。
在上述活動中,筆者發現了幼兒的奇思妙想,并基于幼兒的興趣對美術活動進行延伸與拓展,讓幼兒回到家中進一步構想畫面,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潛能。
(四)靈活運用材料,設計別樣美術活動
教師可引導幼兒對一些低結構性的材料大膽操作、開發,讓幼兒在活動中發揮想象力,在自主創造中大放異彩,開展具有趣味性的創意美術活動,從而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認識生活中的低結構材料,如硬紙板、紙殼箱、泡沫板、KT板、塑料瓶、易拉罐等。針對這些材料,教師可向幼兒提出“你認為他們能做成什么?”“能變成什么玩具?”“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嗎?”等問題。教師要拋出問題,引導幼兒拓展思維,進行大膽想象與表達。其次,在幼兒講述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可為幼兒展示一些由廢舊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筆筒、塑料瓶帆船、紙杯臺燈、紙殼城堡等,從而開闊幼兒的視野,讓其充分認識到低結構材料的特殊性和魅力。最后,教師可以開展創意美術活動,引導幼兒使用剪、粘、貼、拼接等方法進行美術創作,制作出各種各樣的玩具。這一活動能夠滿足幼兒好玩、好動的天性,使其在動手操作中實現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從而實現美術活動的教育目標。
結語
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并非一朝一夕間形成的,其需要教師的長期引導和幼兒的積極配合。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創造性思維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實際情況出發設計美術活動,為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在多元化的活動中大放異彩,在開放自由的空間中大膽、自信地描繪出五彩繽紛的世界。
(作者單位: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劉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