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下,如何讓孩子更有意義地度過假期?研學旅游或成“第二課堂”。
“沒有興趣班的節假日,我想讓孩子體驗更多的生活場景。這兩天我正巧在朋友圈看見了同學推薦的研學班,就一起報了名,兩天的費用一共是500元。”近期,家住南京市玄武區的楊女士給孩子預約了一場暑期勞動研學:當小農夫到農田插秧。楊女士表示,勞動研學可以讓孩子感受農耕文化,切身體驗“粒粒皆辛苦”。比起填鴨式的題海戰術,她更愿意讓孩子參加一些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
在家長圈里,像楊女士這樣的假期安排并不鮮見。王女士一家也是研學旅游的“忠實用戶”。從孩子上小學起,王女士就開始給他報名參加諸如軍事體驗、國學大講堂、海外研學旅游等活動。這些年來,王女士在孩子研學旅游上的花銷并不少。她說:“之前孩子還在上五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過一次英國研學旅行。活動一共是半個月,前前后后一共花了5萬元。雖然有點貴,但我和孩子的爸爸都非常支持,我們希望孩子能夠通過這個機會出去看看世界。”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研學活動,出國研學的價格是最貴的。以某培訓機構推出的美國高校研學12日游為例,費用高達36800元,平均下來每天3000多元。雖然這種類型的研學活動價格不菲,但“能和國外高校的教授面對面交流”這一點讓許多家長心甘情愿為之買單。然而一天3000元的昂貴夏令營,就一定比一期3000元的本土夏令營要好嗎?對此,某培訓機構從事研學活動的李老師表示,對于孩子的研學效果而言,費用并不能和效果掛鉤。
“去年有個很內向的孩子參加了我們推出的海外研學項目,雖然有和英國孩子互動的環節,但由于英語不好,團里好幾個孩子根本沒有開口,全程的研學活動下來,也沒有交到一個外國的朋友。像這種內向的孩子,更適合去參加軍事、意志力等夏令營,針對他的性格特點去突破學習。”李老師說,“一些收費比較貴的研學路線,通常都為孩子安排了五星級酒店、奢華大餐等項目。這么一來,旅游的體驗感上肯定有提升,但對于孩子的研學而言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其實不管是本土的研學旅游,還是出國研學,它們的費用都不便宜。盡管如此,這些年來,研學旅游的火熱程度卻只增不減。尤其是在2016年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將研學旅游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以及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后,研學旅游更是不斷受到家長熱捧。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研學旅游是教育與旅游跨界的產物。與傳統旅游產品相比,研學旅游產品的供應鏈更短,供應商和服務商類型更加豐富。因此,這幾年來學校、研學旅游公司、研學機構等都在發力,各大景區、鄉村旅游、商業露營地也紛紛植入各類研學場景,借此機會大力發展特色旅游。
研學旅游持續升溫的同時,多方搶灘、價格虛高、貨不對板等問題也不時暴露出來。
據悉,浙江省內經營研學業務的機構有數千家,其中大多都是各種培訓機構、俱樂部、教育服務咨詢類企業,他們未必具有委托開展研學的文旅資質,而其研學項目質量也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對此,不少家長對研學活動是否能夠保質保量存疑。
此外,盡管不少學校都為研學活動設置了主題,還有學校提前編寫制作了研學手冊,要求學生圍繞特定的研學主題進行實踐。但在實際過程中,不乏學生將研學幾乎等同為“春游”“野炊”等,甚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機、打游戲。
研學旅游一頭連著課堂,另一頭連著自然與社會。通過研學旅游收獲知識、獲得成長本身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好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提高研學旅游的水平和質量關乎旅游、教育等行業的發展,更關乎孩子眼界的開闊、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相信未來隨著相關政策的逐步完善,研學旅游能夠真正體現“學游并重”,為孩子打造一片新的學習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