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兒童的成長與發展需要家庭的引導和陪伴。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數量逐年增加。為了讓孩子享受更高質量的教育,務工人員的流動呈家庭化特征,因此出現了流動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流動兒童家庭受農村教育觀念和現實問題等影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了流動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雙減”政策的實施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家長如何高質量地開展家庭教育成為值得思考的重要議題。由于傳統教育觀念、文化程度等影響,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存在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方式不當、教育環境不良和教育主體附庸化等問題。基于此,筆者從家庭內部與外部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期為新形勢下流動兒童家長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提供參考。
一、相關概念
(一)“雙減”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是我國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舉措。“雙減”政策一方面要求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給家長釋放出更多的教育機會。
(二)流動兒童
流動兒童主要是指年齡在6~14歲之間,父母均從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來到城市務工,跟隨父母在流入地暫住半年以上,具有自理與學習能力的兒童。流動兒童是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群體,是隨父母進城務工就業的流動子女,與父母來到城市務工而將子女留在家鄉,由祖輩照顧撫養的“留守兒童”相對應。父母的工作地點發生變動,這些兒童的居住地甚至學校也會發生相應變化。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指以家庭為單位,父母或主要監護人在家庭中對子女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教育活動。通過家庭教育,孩子能在思想品質、認識能力、生活技能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獲得進步。家庭教育在培養兒童的健康人格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雙減”背景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目的功利化
受農村教育觀念的影響,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傾向較為突出。“雙減”政策是為了落實素質教育觀,促進兒童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教育政策在改進與革新,但部分流動兒童家長沒有改變唯分數論的傳統教育觀念,他們的教育重心落在孩子的學業成績及未來能否為社會發展所用上,忽略了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德育職能,與家庭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部分流動兒童家長片面關注兒童的學習情況和考試成績,只有少數家長關心兒童的心理狀況、興趣愛好。這些流動兒童遠離了自己熟悉的成長環境,隨父母工作變動而轉學,面臨各種新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他們的心理會發生變化,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但部分家長一味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孩子遇到的各種困難,沒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導致孩子的健康成長受到嚴重影響。這種家庭教育觀念的短視化、功利化傾向與“雙減”政策的要求相背離,難以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二)教育方式不當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各方面發展的影響是有差異的,不良的教育方式會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雙減”背景下,家長應抓住與孩子相處的機會,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但一些外來務工人員由于工作繁忙、文化程度較低,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經常采用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如直接打罵或嚴厲譴責,較少關注子女的精神需求。這些流動兒童家長的教育方式屬于典型的專制型教育,他們要求孩子言聽計從,導致孩子做事缺乏自我主見,唯唯諾諾。這種不當的教育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隔閡。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問題,教育效果自然不佳。
(三)家庭教育環境不良
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居住空間狹窄,住房環境簡陋。明亮安靜的環境、充足的學習用具等物質基礎是滿足孩子正常學習的基本條件。流動兒童家長想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但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不能更好實現。在這些家庭中,兒童沒有獨立的學習區域,他們在嘈雜的環境下無法安心學習,還會影響睡眠狀況。在“雙減”背景下,孩子有更多時間待在家里,但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會帶給孩子多方面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對孩子的性格、情感等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四)教育主體附庸化
受功利主義和教育勝任力不足的影響,流動兒童家庭把教育大權轉移給學校的現象確有存在,部分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長期“缺位”。“雙減”政策實施之前,部分父母過于依賴學校教育和校外輔導機構,認為教育孩子是教師的事,只要給予孩子物質和生活上的支持即可。在“雙減”政策實施后,由于流動兒童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他們仍舊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推給學校。這就導致家長缺失了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主體性。部分流動兒童家長將教育局限于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本質認知不清晰,使家庭教育被架空。這樣限制了家庭教育功能的發揮,使家長成為配合學校教育的附庸者,家庭教育演變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失去了自身的獨立地位和價值。
三、“雙減”背景下優化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內部努力
1.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促進孩子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對教育行為具有導向作用,改變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目的的功利性傾向,更有利于落實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教育要求。“雙減”背景下,流動兒童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重視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行為意志、生活與學習習慣等。這就需要當地社區、社會組織通過開展多樣的家庭教育活動,豐富流動兒童家長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家長不僅要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教導孩子學習知識,更要重視對孩子的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學習的結果,及時對孩子的進步表示肯定,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表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堅持與努力。
2.了解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營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流動兒童家長要轉變教育方式,與孩子平等交流、溝通。“雙減”政策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動兒童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摒棄以打罵為主的教育方式。同時,社會各界要對流動兒童家庭給予重視,開辦一些收費較低的家長學校,讓流動兒童家長學習正確的教育方式。流動兒童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給孩子自由發展與成長的機會,對孩子充滿信任。另外,流動兒童家長在家庭中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流動兒童家長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明確職責,加強主體責任意識。流動兒童家長要充分認識自身的教育責任,構建親密的親子關系。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學校教育中,教師難以照顧到每個孩子。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情況,因此流動兒童家長要學會及時關注子女的心理變化,特別是當孩子出現消極情緒時,一定要留出時間與孩子積極溝通交流。同時,當無法解決孩子的問題時,流動兒童家長應向有經驗的家長和社區工作者求助。另外,流動兒童家長也要學習與孩子交流的方式,尊重孩子的想法,重視與孩子內心的溝通,如在閑暇時間與孩子交談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二)家庭外部幫助
1.強化政府職能,提高流動兒童家庭收入。提高流動兒童家長的收入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環境,加大家長對兒童的教育投入。政府可以對這些流動兒童家庭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幫助,通過法律保護和制度保障,維護進城務工人員的權利,保障他們的勞動所得。此外,強化政府職能,對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指導、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工作能力,使他們能順利地在城市找到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從而增加家庭收入,也是一項不錯的措施。這樣,流動兒童家長就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也會加大對孩子的教育支出,進而保證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2.發揮社會輿論的作用。流動兒童家庭是社會中一種特殊的群體,相關部門應加大社會的宣傳力度,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首先,社會應改變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偏見與排斥,當地居民和學校應從心理上真正接納流動兒童家庭,形成關愛流動兒童的氛圍。其次,相關部門可以引導人們了解流動兒童家庭的生活與教育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對流動兒童的教育提供適當的幫助,讓全社會重視這一弱勢群體。最后,社會中的慈善機構可以設立多種形式的捐助基金,開展流動兒童教育資助活動。
3.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共育機制。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對孩子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三方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在與學校共育方面,學校需要發揮自身對家庭教育的指引作用,教師要多對這些流動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多與家長交流學校的教育計劃,使流動兒童家長在教育理念方面與學校保持一致。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召開家長會,并開展形式各樣的親子活動,邀請家長參與,使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及行為表現。此外,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為流動兒童家長普及“雙減”政策的各種要求,引導他們更新教育理念。在與社會共育方面,社區對這些流動兒童家庭可以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定期了解流動兒童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狀況。在家長不能對孩子進行恰當教育的時候,社區工作者可以對流動兒童的學習與生活提供指導,并向流動兒童家長提出正確的教育建議,共同促進孩子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