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除了劉邦、項羽這兩個重要人物,范增、張良、項伯、樊噲、項莊等幾個次要人物,其實還有一些小人物,他們同樣不可忽視。比如宴會上的倒酒人,沒有只言片語,但也栩栩如生,熠熠生輝。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
鴻門宴上這個沒名沒姓的倒酒人,僅僅出現于此處,幾乎相當于一個符號。如果一定要為其添加什么頭銜,我們姑且稱之為“項羽的親信”。
通常而言,古代重要人物身邊的服務人員,都是他們的親信。如劉邦的趕車人夏侯嬰、陪乘樊噲,都是劉邦的鐵哥們兒。倒酒人如果不是項羽身邊的親信,必然沒有那么大膽量,敢“違背”項羽的命令。因為項羽要賜給樊噲的是“卮酒”和“彘肩”,倒酒人給的是“斗卮酒”“生彘肩”。注意這里的“斗”字和“生”字,其中大有文章。“卮”是古代盛酒的器皿,此處項羽指的應該是他們宴會上正常使用的酒杯,但倒酒人拿“斗卮”(課本注釋:大酒杯)給樊噲盛酒;彘肩是豬的前腿根部,宴會上大家吃的彘肩應該是熟的,但倒酒人把生彘肩擺在樊噲面前。
倒酒人為什么敢“違背”項羽的命令?或許有下面幾個原因。首先,倒酒人與項羽的護衛同仇敵愾。不管是負責飲食的內侍,還是負責站崗的守衛,項羽身邊的人員一般都是他所挑選的心腹之人,對他必然忠心耿耿。鴻門宴上,在沒有獲得項羽的召見的情況下,樊噲竟然公然闖帳,使“衛士仆地”,入帳后還“瞋目視項王”。不僅守衛項羽的衛士覺得臉上無光,就連負責招待客人吃飯的內侍,也必然對樊噲懷恨在心。在這種情況下,倒酒人心底對樊噲產生憎惡之情,不愿以禮相待,可以說理所當然,情有可原。
其次,倒酒人借機給樊噲“斗卮酒”“生彘肩”,還有樊噲身份的因素。樊噲地位低下——“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僅僅是沛公的一個“保鏢”而已,跟宴會上項羽手下的服務者是同一個等級。服務者可能會想,憑什么樊噲能在宴會上喝酒、吃肉,自己卻要為他服務。我們不要忘記,鴻門宴前,巨鹿之戰中,項羽剛剛打敗秦軍主力,諸侯見項羽時,“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而沛公手下的一個小小的參乘,在鴻門宴上竟然如此囂張跋扈。因此,倒酒人“與斗卮酒”的目的是讓樊噲丟臉:看看是你闖軍帳的力量大,還是倒給你的酒的威力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樊噲馬上“立而飲之”。這一切項羽都看在眼里,因此再次下令“賜之彘肩”。項羽的本意在于獎賞,但倒酒人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借機給樊噲“生彘肩”,目的依然是想讓樊噲出丑:就算大王賞賜你彘肩,如果給你生的,看你有沒有本事吃掉。
按照我們的常識,生肉吃起來比較困難,生的豬腿更難嚼動。因此樊噲才會把彘肩放在地上的盾牌上,“拔劍切而啖之”。如果是熟彘肩,就不必多此一舉,普通人都能輕而易舉地享用,樊噲竟然用劍切,全無壯士氣概不說,更顯出一股小家子氣。不然,后世怎么會稱水滸英雄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一種豪壯呢?
當然,也不能排除下面這種情況:古代生活水平低下,尤其當時正值秦末,連年戰亂,導致物品稀缺,當時的鴻門宴會上,可能受多方面條件的限制,此時大鼎里正在蒸煮的豬腿還沒有煮熟,倒酒人正好借機拿一只生彘肩來替代。《左傳·宣公四年》也有相似的記載: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字子公)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
此處,用手指蘸鼎中黿羹的“染指”,后來也成為著名的典故。雖然兩個故事不同,但我們至少可以根據這段“染指”的故事來推測:春秋戰國時期貴族舉行宴會的時間比較長,主客常常一邊喝酒,一邊等著吃大鼎里蒸煮的食物。
雖然宏大的歷史進程不是由小人物決定的,但是時隱時現的小人物豐富了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襯托了歷史風流人物的個性與形象。歷史存在著偶然性,有時小人物出現在歷史中的一瞬間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