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離城市不遠的郊區或是縣城走一走。一批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縣域旅游目的地在江蘇大地綻放光彩。
縣域旅游是指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域空間,依托縣域旅游資源稟賦,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為支撐、以特色旅游休閑生活體驗為吸引的一種區域旅游發展形態。縣域旅游興起的背后依托于全域旅游這一概念的提出。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給出了全域旅游的定義,即“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
從根本上來說,發展全域旅游或是縣域旅游,均是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旅游業從封閉的內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的舉措,不僅可以更好推動文旅融合、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而且能為經濟社會發展轉換動能、優化升級提供新引擎、新動力,不斷提升區域內、縣域內旅游業的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江蘇是經濟大省、消費大省,據銀聯數據,2022年江蘇省文旅消費總額達3830.79億元,占全國10.3%、排全國第一。這一數據當中,縣域旅游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縣域旅游的產業鏈長、關聯產業多,其復蘇對促進需求的全面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挖掘和激發縣域旅游消費市場潛力,成為許多地方促進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重要抓手。
發展縣域旅游可以讓多方受益:對于本地居民來說,它不但產生了新的就業機會與崗位,也帶來了新的生活氣息,游客不會成為“干擾生活”的侵入者,而成為被服務的對象、受歡迎的客人;對于游客來說,原來的“看風景”轉變為“體驗一種本地生活,觀賞一片本地景觀、了解一類本地文化”,真正成為“體驗旅游、度假旅游”,實現“玩得開心、住得舒心、吃得高興、消費得放心”;對于投資商來說,旅游項目的投資不再是“獨木孤舟”,縣域范圍的旅游形象提升與旅游項目開發,使得單點項目具備更好的投資環境,帶來更多的“附帶游客”,項目的投資建設也將成本更低、效益更好;對于政府而言,旅游讓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城市形象不斷提升,區域發展可步入良性循環。
“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是縣域旅游的主要范式。圍繞各地不同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風俗民情,田園農莊、非遺研學課堂、精品酒店、旅游民宿、露營基地等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層出不窮。“姑蘇城外”“溧陽茶舍”“千垛萬家”等民宿品牌,南京大塘金村夏季納涼節、連云港潮河村“夜游城”、鎮江西津渡“西津大市”等“夜經濟”品牌,常熟沙家浜、淮安劉老莊、宿遷雪楓公園等紅色旅游品牌精彩紛呈。不少縣域逐漸形成融生態休閑、文化體驗、農業科技、特色觀光、鄉村度假等于一體的旅游品牌體系。
縣域旅游發展風生水起,最終指向旅游富民。溧陽“1號公路”帶動全域、宿遷洋河新區譜寫“酒游農”融合發展新篇章、鹽城市建湖縣打造“里下河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生態旅游度假目的地”……不同地區在發展縣域旅游過程中,率先探索建立市場運作、農民受益、各方參與的利益聯結機制,圍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摸索出多種形式的縣域旅游發展模式,讓旅游真正成為鄉村振興中的一條“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