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藜麥產業是新興的綠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天祝縣大力發展藜麥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為深入了解掌握天祝縣藜麥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帶動作用以及助力鄉村產業的優化升級,于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對天祝縣藜麥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專項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聽取匯報、田間調查、查閱資料相結合的方式,聽取了當地農業部門的工作匯報,組織藜麥種植龍頭企業、藜麥種植合作社、種植戶開展座談并進行藜麥栽培技術培訓,了解推進鄉村產業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并深入藜麥種植基地進行實地調查,基本掌握了天祝縣藜麥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藜麥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對策。
關鍵詞:藜麥;產業;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7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目標為新時代“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中,產業振興是核心載體,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無不以產業作為支撐。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建立良好的產業經濟基礎,才能建設好鄉村社會基礎、文化基礎、環境基礎,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富裕生活[1]。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機遇期,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特色鄉村產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結構改革,唱響質量興農、品牌興農、綠色興農的主旋律,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變為提質導向,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2],加快培育發展鄉村產業和鄉土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將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相結合,實現農村經濟繁榮,實現脫貧地區人民群眾的收入提升和生活改善,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藜麥產業是新興的綠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天祝縣大力發展藜麥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為深入了解掌握天祝縣藜麥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帶動作用以及助力鄉村產業的優化升級,項目組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對天祝縣藜麥產業進行了專項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田間調查、查閱資料相結合的方式,了解推進藜麥產業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并深入藜麥種植基地進行實地調查,基本掌握天祝縣藜麥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了藜麥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的發展對策。
1 基本情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祁連山和河西走廊東端,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地理位置在東經102°07′~103°46′、北緯36°31′~ 37°55′。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以山地為主,海拔在2 040 ~4 874 m,氣候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全年實日照時數可達4 434 h,年降水量為632.3 mm。土壤以土層厚度在40~80 cm的黑鈣土、栗鈣土為主。氣候冷涼,雪水甘甜純凈,土壤酸堿適度,日照強度大,晝夜溫差大[3],為耐寒、耐旱、耐鹽堿的藜麥提供了必要的生長條件。2017年以來,天祝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立足資源稟賦,發揮區位優勢,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促進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特色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推進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2017年,天祝縣引進甘肅遠達投資集團公司在南陽山移民區試種的藜麥333.3 hm2獲得成功。自此,天祝縣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將藜麥產業作為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之一重點培育。此外,天祝縣依托自身獨特的旅游資源和文化背景,在藜麥產業基礎上推進“文旅農”融合發展,以生態觀光、鄉村記憶、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為融合方向,打造兼具現代農業生產和當地特色民俗文化融合的農旅觀光基地,不斷延伸藜麥發展鏈條,探索形成“文旅農”發展新業態[4-5]。2018年,甘肅遠達投資集團在天祝縣注冊成立甘肅純潔高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動全縣9個鄉鎮發展種植藜麥2 253.3 hm2,平均產量2 118 kg/hm2,產值1.69萬元/hm2,戶均增收10 148元,被國家生產力促進中心譽名為“中國高原藜麥之都”。2019年,培育甘肅格瑞豐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發展藜麥產業,在兩家龍頭企業帶動下,全縣13個鄉鎮67家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1.57萬農戶種植藜麥4 266.7 hm2,戶均增收8 000余元,人均增收2 000余元[6];同年籌措資金1 000萬元,成立天祝高原藜麥研究院,開展藜麥品種選育、技術培訓和產品研發;圍繞藜麥產業“一都五中心”[7]進行規劃,投資3.58億元在松山鎮建設了藜麥扶貧科技產業園,開展藜麥產品的開發應用,建成了藜麥產品加工生產線一條,研發藜麥新產品,提升產業發展效益,引導藜麥產業從生產環節向全產業鏈延伸,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無縫銜接。截至2020年底,全縣88家專業合作社1.1萬農戶種植藜麥7 733.3 hm2,占全國種植面積的40.6%,成為全國最大的藜麥種植基地,產量達1.74萬t,實現產值1.74億元,戶均增收9 000元。其中,3 200戶建檔立卡戶種植藜麥2 800 hm2,戶均收入近2萬元。2021—2022年,全縣藜麥種植面積穩定在7 733 hm2左右,藜麥產業已成為天祝縣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8]。
2 藜麥產業發展現狀
一直以來,天祝縣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目標,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揚長避短、特色發展,體系支撐、主體集群,量化賦能、品牌提升,差別扶持、能人引領”的發展思路,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培育壯大富民產業,努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從鄉村振興的實踐效果來看,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藜麥示范園建設為抓手,天祝縣農業產業調整明顯,產業體系、特色產業、主導產業、致富門路已逐步成型,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邁出堅實的步伐,科學技術支撐作用明顯加強,產業鏈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了富民產業的引領作用,推動了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提升[9]。
2.1 產業融合,工作機制逐步完善
天祝縣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培育“八大產業”[10],在移民搬遷區重點發展特色藜麥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力抓手,高標準規劃藜麥產業布局,制定《天祝縣藜麥產業發展規劃》《天祝縣藜麥產業“一都五中心”建設方案》等縣級產業規劃,劃定干旱區、二陰區、灌區三個產業發展功能區,推動資源潛力加速轉化為產業優勢,提升產業規劃布局的層次。投資1.9億元,創建了高原藜麥之都,建設種質資源、種植集聚、生產加工、技術研發、產品交易五個中心,建成了藜麥科技扶貧產業園,引領帶動全縣藜麥產業發展。積極創建省級現代藜麥產業園,制定《天祝縣藜麥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計劃》,以松山藜麥科技產業園為核心,哈溪東灘產業園輻射發展的藜麥現代產業示范帶,帶動全縣藜麥特色產業集約高效發展,聚集產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精深加工企業、“甘味”農產品品牌、文化歷史資源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優勢要素,建設集種植、加工、配送、銷售、觀光旅游于一體的藜麥現代農業產業園,配套科普教育、購物消費、廢棄資源利用,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實現了產業融合發展。
2.2 政策扶持,藜麥產業發展迅猛
近年來,天祝縣將藜麥作為特色產業重點培育,按照“突出優勢、壯大產業”的總體思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明確優勢產區,健全完善“項目+政策”的支持機制、“訂單+保單”的保障機制、“產業+就業”的帶貧機制、“企業+政府”的會商機制[11]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藜麥產業布局,實現藜麥向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發展,加大對藜麥種植、科研、加工、營銷等各環節的政策支持力度。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對藜麥龍頭企業、種植合作社、種植戶給予6 000元/hm2的生產資料補助;對本縣注冊的年加工能力達到1 000 t以上,且當年投產的藜麥合作社及企業給予一次性50萬元的補助[12-13]。政策支持、物資補助、資金扶持,極大地鼓舞了當地農牧民和企業投身藜麥產業。
2.3 公司加農戶,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構建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生產組織體系,健全“產業園+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家庭農場+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引進培育純潔高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格瑞豐農牧科技有限公司2家龍頭企業,建成藜麥水洗加工生產線2條、藜麥餅干等熟食品加工生產線1條,年可加工藜麥米3萬t,藜麥餅干、藜麥茶250 t,年代工藜麥啤酒100 t,實現產值2.36億元以上。扶持壯大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3戶家庭農場,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在設備購置、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品牌培育、技術培訓等方面進行扶持,同步帶動發展4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抱拳發展,形成了“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良好經營模式,帶動種植農戶619戶2 339人,藜麥年產量達5 100余t,產值達5 100萬元,間接帶動1.3萬人通過土地流轉增加收入。
2.4 科技賦能,量質雙提升
(1)加強適用農業技術研發。建設藜麥試驗示范基地41.4 hm2,與甘肅農業工程研究院合作開展藜麥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等試驗示范19項次,實施科技攻關項目,完善栽培技術體系,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從丸粒化加工種子、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方面全程科學管控,使藜麥的單位產量上了一個臺階。通過舉辦培訓班、科技人員入戶指導等多種形式,積極推廣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等,積極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截至目前已舉辦各類培訓班32場次,培訓農民1 200余人次[14]。
(2)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重點以現有主推品種為基礎,引進篩選其他優良品種,積極開展藜麥新品種選育,建設藜麥種質資源圃0.8 hm2,篩選種植各類種質資源486份;建設藜麥良種繁育基地20 hm2,對當前主推的蒙藜4號、隴藜1號、隴藜4號品種進行提純復壯,為全縣藜麥產業發展提供優良的種子保障。同時建立了種質資源苗圃,重點解決出苗保苗差、產量低等問題,目前已與甘肅省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合作培育出了高產品種甘藜1號、早熟品種甘藜2號、特色黑籽品種甘藜3號等優質品種。
(3)加強適用農業機械研發。標準化種植,離不開機械化作業[15]。針對國內藜麥生產主要環節農機具空白的問題[16],天祝縣聯合全球知名機械裝備制造企業雷沃公司、甘肅省農業大學等單位,積極開展科研攻關,成功研制出雷沃谷神等一批藜麥生產機械,實現了藜麥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作業[17]。調查得知,機械化操作使藜麥的收獲損失率從30%下降到了3%,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轉化,填補了國內藜麥生產主要環節農機具空白[18]。
2.5 品牌引領,系列產品闖市場
天祝縣瞄準市場、把握商機,依托藜麥產品研發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引進培育龍頭企業,積極開展產業研發,已先后開發富硒藜麥、藜麥化妝品、藜麥酒飲、藜麥餅干等系列產品,并注冊“一年一穗”“粒粒緣倉”2個藜麥商標,實現由原糧銷售向精深產品開發轉化,把更多的產品附加值留在了當地[19]。“天祝藜麥”入選“甘味”區域公用品牌目錄、“一年一穗”藜麥企業品牌入選“甘味”企業商標品牌目錄[20]。推進農超產銷對接和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開設“天祝原生”農產品專賣店5家,建成天貓店、淘寶網絡銷售門店207個,線上線下年銷售額達2.5億元。
2.6 產業融合,全產業鏈上奔富路
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推動下沉供應鏈建設。大自然賦予天祝縣發展鄉村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以第二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契機,天祝積極打造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推動松山古城大景區建設,將藜麥種植和特色民俗文化進一步融合,構建集藜麥文化、種植、銷售、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文旅融合發展體系。
3 存在的問題
3.1 藜麥種植品種單一,生產精細化程度不高
天祝縣雖然引進的藜麥種質資源較多,大部分還在品種適應性觀察和鑒定階段,目前大面積推廣的只有隴藜系列,且藜麥種子以國外引進為主,形式品種單一,沒有建成系統的藜麥種子繁育體系及大規模生產基地,造成種植品種在生物學特征特性及田間生長整齊度、一致性差別巨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藜麥引進種植的時間不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管理水平不高,生產標準化程度較低;另一方面,種植農戶以深山區移民群眾為主要群體,思想觀念比較陳舊落后,對新技術、新生事物接受慢,市場意識不強,使用的生產技術和手段落后,加之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投入較為粗放,導致藜麥產量低、品質差且經濟效益低下,影響了藜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2 藜麥生產農機農藝融合度欠缺
藜麥引入到我國寒旱地區后,栽培種植歷史短,引入天祝縣種植時間也僅有幾年。由于藜麥籽粒千粒重只有4.0 g左右,播種量為3.0~4.5 kg/hm2,相較其他農作物播種精量低,收獲時由于成熟期不統一,植株高度相差大,目前還沒有適用于藜麥特征特性的種植和收獲的農業機械。為了達到比較理想的播種和收獲效果,生產上采用玉米播種機通過摻雜熟油菜籽顆粒來進行膜上穴播,以小麥聯合收割機代替收獲,這些傳統農機具不能適應藜麥的產出過程,專用農機具的創新應用成為藜麥生產的瓶頸。
3.3 科技支撐力不足,創新基礎薄弱
天祝地區藜麥種植時間較短,在藜麥科研方面投入不足,缺乏相關項目和資金支持,專門從事藜麥研究的專業科研人員較少、企業研發力量薄弱,民眾對藜麥認知度較低、種植技術不足以支撐產業發展,導致藜麥生產、加工等方面技術支撐不足。主要表現在目前甘肅省自主培育的藜麥優良品只有隴藜系列,引進的藜麥種質資源數量雖然數量多,但缺乏系統的適應性區域試驗,不同生態條件下適宜種植的品種不明確,沒有形成規范統一的標準化技術規程。藜麥栽培輕簡化、機械化程度不高,病蟲草害、倒伏等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
3.4 藜麥產品單調,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盡管天祝縣依托“甘味”農產品影響,打造“中國高原藜麥之都”品牌,帶動了藜麥產業鏈在初期的快速發展,加速了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但其品牌影響力有限,推廣效益欠佳。目前,藜麥加工產品主要以米粒食用為主,工業、醫療等其他方面開發利用不夠,產品加工副產物利用率不高,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等綜合利用方面相對較差;另外,生產研發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和認知度低,導致產品銷售不暢,存在滯銷現象。同時缺乏有影響力的宣傳平臺和載體,產品宣傳和推介范圍有限,導致消費者對藜麥了解不全面,產品品牌效應發揮不明顯,市場競爭力不強。
4 藜麥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對策及思考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藜麥產業,造福群眾,天祝縣應不斷培育經營主體壯大產業,加強政策引導扶持產業,強化科技支撐提質產業,創建特色品牌增效產業。
4.1 強化責任擔當,突出縣域產業位勢
天祝縣要立足自身獨特自然資源稟賦,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充分利用脫貧攻堅成果,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緊緊抓住發展藜麥特色產業的區位優勢,把藜麥產業作為移民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鄉村振興、農牧民增收、生態改善、綠色發展的優勢產業,繼續加大對藜麥產前、產中、產后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扎實推進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藜麥產業打造成為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的特色優勢產業。
4.2 深化流通服務體系,拓寬經營領域
發展壯大鄉村產業,不僅要注重農產品生產端高質量供給,還要重視農產品流通端精細化服務。這是聯系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環節,對于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至關重要。從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看,打通基層偏遠地區“最后一公里”,進一步促進農村消費擴容提質升級,潛力巨大[21]。因此,構建三產深度融合,在一產優的基礎上,推進藜麥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促進休閑農業發展,使藜麥產業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促進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商務、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要支持藜麥產業龍頭企業發展連鎖經營、智能配送和電子商務等多樣化、親民化營銷方式,拓寬銷售渠道,要聯合龍頭企業深入挖掘資源,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業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寬企業經營領域,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4.3 加強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發揮科技支撐能力
發展壯大藜麥產業,不僅要注重業態應用層創新,還要注重科技創新、協同創新,強化技術源頭創新,尤其是要聚焦種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農業企業的交流合作,圍繞土壤深松耕、優良品種引進篩選和選育、標準化栽培技術集成組裝、科學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深加工產品及設備研制等先進實用技術構建科技支撐體系,推進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成可利用的產業發展優勢,形成以龍頭企業為帶動、科技研發為支撐,逐步形成產學研結合進程的良性循環。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機農藝融合力度,筑牢種子、耕地、農機“三位一體”支撐,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按照“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產業運作模式,科學布局、集中連片,高標準建立藜麥集成技術應用推廣示范區,帶動藜麥綠色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基地建設,提升藜麥綜合生產能力。
4.4 注重數字轉型賦能,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壯大鄉村產業,不僅要從增加有效供給出發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還要從應用場景、服務需求多元化角度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快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帶來鄉村振興的巨大能量。因此,要符合“未來食品”特性的核心科技,不僅僅是要做好企業發展,還需要賦能產業,推動地方特色產業興旺,必須將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始終擺在重要位置,完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健全完善藜麥質量安全控制和追溯體系,按照統分結合、布局合理、全面覆蓋的原則,重點圍繞產地環境監測、投入品監管、質量檢測等環節,在核心示范區分片區建立藜麥質量安全監測點。
4.5 實施藜麥品牌戰略,凸顯品牌引領力
電商與物流行業的迅猛崛起,使得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走向千家萬戶,同時也使得地域影響不再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限制因素。天祝縣要依托高原綠色生態優勢,通過公用品牌定位和品牌價值體系、品牌形象設計、包裝設計、產品規劃、品牌注冊、品牌宣傳,全方位打造天祝藜麥藜麥區域公用品牌,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充分挖掘藜麥產品的品牌潛質,多渠道、多形式營銷,樹立通過品牌建設引領商標注冊,切實提升天祝藜麥市場競爭力。在藜麥產業升級方面,與扶持的龍頭企業、合作社進行對接,由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種植協議,收購藜麥,實行訂單生產。縣相關部門要利用籌措整合的財政資金,共同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參加省內外各種展會,通過發布專題片、電視廣告、線上線下等多種推介形式,加大藜麥宣傳推介力度,拓寬藜麥銷售渠道。
藜麥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天祝縣要立足市場需求擴大藜麥深加工,開發高品質、純天然、綠色健康的藜麥產品,提高藜麥附加值,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帶動產業升級增效,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使藜麥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躍輝.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和方針[J]. 刊授黨校,2018(5):24-25.
[2] 方力,任曉剛. 奮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新知新覺)[N]. 人民日報,2021-02-02(9).
[3] 趙軍,唐峻嶺,李斌,等. 天祝縣旱作藜麥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J]. 中國種業,2020(10):102-103.
[4]" 張小華,竇德強,薛磊,等. 鄉村振興戰略下河西走廊民族地區富民產業持續發展探究:以天祝藏族自治縣為例[J]. 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21,28(3):102-106.
[5]" 高雪琴,牛曉春,邢杰. 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西北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路徑研究:以甘肅省天祝縣天堂村為例[J]. 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1):96-103.
[6]" 王尕妹.提高天祝縣高原寒旱區藜麥種植技術推廣效率[J].農家參謀,2021(12):17-18.
[7]" 托有德,朱雪慧. 高原寒旱區藜麥生產機具現狀與發展[J].農機科技推廣,2020(4):27-29.
[8]" 房惠玲. 中國高原藜麥之都的崛起[N]. 甘肅經濟日報,2021-11-30(1).
[9]" 包銀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富民產業:臨夏市鄉村富民產業發展調研[J]. 品位·經典,2019(9):67-68+80.
[10] 李良斌,王耀,雷成軍,等. 寒旱山區藜麥引種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21,52(4):64-67.
[11] 吳曉燕,魯明. 天祝縣“中國高原藜麥之都”打造群眾致富“美麗產業”[N/OL]. 農民日報,2020-10-14[2022-02-01]. http://www.moa.gov.cn/xw/qg/202010/t20201014_6354204.htm.
[12] 伏潤之,李衛泰. 【三年決戰奔小康】武威天祝縣:三萬畝藜麥喜豐收小產業助推脫貧路[N/OL].甘肅日報,2018-10-10
[2022-02-0]. 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8/10/10/
012030389.shtml.
[13] 伏潤之. 天祝11萬畝藜麥喜豐收,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37%[N/OL].甘肅日報,2020-11-12[2022-02-01].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11/17/030204734.shtml.
[14] 黨玉洲. 培育新型產業打造藜麥之都:甘肅省引智系統藜麥種植示范推廣會紀實[J]. 國際人才交流,2016(10):35.
[15] 楊承煜. 提升特色產業機械化以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J]. 時代農機,2017,44(11):4+8.
[16] 楊萬民. 藜藜原上麥 似火映富路:天祝藏族自治縣藜麥產業富民側記[N/OL]. 甘肅農民報,2020-10-20[2022-02-01].
http://gsnmb.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10/16/0301791
64.shtml
[17] 顧建環. 天祝縣高原寒旱區藜麥產業全程機械化推廣探究[J]. 南方農業,2020,14(15):156-157.
[18] 朱雪慧. 機械化助推藜麥產業發展探討:以天祝藏族自治縣為例[J]. 南方農機,2020,51(5):4+6.
[19] 裴素平,王豐俊.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縣藜麥生產加工現狀及其發展建議[J]. 現代食品,2020(5):65-67.
[20] 顧建環. 加強甘肅省天祝縣藜麥產業商標保護的意義及完善建議[J]. 南方農機,2020,51(19):52-53.
[21] 黃景長. 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助推鄉村振興:關于石城縣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N/OL]. 江西政報,2019-09-10
[2022-02-01].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19/09/10/018584567.shtml.
*基金項目:甘肅省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類“精準扶貧產業藜麥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YF3NA001)。
△通信作者:王致和(1965-),男,甘肅秦安人,研究員,主要從事特色經濟作物新品種選育及高效栽培工作。E-mail:gswan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