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稿日期:2023-04-24
作者簡介:黎慧(1981—),女,重慶開州人,大專,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E-mail:1357478961@qq.com。
黎慧,李勝,劉俊,等.重慶市開州區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南方農業,2023,17(21):122-124,128.
摘 要 柑橘產業是開州區現代山地特色高效產業,該區柑橘種植規模、產量居重慶市前列。截至2022年底,開州區柑橘總面積2.33萬hm2,年產量33萬t、綜合產值52億元,呈現“生產更綠、結構更優、鏈條更長、營銷更暢和牌子更響”五大特點。在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開州區柑橘產業發展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探討了發展思路和高質量發展路徑。提出了“八個一”對策建議,即:培優一粒種子、提質一批橘園、集成一套技術、育壯一批主體、做精一杯橙汁、唱響一個品牌、拓寬一批市場、健全一套機制。
關鍵詞 柑橘產業;現狀;問題;對策建議;重慶市開州區
中圖分類號:S666;F326.1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1.030
開州區是柑橘生產最適宜地區之一,地處全國三大晚熟柑橘產區,是長江上中游柑橘優勢產業帶核心區。近年來,開州區委、區政府把以柑橘為主的水果產業作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產業來抓,從良種繁育、品種結構、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營銷模式等方面集中發力,推進柑橘全產業鏈發展,柑橘種植規模、產量居全市前列。
1" 現狀
截至2022年底,開州區柑橘總面積2.33萬hm2,年產量33萬t、綜合產值52億元,呈現五大特點。
1)生產更綠。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引進抗病蟲、抗逆等綠色新品種,推廣果園行間生草,推行“211312”“4掛1噴1涂1種”“營養診斷配方”“肥藥雙減”等集成新技術,構建柑橘全過程綠色化生產技術體系。建成“天空地”一體化在線監測、溯源、智能分析等系統,開發柑橘果園大數據“一張圖”。
2)結構更優。立足冬無嚴寒的優勢資源,堅持走差異化、錯季上市的路子,不與“兩湖”搶早,不與贛南爭中,圍繞優質、高效調優品種結構,種植完熟晚采春錦橙、自然晚熟的春橘橙,早、中、晚熟種植比 2∶16∶82。
3)鏈條更長。產前建有渝東北最大的漢豐湖晚熟柑橘良繁場,年育無病毒容器苗200萬株,產中培育柑橘生產主體205個,以土地流轉、托管、入股等方式培育(50×667) m2級以上適度規模柑橘園128個,建成標準化柑橘基地1.33萬hm2,產后引進香港上市企業重慶天邦食品有限公司做精柑橘深加工,年加工鮮果能力20萬t、NFC鮮橙汁5萬t、濃縮橙汁1.5萬t,開發血橙汁罐裝飲品、柑橘果酒等系列產品,實現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全產業鏈、“從花到果、從皮到渣、吃干榨盡”的零廢棄綜合利用。
4)營銷更暢。品牌推介、網絡媒體、三峽柑橘(開縣春橙)大型主題直播專場、川渝市場啟航會、重慶衛視廣告、高鐵高速廣告、《春橙之約》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等集中發聲,4個柑橘交易市場、6個“開街網”“郵政網”“村村旺”等電商平臺、251個柑橘電商驛站等,年網上交易柑橘3.2萬t、交易額2.09億元。開縣春橙遠銷全國26個省市,出口東南亞等。
5)牌子更響。開縣春橙享有中華名果、全國名優果品區域公共品牌、中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價值攀升至25.66億元,開縣錦橙地理標志農產品評估價值8.76億元。
2" 發展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2.1" 發展優勢
1)獨特的自然資源。開州區地處長江三峽水庫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1 463 h,年均溫18.5 ℃,無霜期306 d,最冷月1月均溫6.8 ℃,基本無凍害,雨量充沛,光、熱、水資源豐富,是柑橘特別是晚熟柑橘生長的最適宜區。
2)良好的政策機遇。國家三峽柑橘產業集群核心區落戶開州,萬達開協同推進“一區三片六帶”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著力打造現代農業協同發展示范區,萬開云聯動培育百萬畝級柑橘、百萬畝級經果林等百萬級特色產業集群,重慶市委、市政府“一主兩輔”產業發展新思路,明確提出開州建設以“森美橙汁”為引領的柑橘全產業鏈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區委、區政府提出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給柑橘產業高質量發展也帶來了機遇。
3)較好的比較效益。近年來,柑橘產業通過科技創新、品種優選、錯季銷售,避免了同質競爭,市場價格好,比較效益高。開州主推的兩類品種,春錦橙鮮銷加工皆宜,有加工廠做保障,春錦橙加工果收購價常年保持在2元·kg-1以上;以沃柑為主的春橘橙比廣西沃柑緊致、脆嫩,固形物含量高,銷售時間更晚,667 m2收益超萬元。同時,柑橘產業增綠、增收,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4)難得的非疫區。對柑橘產業具有毀滅性危害的黃龍病沒有進入開州境內,這是開州柑橘發展的最大機遇。
5)較強的技術優勢。開州區柑橘栽培歷史悠久,涌現了一大批柑橘種植能手,有豐富的栽培經驗,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全區柑橘專業技術人員30名,其中,農業推廣研究員2名、高級農藝師7名、中級技術人員18名;有堅強的技術依托。多年來,開州區同中國柑桔研究所、西南大學、華中農大、重慶市農科院果樹所等科研院所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
2.2" 存在的問題
1)柑橘單產水平還不夠高。 從國際上看,由于我國柑橘建園標準較差、管理粗放、種植技術落后、商品果率偏低等因素,導致我國柑橘的單位面積產量遠低于發達國家。寬皮柑橘每667 m2產量排在前列的國家為韓國(3 154.6 kg)、意大利(1 456.4 kg)、日本(1 324.4 kg),我國只有905.2 kg。甜橙類每667 m2產量排在前列的國家為美國(2 172.5 kg)、巴西
(1 645.9 kg),我國只有973.5 kg。從重慶市來看,柑橘每667 m2產量全市為960 kg,不足1 t;開州區為999 kg,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比全國(甜橙類)單產僅高出25.5 kg。而開縣春橙每667 m2產量870 kg,低于全國、全市柑橘平均水平。
2)基礎設施薄弱是最大的制約因素。開州區現有柑橘園60%為山地、30%為坡地、10%為平壩。由于投入不足,80%的柑橘園排灌系統、道路系統、水土保持系統等基礎設施薄弱。經測算,由于立地條件差、地形復雜、山高坡大,柑橘建園平均每667 m2需投入資金5 600元(其中:打窩、擴穴、土壤熟化施底肥及回填1 600元,購苗款300元,引水蓄水及輸水管網等設施約2 300元,道路500元,3年苗木撫育費900元),在建園時政府僅投入補助1 500元/667 m2,加上業主自籌部分也只能用于打窩、擴穴、土壤熟化施底肥及回填、苗木栽植,特別是蓄水和輸水管網建設滯后,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境地,防旱抗災能力不強,一旦遭遇高溫天氣,很多果園無水源保障、無蓄水灌溉,望旱興嘆,束手無策。
3)產業融合不深。①柑橘冷鏈物流相對乏力。目前,開州區只有重慶天邦公司在國內浙江、上海、武漢等一線城市大力建設冷鏈終端,僅有少數企業、合作社建成了柑橘產品清洗、打蠟、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生產線,建成冷藏氣調庫40余座,貯量3萬余噸,難以滿足生鮮柑橘、橙汁冷藏運輸需求。②柑橘精深加工層級低。以重慶天邦公司為龍頭的柑橘加工企業,研發生產鮮橙汁、濃縮橙汁、血橙汁罐裝飲品、柑橘果酒等產品,在其各類柑橘美食和柑橘衍生品如柑橘類軟糖、橙色冰激凌、橙色蛋糕、柑橘果醬及柑橘護手霜等方面尚處于空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還有較大差距。柑橘游覽單一缺乏吸引力。柑橘休閑停留在賞花、采摘、品鑒等簡單的休閑項目,柑橘主題公園處于規劃階段,百年老樹、千年柑橘歷史文化底蘊挖掘、專營柑橘類食品店鋪、老式柑橘包裝坊等項目有待挖掘傳承,缺乏返璞歸真的真實體驗感。③柑橘電商脆弱。截至目前,雖然培育柑橘電商主體251個,但這些主體各自為政、小敲小打,尚未形成公共服務、物流、培訓、營銷、供應鏈、跨境、產業支撐體系,缺乏數字新經濟電商直播基地和倉播、園播等創新模式、官方旗艦店等,柑橘電商做大做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柑橘機械化程度低,種植效益不高。開州區屬典型丘陵山地果園,生產作業便道配套建設不足,軌道安裝不到10%,水肥藥一體化設施缺乏普遍存在,果園管理難度大,種植成本居高不下,采、收、運全靠勞動力,加之勞動力相對短缺導致勞動力貴,吞噬了種植效益5%以上,“機器換人”亟待解決。
3" 高質量發展思路與對策
3.1" 發展思路
3.1.1" 明確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重慶市規模最大晚熟柑橘基地、柑橘科技創新高地、全國智慧柑橘產業引領區、全國柑橘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柑橘產業綜合產值70億元以上,“開縣春橙”成為“三峽柑橘”重要名片。
3.1.2" 優化區域布局
立足開州區資源優勢,優化區域布局,著力發展春橘橙、春錦橙兩大晚熟品種,努力形成“一基地、兩環、三中心”:一基地,厚壩晚熟柑橘良種繁育基地;兩環,環漢豐湖周邊柑橘產業帶、環浦里新區柑橘產業帶;三中心,江里現代柑橘商品化集散中心、江里現代柑橘產業園示范中心、浦里新區柑橘深加工中心。
3.1.3" 拓寬發展路徑
1)突出晚熟定位,做強基地。相對集中連片布局江里現代農業園區和漢豐湖周邊,鞏固提升柑橘老果園。突出“春錦橙”和“春橘橙”為主的開縣春橙品系,淘汰早、中熟低產、劣質品種,實施補植、間伐、疏枝等改造措施。改造基礎設施,加大軌道運輸、肥水一體化管網建設,抓好晚熟柑橘基地建設。
2)推行生產標準,做優品質。①開展柑橘葉片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推廣“畜—沼—果”循環農業、“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提升果園土壤有機質;②開展病蟲害綜合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普及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同步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制度;③開展柑橘新品種引進試驗,篩選開州區優勢晚熟柑橘新品種;④探索柑橘果園機械化、信息化技術,推廣物聯網、水肥一體智能化技術;建設柑橘標準化園,生產優質、高產、安全的產品。
3)培育新型主體,做新模式。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入股、托管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推進果園適度規模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和支持柑橘種植能手、社會能人和工商企業,創辦、領辦、聯辦投資柑橘產業。推進以天邦龍頭企業為引領的“企業+基地”“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基地+家庭農場”“企業+基地+合作社”等為主的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專業化社會服務公司,真正實現柑橘種植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集約化。
4)加強宣傳推介,做響品牌。①加大品牌宣傳力度,積極組織“開縣春橙”參加國際、國內的各類博覽會、展銷會和推介會,借助各種廣告平臺和媒體,大力宣傳開州柑橘。②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建立健全質量可追溯系統和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鞏固提升“開縣春橙”品牌的市場認知度,爭創全國名特優新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③扶持電商模式,做強品牌,拓展“互聯網+”,支持開設“開縣春橙”品牌網上旗艦店、微信公眾號、春橙門戶網站建設,設立精品直營店,開發中、高檔市場。
5)提升產后處理,做長鏈條。延長產業鏈條,有效提升柑橘自身價值和附加值。①鼓勵天邦加工廠開發新產品,建立產加銷、農工貿聯合體擴大基地規模,提升柑橘收購價格,實現真正的利益聯結,助推開州區柑橘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②在江里園區建設商品化處理集散基地。建設處理線5條和產地冷鏈儲藏庫20座,庫容達10萬t,提高全區柑橘鮮果倉儲流通能力。
6)加速產業融合,做美鄉村。深度挖掘開州區柑橘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晚熟柑橘“一樹三色、花果同樹”的觀賞價值,以休閑農莊、觀光體驗果園等不同模式,重點在環漢豐湖周邊和江、東、浦三里流域打造柑橘生態旅游基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3.2" 對策建議
為做強開州區柑橘產業,提高其在國內外的核心競爭力,按照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出“八個一”的對策建議。
1)培優一粒種子。建立一套種苗繁育體系,鎖定以“春錦橙”和“春橘橙”為主的開縣春橙品系,鞏固提升良種繁育場,打造成渝東北、川東北、湖北、“兩廣”的柑橘良種基地;建設柑橘新品種區域比較試驗園和錦橙種質資源圃。
2)提質一批橘園。打造一批優質化、水肥一體化、機械化、可追溯化、防控綠色化、環境優美化的“最美果園”,改造提升柑橘老果園0.4萬hm2,提檔升級1.33萬hm2,建設10個柑橘產業強鎮,打造2萬hm2晚熟柑橘標準化示范基地。
3)集成一套技術。由工程院士掛帥,組建院士專家團隊,攻克高糖高產、安全越冬、無核沃柑大小年、種養循環、柑橘精深加工等“卡脖子”技術難題。
4)育壯一批主體。培壯一批(30~200)×667 m2級適度規模有信心、有素質、有品質、有品牌、有追溯、有出口、有錢賺的“七有”經營主體,組建一批施肥、噴藥、修剪、采摘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一批經理人隊伍、營銷大戶,引進一批有實力、有情懷、有影響力的國企、私企入駐。
5)做精一杯橙汁。鼓勵引導天邦食品有限公司大力開發柚、血橙加工,研發血橙柚罐頭生產,年加工鮮果10萬t以上,建成覆蓋西南片區的橙汁冷鏈中轉倉,森美橙汁覆蓋全國50%以上的大中城市,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引進加工型企業,開發一袋飼料、一袋香料、一套柑橘衍生品(如柑橘軟糖、橙色冰激凌、橙色蛋糕、柑橘果醬及柑橘護手霜等),將柑橘“吃干榨盡”。
6)唱響一個品牌。與國內國際農業品牌權威機構深度合作,高端打造“三峽柑橘·開縣春橙”公用品牌,到2026年,力爭“開縣春橙”品牌價值突破50億元。推進“開縣春橙”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規范使用“開縣春橙”品牌。
7)拓寬一批市場。通過找“媒婆”,搭“臺子”(如舉辦“開縣春橙”品牌發布會、“開縣春橙”品牌走出去等活動),依托拼多多、京東、淘寶等線上平臺和網紅達人直播帶貨,做暢“數字市場”,“穩”東北、西北市場,“搶”江浙沿海市場,“借”山東幫扶市場,“闖”東南亞、俄羅斯市場;在柑橘主產鄉鎮建立一批產地田間市場,在春橙核心區、浦里新區等地建成柑橘集散中心。
8)健全一套機制。將柑橘產業高質量發展納入鄉鎮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年度目標考核,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做實“集體經濟+”,讓果農在柑橘全產業鏈上享受更多收益,讓集體經濟組織有更多收入。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