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進入青春期,生理及心理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變化,會讓家長們措手不及。面對成人眼中的“小怪獸”,筆者認為,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用愛和智慧助力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長。
一、給孩子一個自信的支點
作為初中生的班主任,筆者發現,與教師接觸較多的大多是學習成績處于兩個極端的學生,要么成績十分優異,要么成績較為落后,而中等生很少。作為班級的大多數,中等生群體各方面表現平平,成績一般,沒有張揚的個性,也很少出現違反紀律的行為或異常舉動,與教師交流缺乏主動性,因而很少有機會受到關注,成為被忽略的一部分。
雯雯就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在筆者的印象中,她是個內向的女孩,中等個頭,微胖的身材,扎著一個不長不短的馬尾辮,平常話不多,上課也很少發言,任課教師對這個學生幾乎沒什么印象。課間,每當學生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時,她總是獨自靜靜地待著,若有所思地望著窗外。在筆者看來,她有著獨特的靈氣,能夠感受到她是可以被塑造的。觀察到這個孤獨的身影,筆者嘗試接近她。比如,課間到教室巡視的時候,筆者會站在她的身邊,詢問她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這讓她感到有些意外,說話也有些局促。經過幾次談話,因為筆者總是面帶笑容,她也受到感染,逐漸放松了下來,話語也多了起來。在與筆者建立了信任之后,雯雯有心事或遇到困惑時也會向筆者傾訴,期待筆者給她一些建議。聊天過程中,筆者發現,雯雯善解人意,擁有超出同伴的洞察力,但缺少了一份自信。
在筆者的語文課堂上,她也不夠積極,雖然她在積極思考,但是她卻不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于是,筆者有意識地叫她起來回答問題。當要求學生做示范時,筆者也會盡量給她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和之前一樣,剛開始有些縮手縮腳的她,在幾次鍛煉之后,開始漸入佳境了。事實證明,筆者的直覺是對的,雯雯思考問題的角度很新穎,總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表達能力也很強,一次次的精彩展示都讓身邊的同學對她刮目相看。筆者不失時機地稱贊她,給予她肯定和表揚。令人可喜的是,她也越來越自信了。她在周記里寫道:“以前我總覺得自己很普通,樣樣都不如別人。對自己沒有什么要求,也不好意思和同學聊天。這些天,聽到老師和同學們對我的稱贊,我好像找到了另一個我,看上去有點優秀的我。”看到這段文字,筆者暗暗高興,于是給她留言:“相信自己,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老師看好你哦!”
接下來的日子,每次見到雯雯,都能看到她眼睛里綻放的光彩,她開始忙碌起來了。在學習上,她的勁頭越來越足。收發作業時,筆者特意安排她來幫忙,并讓幾名熱心的同學和她一起完成,讓她體會與人合作的快樂,感受集體的溫暖。慢慢地,她已經能夠融入集體,有幾次,筆者還聽見她和同學攀談時清脆的笑聲。
期中考試來了,雯雯的成績明顯提高,更讓人欣喜的是,她的語文成績是班級最高,作文尤其出彩。筆者在全班同學面前讀了她的文章,在大家的掌聲中,筆者看到雯雯眼睛里閃爍的淚花。第二個學期,雯雯主動申請擔任語文課代表。在校園義賣活動中,她還承擔起宣傳委員的職責,組織同學制作班級的義賣海報,從出謀劃策到分配組員具體操作,每個環節都做得有模有樣。任課教師對她也贊不絕口,說她仿佛換了一個人。筆者知道,自信已經進駐雯雯的心田,有了這個支點,她前進的步伐不可阻擋。
這是一個中等生的“逆襲”之路,有了自信,雯雯對自己重新定位,不斷攀登新的頂峰。筆者意識到對待每一個學生,都要用發展的眼光,引導他們向上向善。在班級中,默默無聞的中等生很容易被忽略,但只要多一些關注與尊重,多一點微笑與真誠,多一句鼓勵與贊賞,用關愛點亮他們的心靈,用熱情喚起他們的激情,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就能使他們發生巨大的轉變。
二、鼓勵孩子做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
在新的學年,筆者接手了一個新班級,共有42個學生,每個學生各有特點,小恬是其中的一個。小恬個高,相貌平平,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佛系”的表情。當同學們哈哈大笑時,她靜靜地看著;當班長通知學校的“新鮮”活動時,她靜靜地聽著。任何時候看到她,都是不喜不悲的樣子,和她的名字一樣恬靜。對于剛升入初一的學生來說,小恬的表現顯然與身邊的同齡人格格不入。開學兩個星期后,數學教師問筆者:“小恬是怎么回事啊?課堂上很少看到她有回應,從來不舉手,都不知道她聽懂了沒有。”這個問題觸發了筆者心中一連串的疑問:小恬為什么會這樣?在她身上發生過什么事嗎?她的家庭環境怎么樣……
筆者開始關注小恬的一舉一動。同時,在班級里,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每周完成一篇周記,總結一周以來自己的變化及班級的變化,給自己制定改進目標和計劃,給班級的建設提出建議,等等。筆者想通過這種方式打開學生的心扉,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這也是筆者和學生“交心”的一種途徑。當學生反映自身的困惑時,筆者會及時留言,為他們答疑解惑。通過每周一來一往的交流,筆者發現小恬平靜的外表下藏著豐富細膩的情感。不出眾的外貌讓小恬感到自卑,她覺得自己樣樣不如別人,所以在人群里不敢抬頭,也不喜歡與他人交流。在小學時,小恬的數學成績不是很理想,這讓她對數學既畏懼又排斥。中學的快節奏和小學比較起來變化太大,所以她一時難以適應。筆者之前的疑惑都在這流淌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而筆者也變成了打開她心結的“解鈴人”。筆者在她的周記中寫下評語:“夜空中的每顆星,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相信自己,你就是最亮的那一顆!”小恬害怕學數學,筆者鼓勵她:“與其躲避,何不試著與它交朋友呢?一步一步地了解它,也許‘魔鬼’并不可怕!”對于“媽媽的嘮叨”,筆者向她支招:“媽媽多辛苦啊,寫封感謝信給她吧,順便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希望,相信你們的關系會更加融洽哦!”
這樣的互動,使筆者不斷地了解這個外冷內熱的孩子,她似乎也能感受到筆者對她的關注。慢慢地,小恬的變化越來越大。她的身邊多了兩三個朋友,課間也能看到她和伙伴談笑風生了。她也開始關心班級事務了,如圖書角要多安排幾個管理員,運動會開幕式建議班級編排一個團體舞蹈節目,等等。班級里的一切,她都觀察著,用心記錄著。數學教師反映她上課更加積極,敢舉手發言了。作為班主任兼語文老師,筆者也覺得她的文筆也越來越好了。
元旦前夕,小恬來到筆者的辦公室,交給筆者一個用紅絲帶扎的紙卷,笑著說:“老師,我畫的畫,送給您!”筆者欣然接受,打開紙卷,是一張A4卡紙的水粉畫作,還夾了一個紙條:“老師,您還記不記得,有一天一節課下,您向我迎面走來,笑著對我說‘下課啦’。當時我愣住了,小學以來還沒有老師對我這樣過,一件小事罷了,卻讓我很是激動。感謝您這幾個月的陪伴,感謝您溫暖的文字,讓我越來越自信。祝您新年快樂!——小恬。”工整的字跡,樸實的文字下,跳動著一顆感恩的心,筆者的眼眶也不禁濕潤。筆者和小恬之間的情感傳遞,源于一些文字,一件小事。在平凡的小事中播種對學生的關愛,這顆愛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收獲開花的喜悅。再細細端詳畫作,畫面上,深藍色的夜空繁星點點,地面上一棵松樹屹立在風雪之中,不遠處還有一棵小樹苗與它遙相呼應,“仰望”星空,右側赫然寫著幾個字“做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
三、輔助家庭教育改變孩子
筆者班級有名學生叫作王強,他是大多數教師眼里的“問題學生”:不愛學習,不遵守紀律,不肯踏實努力,逆反心理強,脾氣大,常鬧事,愛說謊。從王強的家庭結構來看,父親因病去世,在這個單親家庭里,父愛是缺失的。而王強的母親由于工作繁忙也很少關注孩子的學習及生活,這就使他更加缺少關愛,從而在課堂上出現尋求關注的情況,如時而前后搖擺座椅,時而扭頭和同學說話等。
王強的家庭教育以母親管教為主,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她通常采取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無視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導致王強越來越叛逆。作為班主任,筆者和王強的媽媽進行溝通,讓她意識到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王強本身是缺乏父愛的,所以母親應該更多地陪伴他,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筆者建議王強媽媽盡可能每天留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關注他的生活點滴,并給予其關愛。
在王強的媽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筆者引導她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嘗試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孩子。首先,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通過交流來感受孩子的真實請求;其次,觀察和分析孩子的需要是否已被自己真正感受到;最后,將自我觀察轉化為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并告訴孩子。當孩子犯錯誤時,摒棄呵斥或棍棒解決的方式。對于孩子反復犯的錯誤,應和孩子冷靜、客觀地分析,商量好懲罰措施,并溫和而堅定地執行,以有效地解決問題。
王強已經進入青春期,作為家長,應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尤其是心理上的變化,如:自我獨立意識增強;防御意識加重;渴望獲得成年人的尊重,渴望實現自己的愿望;隨著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堅持自己所認定的某種觀念和想法;在情緒上,表現出不能控制情緒波動,時而激情滿懷,時而低沉沮喪,變化無常。當明白了這些心理特征后,王強媽媽在親子相處時才能理解孩子,遇到問題時保持客觀冷靜。同時,在學習方面,王強注意力不集中,不肯踏實努力,懶得動腦思考,只愿意完成抄寫作業。王強對學習不感興趣,但是他喜歡體育運動,尤其喜歡打籃球。筆者建議王強媽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加以鼓勵,讓孩子的長處得以發展,不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對于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應該給予支持,并為孩子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當孩子得到鼓勵后,就會增強自信心;當他在運動上獲得成就感,家長可以進一步鼓勵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
在筆者的建議下,王強媽媽嘗試改變自己,如:多陪伴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并堅持正面鼓勵孩子。慢慢地,筆者發現這個“問題學生”變了,身上的“刺”少了,課堂上肯聽講了,學習的勁頭也足了。有一天,他還主動找筆者,希望下學期能擔任體育委員,看到他炯炯有神的目光,筆者對他點了點頭,心里暗喜:“這孩子,開始“發光”了!”
結語
對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道阻且長,學校教育至關重要,家庭教育也不可缺少,教師和家長要用愛和智慧打開學生的心扉。同時,學校要輔助家庭,對家長的教育理念及方式進行指導和糾正,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家長不僅要愛孩子,更要懂孩子,用更智慧的方式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