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家“碳中和”景區,建湖縣九龍口景區每逢假日游人如織,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時令入夏,萬物繁茂,鹽城市建湖縣迎來了一年中自然風光最絢麗的季節。作為全國首家“碳中和”景區,建湖縣九龍口景區游人如織,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在荷花漫景區,游客閑庭信步,賞芙蓉出水、聞荷香四溢;在濕地公園,游客蕩舟湖上,呼吸湖中豐富的負氧離子,感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美妙意境;在淮劇小鎮,游客穿越時空隧道,感受“淮劇之鄉”沙莊古村的風景、人文和生態……九龍口景區是建湖縣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游客能在九龍口景區獲得滿意的旅游體驗,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建湖縣是“靈龍水鄉、淮雜故里”,位于江蘇省里下河腹部,地處黃海之濱,背倚蘇北平原,河汊縱橫交織,湖蕩星羅棋布,素有“水鄉明珠”的美譽。近年來,建湖縣致力打造“里下河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生態旅游度假目的地”,著力構建“1+2+N”文旅發展新格局,即突出九龍口景區龍頭引領,深化淮劇、雜技兩大國家級非遺深度融合,拓寬“產業+文旅”嵌入式發展新模式,不斷推動全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建湖縣有國家4A級景區1個(九龍口濕地公園)、3A級景區5個(荷花漫、淮劇小鎮、陸秀夫紀念館、西塘河風光帶、漁樂大世界)、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九龍口景區)、省級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1個(淮劇小鎮)。
特色生態創名片
夏日的建湖,生態美景處處可見。九龍口濕地公園內綠陰如蓋、碧波澄澈、花香襲人,秀麗的自然風光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前來;在淮劇小鎮,古樸建筑與水鄉風光融為一體,再現詩情畫意的原生態生活場景;隨處可見的口袋公園內,遍植花草樹木,成為高樓林立間的清新點綴……走在建湖縣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生態之美的持續彰顯。
旅游產業和生態環境緊密聯系,旅游業發展依托于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質量的進一步改善,又能促進旅游領域的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建湖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縣域旅游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致力打造江蘇最美“綠心”。2022年,全縣生態文明建設交出亮眼“成績單”:“建湖藍”持續刷屏,整治城鄉黑臭水體16條,兩個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創成全市首家省級水資源管理集成創新示范縣,新增造林面積868畝。
被評為全國首家“碳中和”景區和中國國家地理首個“雙框之城”的九龍口景區,享有3000多公頃原生態濕地植被、66種野生鳥類、137種野生植物、36種水產品。多年來,九龍口景區著眼于濕地生態修復和旅游開發有機融合,先后開發了畫舫蘆蕩觀光、快艇沖浪、登島觀鳥等旅游項目,精心舉辦了生態濕地旅游節,豐富了旅游元素,提升了景區的吸引力。為了深入做好生態文旅融合,工作人員表示,將計劃栽植5萬株柳樹和落羽杉,植入20個以上特色鮮明、參與性強、體驗感好的游客互動項目,推出“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的水陸游線,打造國內國際知名文化品牌,提升九龍口景區整體競爭力。
未來,建湖縣將圍繞“一體兩翼”布局,依托水鄉資源,充分發揮九龍口景區、雙湖公園、西塘河風光帶、串場河風光帶等森林、濕地資源“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碳匯能力,熱烈釋放水鄉風情。
非遺景區有活力
建湖縣文化底蘊深厚,雜技、淮劇是建湖兩朵藝術奇葩,雙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建湖縣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挖掘消費市場潛力,全新打造了非遺景區——淮劇小鎮,創新利用淮劇、雜技、舞龍、剪紙等非遺文化,增加互動性和參與性。
“隨著旅游市場的發展,人們對旅游的認識既有‘看山看水看風景’,更包括了深度參與并充分感受目的地文化內涵。”建湖縣文旅局旅游服務中心辦事員鄧超介紹,建湖文旅一直努力在資源融合上尋求創新突破,催生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
在淮劇小鎮建設過程中,建湖縣充分挖掘濕地世遺和淮雜非遺文化,彰顯生態感、凸顯原鄉感、留足煙火氣、做足文旅范,科學打造文旅節點,植入文旅業態。目前,淮劇小鎮建有糧倉藝術中心、淮黃佩紫冠服體驗中心、沙莊戲苑、古彩雜影藝術試驗場等文化展示體驗區,淮劇團、雜技團全年演出累計時長超過10000小時,同時建有淮潮大街、百戲小街,突出特色餐飲、文創手作、非遺體驗工坊等新業態。
2021年7月,“建湖有戲”城市品牌正式對外發布,全新城市形象標識、宣傳片、推廣語、吉祥物等精彩亮相,進一步叫響“靈龍水鄉·淮雜故里”文旅品牌。2022年11月25日,中國旅游書店·有戲書局正式開業。在這個紙媒和數媒相映生輝的空間里,書、咖啡、文創、數字藏品等應有盡有,“紅飛龍”藝術樓梯絢麗奪目,隱喻著九龍口地名的傳說。新建成的“1953”主題餐廳是一家集品位和文化于一體的沉浸式主題餐廳,建筑以紅磚為主體,搭配舊式風格的門頭,復古的圓形罩燈和墨綠色絲絨窗簾,吸引每一位走進來的游客。
1953年,發源于建湖的地方戲曲劇種——淮劇從國家層面被正式命名,此后,淮劇知名度越來越高,受眾面越來越廣。淮劇小鎮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獨一無二的文化價值,自創建以來,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知名度不斷提升。今年3月,央視《非遺里的中國》節目組入駐淮劇小鎮拍攝建湖雜技。拍攝過程中,江蘇省雜技團團長吳其凱向央視節目嘉賓撒貝寧、單霽翔、楊童舒介紹了建湖雜技發展的歷程和近年來取得的進步和成果。5月2日,《非遺里的中國》江蘇篇在央視CCTV-1正式播出,這是建湖雜技繼參加央視節目《沃土上的鮮花》《魅力中國城》《群英匯》《我要上春晚》之后再一次亮相央視舞臺。
數字化為文旅業賦能
近年來,建湖縣文旅系統緊緊圍繞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政府建設部署,加快文旅平臺智慧化建設,全景展現文旅資源,全民共享文化成果,不斷催生文旅新業態,賦能建湖旅游高質量發展。
為了推廣弘揚淮劇文化,建湖縣建設中華淮劇官網及APP,集淮劇視聽、社區互動、版權交易等七大功能于一體,隨后將線下淮劇博物館搬到線上,鏈接到中華淮劇APP、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平臺,便于在多種場景推廣和展示淮劇博物館,推廣宣傳淮劇文化;將鹽城元素與淮劇文化充分結合,設計中華淮劇LOGO和IP形象,塑造“淮小迷、鹿小迷”的可愛卡通形象,衍生出46款線上數字化商品和25款線下文創產品;與喜馬拉雅合作開發淮劇數字音頻產品,通過搭建數字淮劇迷你戲亭、淮劇有聲書墻、有聲明信片等方式,實現聽、說、學、唱于一體的沉浸式淮劇體驗,對淮劇進行線上線下同步推廣。
此外,建湖縣還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淮劇、雜技國家級非遺項目,對國內13家國有淮劇團開展資源征集工作,并將其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數據資源存儲在數據庫中。目前,數據庫已上傳近4T的資料素材。“淮劇數字化”項目獲全國文旅融合創新項目提名獎。
憑借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完善的基礎配套,建湖縣旅游業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2021年,全縣接待游客28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1億元;2022年,全縣接待游客37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3億元。
談及未來的發展規劃,鄧超表示:“我們將從強化品牌效應、拓展客源市場、深化內外聯動等方面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蘇沿海新一輪開發等重要戰略機遇,延長產業發展鏈條,以“大旅游”思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縣域旅游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