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教研要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精練教師需求的主題,圍繞教研主題與校本教研有機結合,有規律、分層次、持之以恒地開展活動,在完成教研規定動作的基礎上,將區域教研、校本教研做成常規,從而形成完善的區域教研體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關鍵詞:區域教研;主題常規;體系
區域教研是進修學校最主要、最常用的培訓與研修方法,如何科學建構教研體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落實“雙減”政策、實現育人目標,這一直是我們探索、實踐的問題。錦州市凌河區的做法概括起來就是“圍繞一個中心,做實兩項常規,形成一個體系”。
一、圍繞一個中心
這個中心就是教研主題。曾經,凌河區的教研并不關注主題的作用,很多主題只是擺設。在主題確定上往往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以“高大上”的理念或“以不變應萬變”的口號做主題,如“高效課堂”“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等;另一種是以“從課上找亮點—把亮點作為主題”為思路確定主題。這兩種確定主題方式都缺乏普遍性,很難與教師形成共鳴。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課題引領
2016年開始,凌河區以省級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集體教研內容與策略的研究”為引領,以行動研究、過程研究為切入點,通過類比法,研究總結出主題確定的“三要素”和集體教研的“七有”(如圖1所示),并把此成果應用到實踐中。此項成果獲得了2022年遼寧省教師培訓優秀案例三等獎。
(二)建構理念
教研員通過學習、研討,構建教研、教研課框架圖(如下頁圖2所示),明確教研主題在教研中提綱挈領的作用,進一步理解“研的是在較短時間內能解決的問題,教學實踐中的困惑”“研的是方法,是舉一反三的策略”,主題在教研中的中心位置得以明確。
(三)實踐應用
凌河區教師進修學校以一次教研活動為契機,領導與教研員共同研究,確定實用、可操作的教研主題,使主題的中心作用得到初步落實。
(四)完善提高
教研員借助視導,運用“解釋效應”理論,邊學習、邊指導學校的校本教研。在這個過程中,教研員和學校達成對主題中心作用的共識。
二、做實兩項常規
(一)區域教研常規
區域教研參與教師多、影響面廣,為此,我們研究整合多項工作,建立評優制度,將教研時間、教研程序和名師參與都形成區域常規。這樣做對校本教研工作也具有示范作用。
1.教研時間常規
每學期開學前,我們進行教材輔導、布置工作,同時解讀本學期的教研主題;開學的第三、四周,我們開展教學觀摩活動,觀摩體現教研主題的優秀課例,進一步對主題進行落實;開學第三個月的中下旬,我們開展教學展示活動,展示在實踐中最能體現主題的教學課例。此外,我們把教研時間設置為常規,一方面讓教研更有規律性,另一方面也讓基層學校、其他部門安排工作時能主動協調,形成對教研工作的有力保障。
2.教研程序常規
結合校本教研程序框架圖和課題研究成果,我們將集體教研的“七有”確定為區域教研的基本程序。其中我們認為有特色的是有結論、有練習和有布置。首先,結論相當于會議的決議,使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有章可循;其次,練習是借鑒了平時課堂中講練結合的實踐性,不能只講不練,最好是當堂習得;最后,還要布置后續的活動,我們強調“本次教研的結束,就是下次教研的開始”。這種常規程序讓教研更加規范、更有實效。
3.名師參與常規
優質的教研活動離不開名師的參與。為發揮名師在區域的引領作用,我們一方面把參與區域教研活動作為評選區級學科帶頭人、名師的必備條件,參加區域教研的次數可以累計加分;另一方面,出臺區學科帶頭人、名師的考核辦法,規定每年要參加或指導2~3人次參加區域教研活動。這些要求充分調動了名師參與區域教研的積極性,呈現“傳幫帶”的良性態勢,讓名師參與教研成為常態。
(二)校本教研常規
為了使區域教研更具實效性,我們把校本教研納入整體教研指導、管理體系中并做成常規。
2016年上半年,我們將“課例式”教研改為“問題式”教研,召開打樣會,定義校本教研就是“一把手工程”,以“研什么”“怎么研”兩個問題開展行動研究,隨后制定了教研的規定動作。下半年,我們把校本教研作為視導檢查的一部分,開始大范圍推進。
2017年,我們開展沉浸式教研、教研競賽、教研展示、評比校本教研亮點校等活動。
2018—2019年,我們指導各校制定教研計劃,強化頂層設計,以指導、檢查、展示為主要方式推進校本教研的常態化,要求區域的教研活動不僅展示課堂教學,還展示校本教研,在各項檢查中把校本教研作為檢查的一部分。
2020年,我們利用釘釘平臺,把年組群、學科群變成教研群,組織各校制定教研計劃,開展網上教研,使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到各學科的教研活動中。我們還根據“板塊融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將區域內的兩所學校組成校本教研聯盟校,建立起以基地校為引領,以教師專業化成長為紐帶的校際研訓工作的聯動、互通、共享的機制,以此促進區域研訓工作水平整體提高。凌河區共組織校本教研328次,教師人均參加教研達12次,累計達25學時以上。
目前,在凌河區的各項教學檢查中,教研是規定動作。在2021年開展的區域學校特色巡禮中,很多學校已經把教研作為教學成果進行了展示;在2022—2023年視導中,凌河區展示教研活動53次,共有378人參加。在視導總結會上,參訓教師展示了兩項內容,一項是課堂教學,另一項就是教研。
三、建構一個體系
區域教研要有規劃,建構一個不斷深入、螺旋上升的體系。每學期,由凌河區教師進修學校安排的教研就有3次。起初,我們雖然關注了主題的實用價值,盡量縮小每次教研的外延,但幾次教研結束過后,教師反饋自己的收獲并不明顯,尤其是沒有獲得經過自己實踐體驗后的教研結論。發現問題后,2017年開始,我們嘗試將每學期的活動以一個主題貫穿下來。也就是說,從開學的教材解讀,到期初的教學觀摩,再到第三個月的優課展示,一學期的主題只有一個。同時,我們在“解”與“觀”、“觀”與“展”之間,把校本教研納入區域教研體系,以同樣的主題開展研究和實踐,這兩個階段我們簡稱為“研”和“練”。也就是說,學期初,教師按照主題要求研究實踐,教研員到校指導;開學第二、三個月,教師按照觀摩課的要求練習,教研員借助視導、青年教師評優課等活動進一步指導。比如視導時,教研員下午到校,先參加校本教研,與教師研究第二天的課,第二天再聽課、評課,提出意見。教研員還會對個別教師進行跟蹤指導。這樣,教研主題得以落實,教師專業成長迅速,形成了區域的“解”“研”“觀”“練”“展”系列教研體系(見表1)。
除了以一個主題貫穿整個學期的教研活動,我們還開展周期性、系列化教研。強化頂層設計,以2~3年為一個周期,設置大的教研計劃,通過較長的時間解決一個大的問題。2021年下半年,我們用兩個月的時間,由教研員牽頭,組織骨干教師共同編制課程內容框架,通過區域教研,指導教師使用,幫助教師整體把握教材螺旋上升的知識結構。2022年,我們申請了省級科研課題“構筑課程內容框架,實施大單元、結構化教學實踐研究”,明確近期的教研思路,圍繞此課題,以“準確把握學科要素,創建師生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為抓手,深化教學研究,落實核心素養。
區域教研活動的深入開展,帶動了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提升。2019年6月,錦州市體育學科的教研現場會在我區成功召開。在錦州市2020年“脫穎杯”“智慧杯”、2021年“新星杯”教學競賽上,凌河區成績優異,兩次榮獲優秀組織獎。
參考文獻:
[1]路海東.自我解釋學習策略及其應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9).
[2]劉鑫.探索集體教研工作 實現“雙減”“三提高”[J].遼寧教育,2022(10).
(責任編輯:趙昆倫)
作者簡介:衛向陽,錦州市凌河區教師進修學校副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