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山村像世外桃源,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很適合節假日過來度假。”喜歡旅游的李女士被大城市的“人從眾”勸退后,選擇來到離溧陽市區20分鐘車程的石塘村度假,住在一家名叫“石塘37號”的民宿。李女士興奮地說,縣城的美別有洞天,縣域旅游資源的豐富多彩超出她的想象。
近年來,像李女士一樣奔赴小縣城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每逢節假日,原先靜謐安逸的縣城變得熱鬧喧嘩,成為社交媒體的網紅打卡地。可見,縣域旅游正迸發出強勁的發展動力。所謂縣域旅游,是指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域空間,依托縣域旅游資源稟賦,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為支撐,以特色旅游休閑生活體驗為吸引力的一種區域旅游發展形態。
我國是農業大國,絕大部分人口在縣域,縣域旅游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主要增長點。近年來,江蘇各縣(市、區)依托當地資源稟賦,堅持以全域旅游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特色縣域旅游品牌。今年6月初,“2023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布,全國105個(市、區)榜上有名,江蘇省有4地名列其中。相比其他省份入選最美縣域的數量,江蘇省名列前茅。
江蘇歷史悠久,經濟發達,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一直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強省和旅游強省建設,二者融合共生的成功實踐已在江蘇大地上開出花來。
作為“中國酒都”,宿遷市洋河新區統籌做好“酒游農”融合發展文章,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洋河美酒”愈加醇香,“洋河農業”聲名鵲起,“洋河旅游”彰顯魅力;鹽城市建湖縣是“靈龍水鄉、淮雜故里”,以打造“里下河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生態旅游度假目的地”為目標,著力構建“1+2+N”文旅發展新格局,即突出九龍口景區龍頭引領,深化淮劇、雜技兩大國家級非遺深度融合;位于鎮江的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不斷完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優化打造夜游、夜食、夜購、夜宿、夜健、夜娛六大新業態,將傳統與時尚結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南通市海門區則圍繞“張謇故里、江海之門、生態田園”三大特色,挖掘整合獨一無二的人文稟賦、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高質量推進“旅游+”向“+旅游”轉變……江蘇各地將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開啟了新時代縣域旅游新篇章。
縣域旅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與引導。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實施《“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旅游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旅游業體系更加健全,提出優化旅游空間布局,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建設一批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目的地;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文件多處提及旅游內容,在“增加優質服務供給”部分提出,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改善旅游消費體驗,打造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紅色旅游等精品項目。地方層面,江蘇省建立了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包括編制《江蘇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并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文旅產業發展引航定向,計劃到2025年,形成彰顯江蘇特色、體現行業示范性的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打造一批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的數字文化產業、文創設計產業、動漫游戲產業和旅游裝備制造業集群,培育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旅骨干企業,大幅提升文旅消費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縣域旅游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比如公共交通工具不夠便利、景區承載壓力能力不足、旅游宣傳營銷不夠精準等。在勾勒縣域旅游發展新圖景的過程中,各縣(市、區)應著眼長遠,明確自身旅游發展定位,科學規劃旅游產業發展,根據縣域經濟實力量力而行,并加強旅游人才資源培養,為億萬游客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旅游目的地,助推全域旅游發展與區域經濟共同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