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培智學校的教師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由于智障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同化能力弱、遷移水平低,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游戲作為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中介,以激發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課堂參與度,促進生活數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本文以培智學校生活數學“生活中的分類”的教學為例,探討了游戲教學在培智學校生活數學綜合實踐課堂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一、數學游戲以分析教材為基礎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充分采用多感官并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數學課程中,教師應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實踐方式、整合課程等各個方面出發,提高智障學生的實踐能力。
“生活中的分類”這一課以整理積木為主題,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維,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能力既是兒童邏輯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對促進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活中的分類”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按一定標準分類,然后讓學生自己選擇不同標準分類。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游戲教學的融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二、數學游戲以激發興趣為起點
游戲的直接價值是帶給兒童快樂,間接價值是發展兒童的個性。要想最大程度發揮游戲教學的效用,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筆者先仔細分析班級學生的學情,并制作了學情分析表(表1)。接著,筆者從學生常態能力出發,針對學生的初始水平,結合學生的特殊需要,科學設計教學目標,開展游戲化教學活動。在此基礎上,筆者借助動畫片《大耳朵圖圖》,通過播放動畫片段,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這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專注于數學課堂學習,為學習新課內容做好準備。以下是教學片段一。

教師:“今天我們的課堂上來了一位新朋友。你們看,他是誰呀?”(多媒體出示圖片。)
學生:“大耳朵圖圖。”
教師:“沒錯,是圖圖。今天圖圖遇到難題了,想請大家幫忙。”(多媒體播放圖圖房間的圖片。)
教師:“圖圖的房間怎么了?”
學生:“各種各樣的東西,太亂了。”
教師:“那應該怎么整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幫圖圖整理房間,整理物品時,我們首先要把物品分一分。”(教師板書“生活中的
分類”。)
教師:“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掌握分類的本領,老師這里有一份闖關圖,能讓大家學習到分類的本領,你們想學嗎?”
學生:“想。”
教師:“那我們快跟著圖圖去闖關學本
領吧!”
培智學校四年級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仍依靠直觀與感性經驗進行學習。因此,筆者借助動畫人物圖圖的出現,引起學生感性經驗,用生活化語言“他是誰呀?”“圖圖的房間怎么了?”等設疑激趣,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力。筆者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圖房間的臟亂圖片,讓學生感受到整理的重要性,從而引出課題“生活中的分類”。
三、數學游戲以突破重難點為中心
福祿貝爾認為,游戲是兒童的內在本能,尤其是活動本能。因而對兒童的教育,不應加以束縛、壓制,也不應拔苗助長,而是應當順應其天性,滿足其本能的需要。“生活中的分類”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分類技能,而游戲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鍛煉思維方式,提高實際運用能力。以下是教學片段二。
教師:“現在,圖圖來闖第一關了。請同學們觀察圖片,你們發現了什么?”(多媒體播放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的圖片。)
學生:“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的卡片。”
教師:“對,它們的顏色不一樣。那我們可以
怎樣分類呢?”
學生:“按顏色分。”
教師:“非常準確!同學們的抽屜里也有圖形
卡片,我們一起來按顏色分一分吧。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快又好。”(學生紛紛拿出卡片開始分類。)
當學生順利完成分類任務后,筆者引導學生整理圖圖房間的書籍,按照顏色將書籍分類,并放到書柜里,學生順利通過了第一關。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進入第二關。以下是教學片段三。
教師:“大家仔細瞧這些卡片,你們發現了什
么?”(多媒體播放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的圖片。)
學生:“形狀不一樣。”
教師:“那應該怎么分類呢?”
學生:“把三角形卡片放在一起。”
教師:“那我們試著把形狀一樣的圖形卡片放在一起吧。同學們還是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圖形卡片分一分,小組之間比比看,看哪個小組更厲害呢?同時,老師還想請一名同學上講臺來分一分。”
在學生順利完成分類通關游戲之后,筆者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游戲,幫助圖圖整理房間。以下是教學片段四。
教師:“同學們真棒,已經順利通過兩個關卡,現在還有最后一個關卡等著你們哦!大家請看這些是什么?”(多媒體展示鉛筆、橡皮、掃把、畚斗、牙刷、牙膏的圖片。)
學生:“鉛筆、橡皮、掃把、畚斗、牙刷、牙膏。”
教師:“這些物品要分類可以按顏色和形狀分嗎?”
學生:“不能。”
教師:“那該怎么分呢?請一名同學上來分分看。”(學生上講臺分類。)
教師:“為什么這么分呢?”
學生:“鉛筆和橡皮是寫字時候用的,掃把和畚斗是打掃衛生時候用的,牙刷和牙膏是刷牙時候用的。”
教師:“你太棒啦!鉛筆和橡皮是寫字時候用的,叫作學習用品;掃把和畚斗是打掃衛生時候用的,叫作清潔用品;牙刷和牙膏是刷牙時候用的,叫作洗漱用品。這些物品我們是按用途進行分類的。”
分類意識的形成需要豐富的經驗,而豐富經驗的積累來自學生的實踐操作經歷,在上述教學中,筆者借助闖關游戲,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以提問來驅動學生對分類問題的探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嘗試、教師小結、學生練習的方式,層層深入,讓學生學會分類。
四、數學游戲以遷移泛化為拓展
皮亞杰提出:“如果說認知活動是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的話,那么模仿是順應,游戲則是同化。”生活數學課程的目的是幫助智障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能在社會上自理、自立。憑借鞏固游戲的環節設計,依據學生當堂課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在實踐環節加以反饋,將數學知識遷移進生活,從而提高智障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下是教學片段五。
教師:“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圖圖既學到了
分類本領,又整理好了房間。與之前的房間相比,你們覺得哪個更舒適呢?”(多媒體展示圖圖房間前后的圖片。)
學生:“整理好的房間更舒適。”
教師:“整理好的房間整潔又美觀,要找什
么物品也能很快找到。同學們剛剛幫圖圖整理了房間,那么現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將自己的教室也整理一下呢?”(教室內,柜子上的生活語文、生活數學書擺放雜亂,積木散了一地,水杯、雨傘、掃把、畚斗、紙巾亂糟糟地堆在角落里。)
在新授環節,學生對按照顏色、形狀、用途分類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仍需遷移泛化。筆者通過“教學片段五”的實踐操作,將分類意識融入生活實踐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生活自理能力。筆者借助游戲實踐活動,鞏固了這節課所學內容,深化了學生對按顏色分、按形狀分和按用途分類的認知,拓展了學生對分類的理解。最后,在課堂總結階段,筆者根據學生的表現,對學生分別進行了評價分析(表2)。

結語
在培智學校生活數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中,筆者運用游戲化教學方式,將生活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作為教學內容,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了學生的生活實踐應用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智學校教師面對的是一群特殊的學生,他們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弱,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基于學生的特殊性,巧妙引入游戲教學法,引領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從而讓智障學生愛上數學學習、愛上生活。
(作者單位:金華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