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供應鏈金融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工具”成為共識。國家及各省市政策頻出,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成為重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供應鏈金融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工具”成為共識。國家及各省市政策頻出,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成為重點。
多地政策密集出臺
8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財政部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建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對接協作機制,摸清產業鏈上中小微企業名單,了解企業融資需求,鼓勵金融機構結合產業鏈特點,立足業務特長,“一鏈一策”提供有針對性的多元化金融支持舉措,優質高效服務一批鏈上中小微企業,持續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便利度和可得性,加大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力度。其中的一個重點措施是: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應收賬款、票據、訂單融資等方式加大對產業鏈上游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
7月31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發布《上海市推進城市區塊鏈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出,利用區塊鏈技術賦能銀行業風險控制和穿透式監管,提供可信供應鏈金融服務,提升中小企業授信融資效率,加快推進普惠金融創新服務;推進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試點,實現銀企間端對端的可信信息交換和有效核驗,建立銀行間貿易融資信息實時互動機制;面向企業信用評價和行業互信評價,推動建設行業信用鏈,建立并優化社會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整合供應鏈各環節上企業主體信用信息,在內部風險管理、業務招投標及外部金融服務等領域實現特色應用,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的社會信用互聯互通體系。
7月2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深圳市發改委、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深圳制造強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在完善產品供給體系方面,《指導意見》提出,加強供應鏈融資,提升產業鏈韌性。鼓勵銀行機構依托核心企業,整合核心企業與上下游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各類信息,發展基于供應鏈的應收賬款融資、存貨擔保融資等業務;積極開發體系化、全場景的數字供應鏈金融產品,支持全國性銀行通過核心企業屬地行“一點對全國”等方式依法合規辦理業務,提高上下游企業融資效率;探索以線上為主的供應鏈融資風控模式,支持銀行機構將供應鏈信用評價向“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拓展,通過與企業生產交易、倉儲物流等核心數據進行交互,與行內信息、企業信息、政府公共數據交叉驗證,實現對供應鏈各環節信息的動態掌握。
7月18日,武漢市政府印發《加快推進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提升物流樞紐能級、構建一體化產業物流體系、強化物流行業基礎支撐等8個方面提出支持措施。其中提出,鼓勵金融機構針對物流企業需求特點,創新物流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探索發展信用快貸、倉單質押、存貨質押等物流與供應鏈金融業務。
舉措融入實踐
5月24日,江蘇省政府印發了《關于金融支持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制造業保障體系,提升金融服務制造業發展質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助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更高水平的制造強省。
相較于2016年的《關于金融支持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更新后的《意見》吸收了近年出臺的新政策、新舉措,更兼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新增了不少政策亮點。
具體來看,《意見》圍繞進一步加大銀行保險業支持制造業的力度、著力提高制造業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強化多元金融服務促進制造業競爭力提升、切實減輕制造業企業融資成本、統籌發揮財政資金對金融資源的撬動作用、努力營造制造業企業良好金融環境六個方面,提出了19條舉措。
其中,在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方面,《意見》提出“穩步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精準對接智能制造融資需求,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并在完善融資產品、發展供應鏈金融等方面提出具體政策要求。
在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方面,新增“支持符合省先進制造業集群、供應鏈產業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的制造業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股權融資”等內容。
在加強財政金融政策協調配合方面,新增“強化政府投資基金運用”“充分利用省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等內容,支持先進制造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
為完善綜合金融服務,《意見》新增“依托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省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拓展首貸、信用貸覆蓋面”等內容。
此外,《意見》將防范金融風險部分整體修訂為“防范化解制造業企業債務風險”“提高金融司法服務保障水平”兩個部分,強調“一企一策”依法妥善處置化解制造業企業債務違約風險,最大限度盤活資產,挽回損失。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江蘇省制造業貸款余額3.3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7226億元,占全國制造業貸款新增量的15.32%;制造業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的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75個百分點。截至5月30日,江蘇A股上市公司663家,一季度江蘇上市公司共完成募資項目33起,融資規模436億元,排名全國第二。
金融“鏈通”產業再創新
隨著企業的融資需求和風險管理的需求變化,供應鏈金融模式也需適時創新。
首先,供應鏈金融模式在應用中的創新主要體現在融資方式上。傳統的融資模式主要依賴于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和信用等級,而供應鏈金融模式通過對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為參與供應鏈的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方式。例如,基于訂單的融資模式可以為供應鏈中的小微企業提供以訂單為抵押的融資,減輕其融資難題;基于應收賬款的融資模式可以為供應鏈中的生產企業提供靈活的融資渠道,加快資金回流。
其次,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中,技術創新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供應鏈金融模式通過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實現供應鏈的可追溯性、透明度和風險控制。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供應鏈中的交易數據,可以及時發現供應鏈中的異常情況,提前采取措施,減少風險;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分布式賬本,實現供應鏈中的真實可信,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此外,各地人民銀行以及中國銀行業協會也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碼供應鏈金融創新。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助微計劃”倡議書提出,強化供應鏈金融服務,聚焦重點供應鏈生態場景,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甘肅監管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甘肅監管局、甘肅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聯合印發《金融支持甘肅園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指導該省金融機構探索構建支持園區發展的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優化園區產業布局、培育園區產業集群、提升園區產業鏈水平,助力甘肅園區高質量發展。
業內分析認為,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背景下,供應鏈金融能較好地解決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也受到了政策的鼓勵,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比較主流的企業金融服務模式。
總的來說,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創新與應用為企業提供了更多樣化的融資方式,提高了供應鏈的流動性和效率,降低了供應鏈的風險。通過技術的創新和金融機構的參與,供應鏈金融模式可以更好地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和風險管理的需求,在推動經濟發展和提升供應鏈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隨著供應鏈金融模式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相信它將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