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收稿日期:2023-08-17
作者簡介:江柳春(1989—),男,江西南昌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森林資源管理、生態修復。
*為通信作者,E-mail:2436316877@qq.com。
江柳春,龍文光,曹俊林.資溪縣外來植物現狀調查及防控策略[J].南方農業,2023,17(21):40-43.
摘 要 為強化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外來植物管理,采用多年調查及文獻查閱的方法,較為全面地掌握了資溪縣外來植物的種類、原產地、傳入途徑等信息,在此基礎上提出防控對策。共調查到外來植物59科145屬189種,其中菊科(26種)、豆科(17種)、莧科(12種)及茄科(11種)為種類較多的科,共占外來植物物種總數的34.92%。根據其在本土的危害情況將入侵等級劃分為6個等級,其中造成一般入侵的71種,占外來植物總數的37.57%;造成較為惡性和嚴重入侵的34種,以菊科(12種)最多。在原產地方面,美洲外來植物(81種,占總數42.86%)最多,其次為歐洲(19種);在生活型方面,一年生草本外來植物(75種,占總數39.68%)居多,其次為多年生草本(48種),木本植物類(44種)較少,其余為藤本類植物。調查分析表明,菊科植物如藿香薊、婆婆針、鬼針草、一年蓬、小飛蓬、假臭草、裸柱菊及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分布范圍廣泛并在當地產生較大的危害。資溪縣外來植物種類豐富、引種途徑多樣,缺乏高效的監管與防控措施,建議當地政府提高重視,從明確防控對象,加強基礎研究;加強出入性監管,出臺防治措施;建立專業團隊,加強專業化培訓等方面做好外來植物檢測與防控。
關鍵詞 外來植物;生物入侵;防控策略;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
中圖分類號:Q9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1.010
外來入侵植物指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在自然分布區域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或生境中建立種群,并對引進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影響或破壞的外來植物[1]。資溪縣位于江西省與福建省的交界處,與外界交流頻繁,給外來植物傳入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隨著生態旅游和當地的發展,資溪縣外來植物種類不斷增多,其中入侵植物不斷搶占本底空白生態位,如垂序商陸(Phytolacca americana)、三裂葉薯蕷(Ipomoea triloba)、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小飛蓬(Erigeron canadensis)、加拿大一枝黃花(Solidago canadensis)及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在當地隨處可見,已經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及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危害。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學者對外來植物的研究與關注度越來越高[2-4]。作者與資溪縣林業局、馬頭山保護區專家及工作人員合作,通過調查與資料查閱,基本摸清了資溪縣外來植物的種類、原產地、引入途徑及生活型等信息,統計了較為詳細的新本底資料,旨在為后期資溪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外來入侵植物的防控提供數據支撐。
1 研究方法
1.1 外來植物種類確定
參考《中國植物志》《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名錄》《江西省林業外來入侵植物普查識別手冊》等材料,初步確定資溪縣外來植物資料數據并作為依據。確定外來植物的生物學特征、花期與果期、原產地信息及引入途徑等,再根據其在資溪縣的實際危害情況確定其入侵等級。
1.2 外來植物調查方法
2018—2023年的4—10月(花期和果期)對全縣下轄7個鄉鎮進行抽樣式踏查。以城鎮人口中心集中區為核心調查區域,選取了20條調查線路向周邊地區輻射,其環境覆蓋周邊的居民生活區、河流干道、公路鄉道、農田池塘、公園綠化帶等容易滋生外來植物的區域。詳細記錄沿途觀測到的外來植物信息,對現場存在疑問無法確認的種類,采集標本帶回后進行鑒定。
1.3 鑒定整理
利用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https://www.cvh.ac.cn/)、中國植物志電子版(http://www.iplant.cn/)結合中國植物圖像庫(http://ppbc.iplant.cn/)等平臺資料,對采集拍攝的存疑的物種進行定種。對包括科屬種構成、原產地、生活型、引入途徑等信息進行整理,再根據實際調查情況將外來植物劃分為6個入侵等級進行統計。外來入侵植物名單的確立主要以馬金雙等劃定的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為依據,將外來入侵植物的等級歸類統計,主要為惡性入侵類、嚴重入侵類、局部入侵類、一般入侵類、有待觀察類及建議排除類6類[5]。
2 結果與分析
2.1 外來植物組成分析
資溪縣外來植物隸屬59科145屬189種,其中菊科(26種)、豆科(17種)、莧科(12種)及茄科(11種)為數量最多的優勢科,共計66種,占外來植物總數的34.92%。菊科的優勢最明顯,占外來植物總數的13.76%,存在明顯的優勢科現象;從屬的水平分析,莧科莧屬有8種,明顯高于其他屬,其次為玄參科婆婆納屬和番薯屬(各5種),剩余的屬多數含1~3種,優勢屬現象不明顯。
2.2 物種來源分析
資溪縣外來植物原產地主要為美洲、亞洲、歐洲,將其原產地進行統計后檢索,其中美洲的檢索次數(97次)最多,其次為亞洲(40次),最后為歐洲(23次),分別占外來植物總數的51.32%、21.16%、12.17%,其他為非洲、澳洲、地中海地區等。起源不詳的植物有1種,為金盞花(Calendula officinalis);起源地不明晰的植物有5種,分別為豬屎豆(Crotalaria pallida)、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婆婆針(Bidens bipinnata)、萵苣(Lactuca sativa)及雙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雜交起源的有1種,為黃花月見草(Oenothera glazioviana)。分析表明,來自美洲的外來植物種類最多,緯度地區存在重疊,可能與氣候條件類似有關。
2.3 生活型與引入途徑分析
資溪縣外來植物生活型分為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其中草本種類(128種)數量最豐富,草本中一年生和二年生草本(80種)數量居多,多年生草本(48種)較少;木本植物共計44種,喬木與灌木種類均為22種;藤本植物17種,其中草質藤本15種,木質藤本2種。草本植物數量占絕對優勢。
按照引入途徑不同,可將外來植物的引入分為有意引入、無意引入和自然傳入。其中有意引入的一般作為觀賞、藥用、果蔬、糧食、飼料牧草及造林等材料,包括147種,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占外來植物總數的77.78%;無意引入為人為活動過程中,無意識地將種群散播擴散的過程,共計38種,占外來植物總數的20.11%;自然傳入指通過自身繁殖的自然擴散種群,共計4種。引入植物中,觀賞植物(79種)數量最多,占外來植物總數的41.80%;其次為果蔬類(31種)植物,占外來植物總數的16.40%,主要服務于生產生活[6]。
2.4 外來入侵植物種類分析
入侵植物是指一個植物類群借助自然或人為因素擴散到新的生活區,且能夠長久保持種群數量和產生大量可育后代,最終影響當地生物多樣性,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外來植物[7]。其中具有入侵屬性的外來植物89種,占外來植物總數47.09%。被劃為1級惡性入侵的植物13種,2級嚴重入侵21種,3級局部入侵19種,4級一般入侵18種,5級有待觀察18種。其中被評估為造成較為嚴重危害的列于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菊科入侵植物的優勢最為明顯。其中,藿香薊、一年蓬、小蓬草、加拿大一枝黃花等,主要危害道路兩側及居住區周邊;喜旱蓮子草、裸柱菊、婆婆針等,主要危害農田環境;鳳眼蓮、大薸主要危害富營養化的水體及流域。3級以下的入侵植物雖然危害性較小,搶占生態位能力相對較弱,目前并無太大威脅,不排除有正處于擴散階段的可能,應予以重視。
3 小結
3.1 資溪縣外來植物現狀
隨著資溪縣的發展,人為干擾對環境的影響日趨增大,有意引入的外來植物越來越多,發展建設中造成的生態位空缺也為外來植物的入侵提供了生存空間。以菊科外來植物為例,其種子輕,可借助風媒廣泛傳播,加之其原產地與資溪縣處于相近緯度帶,環境相似,導致其在資溪縣繁殖能力極強,因而形成較多的惡性與嚴重侵害。還有一些植物,如穿葉異檐花、北美車前、喜旱蓮子草等,種子細小,經常伴隨輪胎與鞋底沾染的土壤等隨著交通及人為活動的攜帶四處傳播。入侵植物以草本為主,在空白的生態位和脆弱的生態系統中往往能夠形成單優勢群落,嚴重侵占了本土植物的生境并影響其生長格局,進而影響資溪縣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安全。
目前為止,資溪縣外來植物能造成較大影響的種類53種,僅占外來植物總數的28.04%,大部分外來植物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入侵屬性。木本植物除珊瑚櫻(Solanum pseudocapsicum)有少量逸生外,其他并未表現出過強入侵屬性。入侵性較強的主要為草本植物,以菊科為主。建議相關部門對已劃定為入侵等級2級及以上的植物高度重視加強治理,對劃定為入侵等級3級及以下的實行監控。除加強防治以外,還需謹慎引入,以免造成入侵危害。
3.2 防控策略及建議
1)明確防控對象,加強基礎研究。了解外來植物是防控外來植物入侵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確認外來植物的種類,以及已成為入侵植物種類的植物。目前尚無對資溪縣本地入侵植物的相對準確統計與評估,雖已有《江西省林業外來入侵生物普查手冊》等材料,但無法確切地反映資溪縣的情況。外來入侵植物的確認與評估工作還須進行細化,建議及時加強與相關科研單位的合作,建立并共享資溪縣外來植物數據信息檔案。
2)加強出入性監管,出臺防治措施。外來植物的擴散具有流動性,目前的研究數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并不排除其他物種入侵的可能,也不排除現今未造成較大危害的外來植物未來突然形成災害的可能性。在加強本地現有外來植物監測的同時,要積極加強輸入性管控。對已形成危害的物種進行全面針對性防控,制定外來入侵植物防控措施與緊急防控預案。
3)建立專業團隊,加強專業化培訓。建立外來生物專項小組,篩選一批專業能力強的業務骨干從事專項的外來植物監測與治理工作。定期舉辦基層人員培訓,提高業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在經過專業培訓后,團隊可開展物理清除及化學與生物防治結合的方法進行防治工作,對已經完成除治的區域進行科學的生態修復,有效降低外來植物對本地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劉全儒,于明,周云龍.北京地區外來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3):399-404.
[2]" 萬方浩,郭建英,張峰,等.中國生物入侵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 高增祥,季榮,徐汝梅,等.外來種入侵的過程、機理和預測[J].生態學報,2003(3):559-570.
[4]" 王伯蓀,郝艷茹,王昌偉,等.生物入侵與入侵生態學[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75-77.
[5]" 馬金雙,李惠茹.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名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 王寧,杜麗,周兵,等.中國外來觀賞入侵植物的種類與來源及其風險評價[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3,32(4):28-32.
[7]" 李振宇,解焱.中國外來入侵種[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