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柱,而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初中生的必修課程,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形式單一等。而課堂教學改革是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關鍵,這不僅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法治建設產生積極影響。要想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就要聚焦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筆者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改革的策略,旨在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化
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化的問題,其限制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在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沒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和消化知識。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法治觀念和解決問題能力,但傳統的教學形式只注重知識的灌輸,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無法將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缺乏綜合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二)學生學習主動性較低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講解和演示,學生更多地扮演聽眾的角色,缺少主動提問和思考的機會,這使得學生無法深入思考和應用,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深。另外,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乏與教師互動的機會,這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的動力,甚至會產生厭倦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忽略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使得學生缺乏高效的學習策略,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擔負著傳授知識和監督學生的職責,學生則被動接受教師的指導,但這種過度的教師指導會讓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習動力,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探索和思考的習慣。另外,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的差異性。在教師主導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少有機會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學習潛能,無法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也無法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新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一)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使他們更好地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在當今社會,知識更新迅速,信息爆炸,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才能快速獲取、整合和應用新知識。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學習能力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性,并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策略,掌握信息搜索、分析、評估和歸納總結等技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不斷拓展自己的學習邊界,提高道德法治素養。
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道德與法治知識也需要學生不斷地更新和深化。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反思能力,使學生持續學習、不斷探索,從而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新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將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
一方面,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偏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難以理解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因此,教師要將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并引入具體案例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看到知識與實際問題的關聯性,增強學習動力。
另一方面,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律意識,并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教師要運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擬法庭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三、新課改下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巧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互聯網資源和教學平臺,將抽象的概念以生動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教師還要運用電子白板、投影儀等工具,創設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質量。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中“珍視生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有關珍視生命的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寶貴,如播放一段關于自然災害的紀錄片,展示在災害發生時人們生死存亡的場景,引起學生對生命的重視。然后,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一些有關珍視生命的故事、慈善行動或人道主義事跡的文章、視頻等,讓學生學習和了解更多有關珍視生命的道理,使其形成正確的生命觀。由此可見,教師在互動和分享的過程中能夠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
(二)引入生活實例,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引入生活實例是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其能夠使抽象的道德與法治原則更加具體。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認識生活實例對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將道德與法治理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結合,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其價值和影響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提升學生的道德法治素養。此外,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與道德意識。教師要運用生動的生活實例,引發學生的共鳴,進而啟發學生對道德問題的思考,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師長情誼”中“師生之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真實而感人的事例,如一個學生在面臨困境時受到教師的幫助和支持,最終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功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師長情誼的溫暖和力量。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擔任班級助教,讓學生幫助教師組織課堂、批改作業等,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師長的辛勤付出,從而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師長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三)創設問題情境,鍛煉學生學習思維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創設問題情境是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傳統的課堂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創設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學習環境,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提出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問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法治素養。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中“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問題,如“學校規定了學生的校服著裝要求,這是否屬于合理的法律規定?”等,引導學生運用查找相關的法律法規、比較不同觀點、收集實例等方式,展開討論和研究,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和解答一些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法律問題,如“如果你的朋友在網絡上被人惡意侮辱,你應該怎么辦?”等,讓學生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并為解答這個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從而鍛煉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法律意識。
(四)注重評價總結,引導學生查漏補缺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注重評價總結并引導學生查漏補缺,是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和總結,并通過評價結果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道德法治素養。教師還應定期開展課堂測驗、作業評價和小組討論等活動,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利用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從而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依據。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給予學生具體的反饋和建議,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改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學習筆記,相互討論,讓學生發現自己在知識理解和筆記整理方面的不足之處,并從他人的經驗中汲取新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教師還可以對表現較好的學生提出表揚,對表現稍差的學生進行適當鼓勵,從而幫助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并進行查漏補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聚焦課堂教學改革,然而,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不斷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創設一個積極、健康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環境,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做出積極貢獻。因此,教師要運用巧用信息技術、引入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注重評價總結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反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素養,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安康市旬陽市城關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