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規則意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常常面臨一些挑戰,如學生的道德觀念尚不成熟,規則意識的形成需要時間和引導。因此,教師要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傳授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是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規則、秩序和道德準則的意識和能力,而法治教育是指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使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筆者探索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方法,以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法律和規則,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意義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如遵守規則、紀律和秩序等。它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規則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它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和互動方式。通過教育引導,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規則,明白規則的重要性,明確自己的行為邊界,形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和意識,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社會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系統,遵守規則是人們相互協作和共同生活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如自我管理能力、合作意識、責任感等,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律意識。法治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它為人們提供了公正和有序的社會環境。培養規則意識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法律存在的作用,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還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法律對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個人權益的重要性,使學生做到依法行事、尊重他人權益,為他們公民意識和法治思維的培養奠定基礎。
二、滲透法治教育,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策略
(一)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規則
為了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規則。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深入理解公共安全標志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可以事先給學生布置了解公共安全標志的預習作業,再在課堂上集中展示不同的公共安全標志,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首先,在預習作業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進社會,觀察公共場所中出現的各種安全標志,再鼓勵學生將這些標志用手繪或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并簡要注明標志的含義和作用,從而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安全標志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接著,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安全標志內容,并引導各個小組逐一介紹他們收集到的標志,包括標志的形狀、顏色、圖案、具體含義和使用場景等。然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為什么公共場所需要設置安全標志?”“這些標志有什么作用?”“如何正確理解和遵守這些標志?”等,引導學生思考并展開討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規則,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在展示結束后,教師可以評選出收集最多且全面的小組,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
(二)利用教材資源,樹立正確規則意識
在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利用教材資源,設計一些切實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大家排好隊”時,教師可以設計“領本子”的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兩次到講臺領新本子,使學生認識規則的重要性和組織的必要性。在這個教學活動中,第一次學生可以自由地領取本子,無需排隊。由于沒有組織和規定,學生可能會出現一些混亂的場面,如爭搶著第一個拿,因為順序問題發生爭吵,等等。當學生發生矛盾時,教師應及時叫停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思考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針對第一次拿本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使他們認識到“沒有明確的規則和教師的組織,很難順利地展開交流和合作”。在引導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規則,如遵守秩序、尊重他人、合理分配資源等。在第二次領本子的環節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制定一些簡單的規則,如按身高排隊、按座位排隊等,再讓學生按照規則有序地領取本子。當學生能夠有條不紊地完成任務時,教師應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通過這個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在親身體驗中體會到缺少規則會造成的諸多問題,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和遵守規則的必要性,自覺地形成正確的規則意識,為今后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關注熱點事件,增強規則意識
關注熱點事件可以滲透法治教育,幫助學生增強規則意識。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關注熱點事件,并將熱點事件與課程內容結合,以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生活離不開規則”時,教師可以運用課前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對規則的認識程度,并結合當前的熱點事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在訪談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我們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所遵守的規則有哪些?”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校和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規則。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一些熱點事件,運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近期發生的社會新聞、突發事件等。然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如“你認為這個事件中是否存在違反法律的行為?”“如果存在,這些行為違反了哪些法律?”“為什么這個事故會發生呢?”“為什么要制定相關法律?”等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規則對于社會秩序和個人行為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報道、采訪相關人員、收集社區的規章制度等方式,深入了解與熱點事件相關的規則,搜集和整理相關信息,并制作小組報告進行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規則的重要性,并讓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由此可見,教師讓學生討論和分析熱點事件,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意識到違反規則所帶來的后果,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規則的認識,還能夠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搜集能力和整理能力。
(四)開展家校共育活動,樹立規則意識
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參與和引導對學生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的樹立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與家長的合作,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和應用,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時,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組織家長帶領學生開展戶外活動,并在活動中增添規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與家長溝通,共同制定出游的規則和行為準則,如尊重自然環境、保護文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教師還可以向家長提供相關的資料和指導,讓家長與學生一起學習和了解這些規則的重要性。在戶外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觀公園、博物館或自然景區等,引導學生在實際場景中感受規則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運用講解、示范或互動的方式,向學生和家長傳遞文明出游的方式,讓學生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感。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與學生和家長進行反思和總結,開展家庭討論或班級座談會,讓學生和家長分享他們在戶外活動中的感受、對規則意識的深刻認識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規則、法律對社會秩序和個人行為的重要性,并鼓勵他們將這些規則和法治觀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由此可見,教師組織家校共育活動,在戶外活動中踐行規則,能夠滲透法治教育,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結語
小學階段是滲透法治教育和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時期。滲透法治教育需要將法律知識融入道德教育,讓學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需要從小做起,引導學生認識和遵守規則,發展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形成一體化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自覺遵守規則,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
(作者單位: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