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教學機制的改革創新,小學英語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課堂教學缺乏邏輯性、自主性和整體性,會限制學生語言能力和應用能力的發展。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要從小學英語語篇意識出發,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彰顯英語教學的價值。
在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生硬地講解單詞、短語等內容,讓學生死記硬背,沒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導致學生只能機械化地記憶英語知識,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另外,受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語篇意識的重要性,只把教學重點放在單詞、句型的講解上,缺少對整篇文章內容的把控和分析。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教師必須將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放在首要位置。
語篇是在一定語境中不完全受語法約束的、表達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它可長可短,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獨白。總之,語篇不在于它的長短,而在于它是否有語境的支撐。而語篇意識是一種方法、一種理念、一種思想、一種手段,它強調語言的完整性和一體性,可簡單理解為“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也強調如何在語境中運用語言實現交際目的,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活動中習得并使用語言。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是英語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關注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的共同培養,全方位利用課內外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文化意識。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的初始階段,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后續的成長與發展,如何運用語篇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需要教師進行深度思考,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引導學生應用語言文化。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突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難以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活動,學習效果較差。因此,在當前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語言的文化韻味,使學生學會規范表達。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對比模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由于學生的成長經歷和認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組織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感知文本,以激發學生對英語課堂學習活動的熱情,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化知識。例如,在講解人教版(PEP)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Hello!”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結合語篇的方法,進行對話練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英語交流活動,體會語言差異,深層次挖掘不同文化的特點。教師讓學生對比不同國家日常問候的語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例如,我們國家打招呼往往要用特定的稱呼,而以西方國家往往要增加具體的名稱,如“Hello, uncle John.”,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文化知識。
最后,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學習英語之前,學生可能只接觸過漢語文化,尚未了解漢語文化與其他語言文化的差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為學生提供英語語言交際機會,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例如,在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Dinner’s ready”的語篇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播放多媒體課件,將相關的畫面與視頻呈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英語課堂活動的參與度。接著,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Students, what do you have for dinner?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nner in our country? Do you know the dinner custom in other countries? How to analyze the eating habits of our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語篇內容,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文本,讓他們在文本中挖掘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幫助學生不斷拓寬英語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開展英語詞匯教學
在目前的小學英語課堂中,部分教師的詞匯教學仍停留在背誦和默寫階段,部分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不能靈活把握單詞的含義,邏輯連貫性較差,只能將一個又一個的單詞簡單地堆砌起來,不能掌握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師要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總結經驗,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靈活學習單詞。單詞學習是一個比較枯燥的過程,每個單詞有很多含義,在這個學習階段,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篇意識,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思維模式,提高詞匯教學的質量。
首先,幫助學生樹立語篇意識。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常常是獨立的,與句子、文本教學分開,導致學生在學習新詞匯時,沒有形成整體思維,只會進行機械背誦和記憶。在學習新的詞匯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語篇意識,讓學生在相應的語境中學習單詞,理解單詞的內在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根據詞匯教學的課程內容選出貼近生活、學生更易接受的文章,從而提高小學英語詞匯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講解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My clothes”的相關詞匯時,教師可以選取一兩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語篇,幫助學生復習上一單元的詞匯,并讓學生在語篇中學習和分析這一單元的生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其次,創設語境。在語篇閱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新的詞匯。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創設語境,幫助學生在語篇閱讀中發現新的詞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朗讀或背誦語篇內容,加深學生對英文詞匯的理解。英語單詞具有“一詞多義”的特點,即一個單詞常常具有多個意思,這加大了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難度。基于此,教師可以選出同一詞匯在不同語篇中的不同含義,讓學生對這些語篇進行比較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帶領學生朗讀和背誦語篇內容,還可以通過播放音頻的方式,創設語境,帶領學生深入學習這一語境中的重點內容,并組織學生用學過的詞匯創作句子,提高學生對詞匯的應用能力。
最后,幫助學生鞏固已學詞匯。如果語篇內容中的生詞過多,部分學生會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在語篇內容的學習中,教師應幫助學生不斷地鞏固已學詞匯,或者引導學生將所學詞匯和一些生詞聯系起來,如語義聯系或形式聯系等。只要學生能夠樹立語篇意識,理解教材內容安排的合理性,就會加深對英語詞匯的理解。例如,在講解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My friends”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語篇意識幫助學生鞏固已學詞匯,選擇包含教學詞匯較多的文章,引導學生閱讀并朗誦,加深學生對已學詞匯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開展英語對話教學
對話教學屬于小學教學中的一種常見模式。但是,從實際的英語對話教學來看,通常存在師生和生生對話較為固定、上下文無法銜接等情況,導致英語對話教學缺乏整體性和邏輯性,無法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對話教學的優勢,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語篇意識的價值,從而形成正確的對話思路。
首先,創設語言環境,構建語言平臺。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教師要將有意義的故事作為素材,將語言、文本和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整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的情感、主題和語言。例如,在講解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What time is it?”時,教師可以將課程學習置于語篇環境中,完成舊知識的復習和新對話的呈現,讓對話練習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What time is it?”“It’s…o’clock.”“It’s time…”等句型,讓學生初步了解句型的使用,學會與周圍的同學完成簡單的對話。然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兩兩分組,讓他們互相提問,完成對話,感知所學內容的主題和框架,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其次,通過主題語境,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動畫,并根據動畫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嘗試讀出動畫中的對話內容。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帶領學生朗讀文本,幫助學生掌握對話內容。然后,教師可以把固定的對話順序打亂,讓學生根據掌握的內容完成排序。在排序結束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跟著錄音朗讀,開展分角色朗讀活動或者分角色表演活動。教師還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寫一寫等方式,自主總結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再次,利用對話練習,體驗語言魅力。教師需要注重語言的魅力,利用語篇中的文化背景與語義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學習,增強英語對話教學的效果。因此,在開展對話練習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結構類型,了解語篇的背景和含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最后,注重語言實踐,構建語言體系。語言技能的掌握,需要教師根據某一教學目標,實現英語對話目的,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在對話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對話對象和對話目的,幫助學生構建相關的語言體系,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結語
在小學階段中,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具有多種實踐策略,良好的英語素養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語篇意識的培養,積極探索出更多實踐途徑。
(作者單位: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雞場坪鎮坪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