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科技推動下的“雙鏈聯動”是暢通“產業—科技—金融”循環的重要抓手,正在推動傳統供應鏈金融向數字化的產業金融演變。
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而其中的核心要義之一是實現“產業—科技—金融”的良性循環。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角度來看,供應鏈金融科技本身就是產業、科技和金融融合發展的產物,正在推動供應鏈金融數字化、平臺化發展,打造出現代金融體系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
推動金融與產業深度融合
在供應鏈金融科技的推動下,我國關于“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同存共榮”的金融改革理念,“十四五”規劃關于“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的金融發展要求,將會得到更好落地實施。
供應鏈金融科技推動“產業—科技—金融”良性循環,核心是要通過數字化轉型和融合發展,最終實現供應鏈金融與產業供應鏈發展的“雙鏈聯動”。具體而言,利用金融科技協同推進產業、企業和金融的數字化轉型,讓供應鏈金融和產業供應鏈發展協同利用共性基礎設施、共享數字技術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從而讓兩條供應鏈在產品設計、營銷獲客、資金發放或交易結算、貸后管理、售后管理等各個環節,實現客戶、產品、渠道和場景(即人、貨、場)的聯動轉化,最終實現供應鏈金融和產業供應鏈發展的相互促進與質效提升。
利用金融科技加快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政策關注重點。2020年以來相關部門出臺了支持數字化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政策近10部。例如,2021年12月發布的《“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明確要求,提高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水平,強化供應鏈各方信息協同,通過“金融科技+供應鏈場景”,實現核心企業“主體信用”、交易標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產生的“數據信用”;與此同時,國務院辦公廳在2021年12月發布《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明確了各個部門信用信息共享的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清單。在金融科技和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將進入放量和快速增長階段,有研究測算,該金融業務的規模將在2024年超過40萬億元。
因此,供應鏈金融科技推動“產業—科技—金融”良性循環,核心是在金融科技和金融監管的賦能支持下,推動產業與科技、金融與科技、金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最終實現供應鏈金融和產業供應鏈在“人、貨、場”上的雙向聯動和相互轉化。
數字化推動供應鏈金融科技發展
產業數字化和企業數字化是為了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線上化、數字化轉型,從而全面高效地整合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而企業數字化是供應鏈金融科技發展的關鍵。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下,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可以綜合利用自己的生態優勢和科技能力,從兩方面推動產業與科技的融合。
一方面,在產業層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以數字技術與各領域的融合應用為導向,在數字技術、金融科技的輸出應用中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另一方面,在企業層面推動大型企業平臺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國家鼓勵和支持互聯網平臺、行業龍頭企業等立足自身優勢,幫助傳統企業和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通過產業鏈接、生態開放、技術輸出和數字金融服務等,解決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成本投入高、收益不確定、人才儲備少三大難題。
如果說產業與科技的融合是要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解決的是信息不可得的問題,金融與科技的融合則是要利用數據改造產品和服務,解決的是信息不會用的問題。
在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模式下,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是要將ICT、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應用于供應鏈金融業務各個環節,通過平臺化運作,改造傳統供應鏈金融的產品設計、業務流程、服務模式。
供應鏈金融科技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和數字導向。一方面,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過于依賴核心企業面臨的覆蓋面不足(主要覆蓋一級供應商經銷商)、業務效率低下(業務辦理時間長和票據流轉難等)、風險防范難(貿易單據造假)等問題;另一方面,有效整合和利用“四流”,實現了業務流程的線上化、信用評估的數據化、風控決策的自動化、動產監管智能化等,全面改變供應鏈金融的“成本—收益—風險”函數。
供應鏈金融科技促進“產融結合”
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其發展既要從產業中來,也要回到產業中去,最終提升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運轉效率。供應鏈金融科技推動的“雙鏈聯動”并不是股權投資層面的“產融結合”,而是要通過推進產業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轉型,使得產業發展的“人、貨、場”與金融服務“人、貨、場”高效聯動和相互轉化,最終實現金融服務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效匹配。
數字經濟下“雙鏈聯動”發展需要把握好四個重要抓手:一是數據抓手。金融機構要協同推進國家層面的數據治理、地方數據治理、“數字中國”建設,利用公共數據和政務數據的開放共享,強化服務的數據收集和利用。二是產業抓手。金融機構要與核心企業進行合作,與核心企業合作推進企業及其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在企業和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同步推進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更好地實現金融數字化與產業數字化協同。三是渠道抓手。既要開拓線上渠道,也要推進線下渠道的數字化改造,最終實現線上和線下業務渠道的有效聯動。四是生態抓手。要與平臺企業、科技公司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搭建合適的金融服務場景,將金融服務與場景結合好,形成更好的差異化、特色化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
從行業發展實踐來看,大范圍的“雙鏈聯動”通常需要借助平臺化運營來實現。在核心企業平臺或者第三方平臺的支持下,供應鏈金融科技正在推動供應鏈金融從傳統的“1+N”模式向“1+N+N”模式、“N+N+N”模式轉變,讓供應鏈金融服務“延鏈成網”和多對多對接——每個金融機構都可以選擇服務多個供應鏈和多個上下游企業,每個供應鏈企業可以選擇多個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大大提高金融服務的適應性。
“雙鏈聯動”本質上升級了嵌入式金融服務模式。供應鏈金融科技遵循的是“跳出金融做金融”的發展理念,核心是通過“雙鏈聯動”破解傳統供應鏈金融服務面臨的信用評估難、流轉難、風險高的難題,屬于升級后的雙向嵌入式金融服務模式。
“雙鏈聯動”需要嵌入式金融監管的協同。在“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金融業務核心環節不能外包”指導原則下,這一新的發展范式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金融監管需要根據金融業務的本質屬性,全面打開金融服務供應鏈,明確哪些業務屬于金融業務,哪些環節屬于金融服務的核心環節;另一方面,應對包括供應鏈金融在內的金融業務數字化平臺化轉型的大趨勢,金融監管也需要更新監管理念,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推動金融監管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金融監管的嵌入性和適應性。
可見,供應鏈金融科技推動下的“雙鏈聯動”是暢通“產業—科技—金融”循環的重要抓手,正在推動傳統供應鏈金融向數字化的產業金融演變。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小微金融需求巨大、金融科技加速迭代、金融監管不斷優化的背景下,通過供應鏈金融科技推動“雙鏈聯動”,供應鏈金融和數字產業金融的發展空間將逐漸擴大。
(作者系京東集團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