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實業社由于經營管理得法,企業發展很快,三友的產品之多、營業之盛,在當時實業界屈指可數。
在上海,沿國貨路往西,至南車站路右首小轉彎,不遠處就是南車站路189號的三友實業社。三友實業社是我國最早的一家毛巾廠,曾作為抵御外資的民族品牌,在我國輕工產品的發展史上留有光輝燦爛的一頁,1997年此地曾被列為上海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浙江商人陳萬運便是三友實業社的領軍人物,不僅開創了中國毛巾工業的先河,而且是著名的愛國人士,特別是日軍占領時期以其愛國表現為后人所敬仰和稱道。
和兩位友人一起創業
陳萬運又名陳曼云,1885年9月出生在浙江慈溪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陳廷宏行賈四方,常年在外奔波。
陳萬運幼年在家鄉私塾讀書,15歲隨父到上海謀生,先在市郊浦鎮三陽泰煙雜店當學徒,后轉入虹口嘉興路上的乾新祥煙紙店當學徒。少年陳萬運做事認真,又肯動腦筋,深得店主器重,滿師后留店當伙計。
辛亥革命前夕,實業救國的思潮風起云涌,關心國事的陳萬運受其影響,萌發了實業救國的想法。經過長期細心觀察,陳萬運找到了一條創業之路。當時列強大肆對中國進行商品傾銷,日用品更是獨步天下,僅洋燭一項就相當可觀。洋燭取代了中國老式的油盞燈和土蠟燭。
陳萬運發現,洋燭燭芯一直由日中桐洋行獨家經銷,盡管要價高,卻供不應求。在煙紙店工作多年的陳萬運分析,可以從這個本輕利厚、生產技術較為簡單的項目入手,進行創業。1912年4月,他找到了兩個合伙人——在上海高裕興蠟燭店當學徒的同鄉沈九成和在乾新祥煙紙店工作的親戚沈啟涌。
三人傾其所有,在四川北路橫浜橋南堍士慶路鼎興里租借5間小屋,購來10臺手搖燭芯車,開始制造洋燭燭芯。小作坊取名“三友實業社”,寓意“三友合作,實業救國”,產品商標定為“金星”牌。
產品出來了,要打入日商壟斷的燭芯市場又成了難題。為了打開局面,陳萬運和沈萬成走上街頭,在日商洋燭行附近,擺攤點燃自制的蠟燭。行人紛紛圍觀,看到蠟燭不淌油、不彎頭、不中途熄滅,不比洋燭遜色。這一街頭活廣告使“金星”牌燭芯名聲大振,迅速打開市場。
一年后,沈啟涌跳槽,拆股分手。不久,陳萬運的同鄉陳律甫入股2100元,其時三友社資本增加至2400元,并在廠名上加注“美記”二字。
“三角”牌毛巾受市場歡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貨燭芯供應中斷,日商借此抬高售價,英美廠商不得不向三友社訂貨。這樣,金星牌燭芯逐步將日貨燭芯擠出中國市場。三友社的生產規模也開始擴大。
1917年,陳萬運看到當時日貨“鐵錨”牌毛巾充斥市場,很受市場歡迎,而國產毛巾卻因質地粗糙,少有人問津,萌發了生產優質國產毛巾、以國貨代替日貨的想法。于是,陳萬運增資3萬元,成立三友實業社股份有限公司(現雙陽路62號),在楊樹浦引翔港購地30畝,建造規模較大的生產總廠,生產“三角”牌毛巾,與西鄰日商東華毛巾廠(生產“鐵錨”牌毛巾)抗衡。
“三角”牌于1919年在北京農商部注冊備案,其圖案是由一個圓圈加內三角組成,寓意三人同甘苦、共患難。
為了贏得競爭,陳萬運聘請了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紡織專家把好技術關,仔細研究日本毛巾的技術優勢,又針對日本毛巾花色單調、潔白度不足的缺陷,進行創新。他們把生紗漂白改為熟紗漂白,使毛巾的吸水、手感、白度、紗支脫脂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是當時漂煉工藝上的革新。
接著,三友社開展毛巾花式的研發,改進原先單調的紅藍式毛巾,在毛巾上印“祝君早安”的字句,還為大宗客戶免費加印字號。然后,三友實業社又研發出了回紋浴巾,這些創新之舉使國產毛巾的質量得到了巨大提升。
1926年,三友實業社參展的“三角”牌毛巾,榮獲費城世界博覽會“丙等金獎章(紡織品類)”。除毛巾外,工廠還生產獨幅被單、被面、臺布、透涼羅紋帳等。為了擴大市場影響,陳萬運聘請葉淺予、張樂平等漫畫家為三友實業社廣告科繪畫宣傳,請冰心女士編寫彈詞《新開篇》,為“三角”牌毛巾造勢。不到十年的時間,“三角”牌毛巾已深受全國人民喜歡,風靡東南亞一帶。
企業要取得長足發展,關鍵是尊重知識,重視技術。陳萬運曾花重金引進留學歸國的專家,然后再派他們進入日商企業考察學習。陳萬運對紈绔子弟深惡痛絕。他曾在《機聯會刊》發表題為《三爺》的文章稱:“‘少爺’‘姑爺’‘舅爺’這些人都依仗后臺,好逸惡勞,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企業若招收這類人進廠,休想大展宏圖,謀求發達。”此文發表后,曾引起社會人士的強烈反響。
三友實業社由于經營管理得法,企業發展很快,三友的產品之多、營業之盛,在當時實業界屈指可數。
隨著“三角”牌毛巾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三友社的利潤也水漲船高,職工的收入水平遠高于其他企業。陳萬運還在廠里設立圖書館、俱樂部、醫療室等設施,處處為員工著想,因此三友社的工人們以社為家,凝聚力極強。
抵抗日本侵略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三友社生產總廠的工人們抗日熱情高漲,成立了抗日救國會,組織了三友抗日義勇軍,有400余人參加,陳萬運親任大隊長。
隊員們自費做軍裝,天天在上班前操練。三友抗日義勇軍還在廠門口的高墻上貼了幅巨型宣傳畫,標題是“定要收復東北三省”,畫的是一個義勇軍戰士,拿著長槍對準日本兵。西鄰日商東華毛巾廠駐有日本海軍陸戰隊,設有瞭望臺,每天都能看到三友社毛巾廠的行動,恨得牙癢癢,視其為眼中釘。
1932年,“一·二八”事變前夕,日寇到處尋釁,蓄意挑起戰爭。1月中旬,日本特務冒充和尚在三友總廠附近刺探情報,與工人發生沖突,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日僧事件。日僧事件發生后,日本在上海的侵略勢力立即借機而發,侵略者攜帶槍械、刺刀、棍棒和硝磺、煤油等,潛赴三友實業社毛巾廠,縱火焚毀廠房6間和棉紗數百包,損壞織布機24臺。不久淞滬抗戰爆發,三友社總廠被日軍炮火炸毀,設備破壞殆盡,損失慘重,1932年6月被迫停產。
三友社總廠停工后,陳萬運去杭州主持分廠生產,可屋漏偏逢連夜雨,杭州分廠很快也被日軍侵占。日軍借機要挾陳萬運出任維持會長,但陳萬運大義凜然,堅決不受。后來,日方又多次派人向陳萬運提出合作要求,軟硬兼施,仍遭到他的拒絕。
1938年12月9日、10日,《申報》《新聞報》《文匯報》《大公報》等競相刊載此消息,支持三友社的愛國行為,贊賞陳萬運的道德操守。由于三友社的企業已經徹底停產,為維持三友實業社職工的生活,陳萬運在租界發售存貨,經銷國產針織品等。
1945年抗戰勝利后,三友實業社恢復生產,由于“三角”牌毛巾是愛國抗日的品牌,質量不錯,很快又暢銷全國,深受消費者喜愛。
1950年8月,陳萬運在上海新昌路金椿里職工宿舍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終年65歲。他生前儉樸自廉,死后身無長物,連喪葬費也由工廠籌措。陳萬運雖然生不逢時,但其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和愛國熱情,直到現在還被人銘記。上海歷史博物館原館長潘君祥曾說:“以三友實業社為代表的一部分民族企業,不僅將中國近代輕工業某些領域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而且其實業救國、抵制外侮的骨氣和精神,也為我們民族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