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謠言的類型
師: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失真的情況包括很多種。有時信息本身是真實的,但在傳播過程中產生了損耗和扭曲;有時,真實的信息被傳播者夸大、隱瞞、剪裁和篡改,以達到某種目的;有時,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訛傳訛……你們碰到過這幾種情況嗎?——大家說說自己遇到的情況吧。
生:太多了,說不完。我們早已被謠言淹沒。老師,我聽說了一種新穎的觀點,過去我們對謠言的定義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現在有一種意見,建議將謠言定義為“未經證實的傳聞”。如果是后者,謠言的外延就更大了。
師:這個觀點很好,避免了傳統定義下的“謠言”后來被“證實”的窘況。如果將謠言定義為“未經證實的傳聞”,那么后面可以證偽,也可以證實。如果證實,就與人們調侃的“謠言是遙遙領先的預言”一致了。我們這里還是說被證偽的謠言吧。
生:我說一個違背科學常識的謠言吧。網上有人說,橘子分公橘子和母橘子,母橘子的底部是個小圓圈,公橘子的底部是個小圓點。母橘子甜,而公橘子酸。
師:當作童話聽聽,似乎可以。真實情況呢?
生:橘子下方的臍是花柱脫落時遺留的痕跡。因為果實下方的果皮組織發育速度比果實的其他部位慢,所以形成一個略微凹陷的臍。小圓圈、小圓點都是花在果實上留下的疤痕,哪分什么公母。臍部果皮的發育與果實的味道沒有關系,真正影響橘子味道的是品種、土質、肥料、日照、樹齡等因素。
師:你從哪里獲取這些信息的?
生:科普網站。我們不可能知曉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科學知識,但我們可以多渠道查閱、了解這些知識。
師:不同年齡、不同領域的人關注的對象不同。有生物學常識的人不可能相信橘子有公母;高中生對有關高考的謠言,也應該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如每年高考前,就有“網售高考試題答案”的謠言傳播。高考試題和答案屬于國家絕密級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非法出售或者提供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的試題、答案,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網上兜售所謂“高考真題答案”,均是詐騙。高考志愿填報前夕,網上有人宣稱“認識黑客,花錢即可修改高考成績”,或“掌握內部大數據,可精準填報志愿”,但均需考生家長繳納高價“服務費”“咨詢費”——這些都是騙子利用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心理,傳播謠言,實施詐騙的手段。只要了解相關政策,我們就不會輕易上當。
生:老師,我們剛才說的謠言,或者違背科學常識,或者違背法律法規,比較好判別。有些信息真中有假,則難以分辨。譬如我看到這樣一則信息——2022年10月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發布消息稱,湖北省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不久,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發布招錄公務員公告;各大社交平臺上有關20世紀80年代供銷社的視頻不斷傳播……
師:具備科學和法律法規常識,可以幫助我們甄別謠言,但社會生活中復雜的信息,需要更專業的解讀。有些謠言是惡意傳播,人為制造恐慌;有些謠言可能是對政策理解有誤。網上說供銷社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其實這個機構一直存在,只是現階段的供銷社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計劃經濟產物,而是符合合作制理念和市場經濟取向的供銷合作社新體制,目的是在市場經濟中更好地發揮合作經濟的功能。
生:網絡謠言實在太多了,不過它們有相似的面孔,比如:總喜歡采用聳人聽聞的表達方式,如“驚爆”“速看”“馬上刪”;往往沒有出處,看上去言之鑿鑿,仔細審視會發現,缺乏清晰的時間、地點。
人們為什么會信謠、傳謠?
生:那些最終被證偽的謠言,人們一開始為什么會相信并熱衷傳播呢?
師: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我先說說。譬如一個熱點事件發生時,人們都會急于尋找答案。而事件本身越復雜,調查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人們追尋真相的迫切愿望與調查結果的發布之間有個時間差,這時就會有許多真假難辨、善意與惡意摻雜的信息傳播開來。如果某個信息恰好符合我們的想象,我們就會很容易接受它,并希望他人也接受,從而加入傳播的隊伍。
生:有些信息我開始看了根本就不信,但見到老師、同學都轉發了,我心里就打鼓——也許他說的話是對的?萬一這是真的呢?然后,我就自我懷疑了。老師,我這屬于意志薄弱吧?
師:這個不好從個人意志上評價,這屬于“回音壁效應”——傳播學中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復,并以夸張或其他扭曲的形式重復,令處于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信息就是全部的事實。
生:夸張、重復、強化,會讓人相信虛假的信息,這很可怕。為了與真相面對面,我們還是不要站在“回音壁”前。
師:還有比“回音壁效應”更麻煩的“過濾氣泡效應”。互聯網過濾器會根據用戶的瀏覽痕跡建立不斷完善的預測機制,推測用戶的好惡,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而人的本性決定人易于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由此人們就像被困在氣泡里,很難聽見多元的聲音和觀點。這時指望人們有清晰的理性認知就很難了。一旦形成這樣的認知環境,謠言的傳播也就暢通無阻了。
生:老師說的這些似乎都是人們被動聽信和傳播謠言,不算很惡劣;還有主動制造和傳播謠言的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有人“帶節奏”,老師對此有何看法?
師:在網絡信息傳播上,大家都習慣用“帶節奏”這個詞,實際就是傳統社會的“故意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跟風”。謠言能廣泛傳播開來,總是因為其迎合了某一部分人的情緒。我們在這樣的謠言面前,更需要保持理性。一方面,我們期待公正、權威、及時的深度報道來緩解大家的焦慮情緒;另一方面,自己也要提升辨別能力,包括查詢權威資料、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在無法確定信息真偽的情況下,應采取存疑的態度。
生:有人要“帶節奏”,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大腦成為虛假信息的跑馬場。但總有人持“陰謀論”分析熱點事件,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師:我聽說一個在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的人,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遺憾的是,人類在進化歷程中經歷了洪水、旱災、地震等各種生存威脅,人類的基因里可能就隱含著對外部不明力量的敏感和警惕。在已知的、穩定的世界里,我們感到安全;但只要這種外部的穩定突然被打破,只要生活在一種不確定之中,人們馬上就慌亂起來,謠言多半在這時滿天飛。例子就不用我說了,大家都有切身體會。當人們解釋不了某個突然發生的事件時,原始記憶就被喚醒——恐怕是有更恐怖的力量在左右事態的發展,一定是某些勢力在操控整個事件,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摧毀普通人的安全、健康與幸福。人們用“陰謀論”分析事態,可能是認知錯誤,但更多的情況是信息不透明造成的惡果。
從哪里借來慧眼?
生:在網絡謠言滿天飛的世界里,辨識謠言最直接的方法是什么?
師:交叉驗證,即為了核實一件事,從多個維度獲取信息進行相互驗證的方法。
生:交叉驗證如何檢測謠言?
師:不能只看一個網站、一篇文章的信息,要從不同的信息源獲取信息。當然,多個網站、社交平臺傳遞的信息也可能恰好是相互支持、佐證的關系,這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去看相反意見的信息。一定要從不同的視角獲取信息,才能抵制謠言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