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切實引領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主陣地,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識。同時,這一過程也是教師進一步規范自身教學行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過程。“雙減”政策下,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得以減輕,課后進行習題練習的時間大量減少,這就要求教師將更多習題訓練與講解的內容設置在課堂之中,也就是習題課之中。在此背景下,小學數學習題課成了與正課知識聯系最緊密的環節。但是,筆者調查發現,仍有不少教師在習題課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在觀念上與新課標要求脫離,忽視了課堂的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又應該如何探求更加符合高學段小學生的習題課模式,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堂練習不斷增強數學意識與思維能力,就成為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一、小學高學段數學習題課存在的問題
(一)任務的布置層次性不足
學習任務的布置應該為教育教學的目標服務,教師要著眼于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與思維品質來展開。高效的任務布置應該具有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特點,讓學生能完全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現今,部分小學高學段教師對于習題課的任務布置缺乏層次性,其大致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五、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或身心發展規律不夠了解;二是對班級內學生的情況掌握不充分;三是對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分析得不夠透徹,理解得不夠全面。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從小學中學段(三、四年級)開始,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的數量便明顯增加。對于該階段學生,教師要注重發展其探究、分析、思考、合作等數學意識。如果部分學生在這一學段未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思維,則其在高學段的數學學習中就會出現跟不上、聽不懂、不知如何思考探究的困擾。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嚴格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在習題課上做好“練習—批改—鞏固—結合實際”等環節,確保環環相扣,逐步推進,以達到新課標中小學高學段數學的學業質量要求。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新課標的內容解讀不夠深刻,對于學習任務的設置不夠清晰,布置的作業任務缺乏層次性,導致在習題課上出現部分學生無題會做、部分學生無題可做、部分學生習題堆積的現象。
(二)習題的選擇缺乏針對性
選擇合適的練習題是教師在備課時應著重考慮的問題,練習題的數量與質量決定了一堂習題課的高度與深度。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設置習題訓練的目標出現了偏差,其習題的選擇缺乏針對性,違背了習題課的本源與要求。并非所有的習題都有讓學生練習的必要,某種類型的題目訓練次數過多,反而會導致學生進入疲倦懈怠的狀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更愿意接受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單純、重復地做練習題并不能有效提高學習能力,也不能讓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反而會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數學認知結構是一個充滿內部聯系、按照一定規律組成的層次分明的結構,系統的知識結構必須通過學生積極加工、消化吸收,才能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認知結構,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順利接軌才能生成新的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習題時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增強習題的針對性,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但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在進行習題訓練時,只是順著習題冊或習題卡上的題目序號,按部就班地讓學生練習與解答,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與延伸,使得新舊知識之間缺乏聯系,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三)師生互動略顯單一
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習題課的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以課程安排的習題為中介而開展的活動,其中隱含著多種師生互動的方法,如分組教學法等。筆者調查發現,在小學高學段數學習題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工作量比日常教學高出幾倍,教學內容量偏大、教學涉及范圍較廣、學生的學習反饋數據較多,這就導致部分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無暇顧及全體學生的反應與需求,出現了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略顯單一的問題。
在數學習題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應該是貫穿全程的,從小學高學段學生的視角來看,他們更加期待與教師進行高效互動,這是他們復習鞏固知識與提高學習水平的最佳時機。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部分教師忽視了與學生的個別交流,即使互動也是與全體學生的互動。高學段學生的內心比較敏感,非常關注教師對自己的態度,這會成為他們學習動機的來源之一,而這種缺乏指向性的互動及忽視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課堂氛圍,會導致部分內向、不自信的學生與課堂整體脫離,甚至在后續的學習與練習中不愿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二、針對小學高學段數學習題課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分層設計任務,避免學生脫離課堂
小學高學段學生的創造能力較強,他們有較強的探究欲望,競爭意識也較強,愿意在同伴或教師面前表現自我。在習題課的教學過程中,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希望自己可以將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地應用在練習題上,所以更加期待得到教師的夸贊或表揚。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應該了解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并在實際課堂上悉心保護學生的這些品質,努力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不斷發展。基于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設計任務,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科學設置學習任務,使學生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在習題課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習題處理速度等因素將學生進行分層,為不同層級的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習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為避免其完成任務之后無事可做的情況發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挑選更高難度、適合提高個人能力的練習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為避免其因“跟不上”“不會做”而不積極參與習題課,教師應為他們專門設置較為簡單的基礎性題目,幫助他們鞏固知識點,培養自信心;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應按照班級中等偏高的水平來設置習題的難度,促使他們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同時避免他們“掉隊”。按照不同難度設計的習題,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習題課,避免任何一名學生脫離課堂。
(二)課前甄選習題,高效利用典型案例
教師針對習題課上的練習題應該提前進行篩選。習題課的重要意義是讓學生將不清晰的知識點或從未接觸過的練習題型導入自己的認知與思維結構中去,這不是一個量的堆積過程,而是一個鞏固提升的飛躍過程。所以,教師的習題選擇應該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在少量的練習中掌握知識點、分析知識點,同時能在具體操作中運用知識點,達到一節習題課的真正目的。
在練習題的選擇上,教師要把握以下五點原則。一是典型性。教師在甄選習題時要從發展學生智能的角度出發,確保習題在內容和方法上具有代表性,與五、六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特征相匹配。二是針對性。教師應針對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學生發展階段及學習特征等多個維度,設計適合班級學生學情及學習特征的習題。三是啟發性。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維方式出發,引導小學高學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使他們更好地開展后續的課堂學習。四是生活實際性。教師要切實做到讓數學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盡力選擇符合班級學生生活認知的習題,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使數學學習更具有實踐意義。五是靈活性。在一節課上,教師要盡量設置不同類型的練習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思維轉化。同時,教師要設計靈活多變的習題,力求做到一題多變,讓學生嘗試一題多解,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加強互動交流,劃分數學學習小組
在習題課的處理上,教師應該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處理習題的實踐中,更愿意不斷探究、不斷思考,并針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細加分析,將自己的問題進行分類,反思是否在理解問題時存在偏差。對于自身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應鼓勵他們自行針對習題練習中所犯的錯誤進行反思;對于自身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針對他們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引導其進行自我反思。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設計屬于自己的錯題報告單,鼓勵學生分析自身出現問題的原因,尋求正確的解答習題的方法,讓學生在后續解答習題的過程中更加高效和科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設置學習小組是現今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方法,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現今課堂上大部分的學習小組的設置是縱向劃分,包含各層次學習水平的學生,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增強學生與同伴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學生互幫互助。此外,教師可以將學習水平相近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讓同組學生進行對比學習,或者將同水平的幾個小組進行橫向比較,以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和榮譽感。
結語
小學數學習題課是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也是“雙減”政策下對小學數學教師的必然要求。習題課的合理設置能使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框架。在習題課上,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上好習題課是教師的一項本職工作,也是教師個人能力的體現,教師要積極地備課、選題、上課、互動,讓整個課堂“活”起來,使習題課的內容與正課內容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從而最大程度發揮習題課的作用,達到新課標提出的關于提高學業水平質量的要求。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