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梨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其材質無論是作為家具還是飾品,投資價值都是顯而易見的,因而受到廣大藏友們的青睞。
黃花梨別名降香黃檀,是蝶形花科黃檀屬樹種,亦稱“降壓木”。在《本草綱目》中黃花梨叫降香,其木屑泡水可降血壓、血脂,做枕頭可舒筋活血。黃花梨樹雖然極易成活,但很難成材,一棵碗口粗的樹可用材僅搟面杖大小,真正成材則需要成百上千年的生長期,其樹高可達20米,胸徑可達0.8米,是海南特有的珍貴樹種。由于黃花梨木質堅硬,木材價值高,用途廣泛,因而成為制作古典硬木家具的上乘材料。
普通的消費者很難分辨黃花梨木的真偽,但其有明顯的特征:一是黃花梨木本身是中藥,有一種中藥的味道;二是質地堅硬,紋理清晰美觀,視感極好,有麥穗紋、蟹爪紋,紋理或隱或現,生動多變;三是有“鬼臉”,這種圖形是生長過程中結疤所致,且結疤跟普通樹不同,沒有規則;四是黃花梨有如螢火蟲般的磷光,木屑經浸泡后水是綠的,這一點可以作為簡單的判斷標準。
談及黃花梨,我們首先要回顧中國的家具史,明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這一時期的家具不僅日趨完善和成熟,也形成了自身獨特風格,因此被世人譽之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礎上,在實際使用中通過揚長避短、去蕪取精后發展而來。目前我們使用的床、榻、桌、案、凳、箱、柜、衣架、巾架、盆架、屏風、鏡臺等家具,都在宋代出現定型化趨勢。彈琴用的琴桌、對弈用的棋桌、進食用的宴桌等專用家具,亦在宋代出現。我們可以在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看到他所描繪的市肆小店中陳放的各式家具。因此,如果沒有宋代家具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就不會出現完美、精湛的明代家具。
但在明代之前,黃花梨并不被人重視,將之作為家具材料更是鳳毛麟角,其名聲主要是由于入藥而被人們所熟悉。為何步入明代之后,黃花梨被廣泛推崇呢?事實上,這與明代隆慶朝開放海禁、打破閉關鎖國的千年禁忌有關。隨著鄭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的貿易通道,一度難以到達的海南島也自然成了必經之地,產于海南的最優質黃花梨得以跨海登陸,進入北京皇宮的大雅之堂。
不過,當時的社會陷于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的時期,而工商業繁榮則令文化活躍,文人墨客們紛紛逃避現實,沉溺于生活的享受中。他們崇尚自然、歸隱田園,將心靈的視角從社會轉移到自然。由此,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造園運動最活躍的時期,也是士族豪門造屋筑宅最火熱的階段,自然精美的園林和高屋大宅必然對良材美器的家具陳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黃花梨在這種背景下,開始被推崇到極致,以其無可替代的外觀及品質,契合當時人們在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下所形成的心理,被一代文人所青睞,成為時尚的載體。與此同時,黃花梨特有的不溫不燥和不卑不亢特征,非常適合打造簡潔凝練的素身家具,尤其是其自然形成的紋路似行云流水,華美而絢爛,空靈又飄逸,與中國水彩墨畫存在著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充分的想象。
黃花梨并非中國的海南獨有,越南和緬甸也同樣出產黃花梨,但因后者的紋理、層次較亂,特別是顏色較艷,味道也濃,與海南黃花梨相比明顯差了不少,所以價格也低許多。一些用越南產黃花梨做成的家具,其市價要比同類海南黃花梨家具相差十倍乃至百倍。
海南黃花梨具備了收藏的三大最佳要素:公認的價值、資源不可再生、真偽易辨。加之其既有藝術品欣賞的價值,也有實用品的價值,可謂是目前收藏與投資熱潮中的首選目標。如一件不大的官皮箱,以2010年的價格看,木材就需2萬多元,且還是小料拼湊。倘做一個2米長的條案,案心板若是獨板做,僅此獨板價格就接近50萬元。一對老的黃花梨方腳大柜,如果是用整板做的,那就值800萬元以上。當然,現在出現的老家具賣不過新品的現象也值得推敲,畢竟老黃花梨家具價格遠未到位,從其他古董收藏品看,老品價格應該比新家具價格高,且出現十倍乃至百倍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無疑給了投資者一個非常大的介入空間。近10年來,海南黃花梨老家具的價格攀升速度加快,如一件獨板老料八仙桌的價格就從10年前的80萬元漲到了目前的500萬元左右。
2022年疫情防控期間,明代家具依然風頭強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其在市場上受歡迎程度。當然,對于大量普通投資者和集藏者而言,數千萬元資金的投入并不現實,那就不妨選擇民間家具來收藏,同樣能夠感受到明式家具的風采。鑒于這類民間家具不僅價格相對便宜,且偽品較少,存世量略大,因此上手相對容易。比如中國嘉德于2002年11月拍出的一件黃花梨束腰方杌凳即以27.5萬元成交。2004年5月,一件紫檀雕玉璧紋大寶座被買家以33萬元拍走。此外一件黃花梨寶座式鏤雕龍紋鏡臺在1995年拍出的價格是7.15萬元,但到了2023年,價格至少已達上百萬元,增值幅度讓人瞠目。
黃花梨已成為珍稀的自然資源,不僅海南黃花梨如此,越南黃花梨也變得日益緊俏。價格連年上漲,為一些不良廠商提供了假冒良機。目前來看,造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混淆視聽。整體家具采用越南黃花梨,但標簽上標為“海南黃花梨”或“黃花梨”,有的標為“香枝木”。用越南黃花梨做家具標“香枝木”或混稱“黃花梨”,鉆了混淆概念的漏洞,收藏者應認真對待,否則一旦事后明白,上法庭也難勝訴。因為,我國紅木標準中將海南黃花梨即降香黃檀歸入香枝木類。何謂香枝木?廣東人稱有香味的酸枝木為香枝木。紅木標準中沒有越南黃花梨的樹種,但有關木材檢測機構常將越南黃花梨檢測為香枝木,歸為豆科黃檀屬。另外,還有用黃色的酸枝木、花梨木及其他硬木直接冒充黃花梨,但標價很低。
二、表里不一。近幾年來市場上出現欺騙性很強的造假法,即采用“貼皮”方法,表面用0.2毫米厚的海南黃花梨粘貼在酸枝木或其他比重相當于黃花梨的木材上,正反兩面顏色、紋理完全對應一致。但在干燥環境下,此類家具易開裂,用放大鏡觀察縫隙處,能發現木材內部與家具表面顏色不一致,經專家或專業檢測機構檢測,則原形畢露。
三、偷梁換柱。家具顯眼的地方用海南黃花梨,其他不明顯的地方用越南黃花梨。如圓角柜,正面用海南黃花梨,側面、背板或隔板、后立柱均用越南黃花梨,標簽上標為海南黃花梨。這需要買家在購買時對藏品全面審視,不可以偏概全而上當受騙。
明代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文化和技術的交流,也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運回大量花梨、紫檀等家具原料,恰恰是這些木材促進了明中期之后細木家具的發展。明代有一大批文人熱衷于家具工藝的研究和家具審美的探求,玩賞、收藏、著書和參與設計家具之風興于文化圈內,他們的投入無疑對明代家具風格的成熟起到推動的作用,也為當今社會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那些散藏于民間的家具,已經成為我們了解、認識、研究和投資明代家具的重要實物,近40年來更是在集藏市場上掀起了一股收集與投資的熱潮,導致了明代家具價格的突飛猛進。
值得一提的是,廣大藏友還應該關注具有文化品位、精雕細琢的黃花梨裝飾品,特別是那些老的黃花梨小件(如黃花梨佛珠、筆筒等)。因為目前價格明顯偏低,至少從2010年開始,這類小件品種的價格就處于大漲小回的狀態,不少材料較好、雕工不錯的上中品,價格已攀升了幾十倍,且上漲的勢頭目前尚未改變,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板塊。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