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智慧和力量,傳達了真、善、美等優良美德品質。開展少兒茶文化教育符合時代發展潮流與現實需要,以茶為媒,可激發少兒群體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樹立文化自信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使者奠定基礎,為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弘揚與傳播茶文化提供動力;同時,還是促進少兒群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樹立中華小茶人嶄新形象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全國各地相繼開展了茶文化進校園、茶文化旅游研學、茶文化特色校本課程創建等有益活動,少兒茶藝教材、讀物亦不斷涌現,在弘揚茶文化、傳播茶魅力的同時引起社會、學校、家庭的認可與重視。2019年,中國茶葉學會發布了《TCSS4-2019少兒茶藝等級評價規程》;2023年,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立項開發“少兒茶藝指導”專項能力。這些皆為少兒茶藝的有序開展開啟了良好局面。但少兒茶文化教育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社會重視程度與重要程度不匹配,固有的重“茶技”而輕“茶德”教學模式與少兒群體特征不相符,現有師資力量滿足不了實際需求等問題還有待解決。筆者依據教育部發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全面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少兒成長的實際需求出發,以“育茶心、懂茶理、知茶禮、識茶趣、習茶藝、品茶味”為目標,提出少兒茶文化教育“三三”策略,與同仁商榷。
茶文化教育“三三”策略——即三個三位一體的發展及推廣策略,分別是“社、校、家”三位一體,整合多方資源,三者相輔相成,為少兒茶文化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并提供保障;“教、學、評”三位一體,構建完整體系,不斷改進教法與學法,完善評價過程與體系,為少兒茶文化教育的實踐制定合理措施;“塑、傳、養”三位一體,讓少兒在接受茶文化教育的過程中獲得更全面、更健康的發展,加強品德的塑造、促進文化的傳承、鍛煉能力的養成,展現“以茶育人”的積極影響與開展少兒茶文化教育的現實意義。
“社、校、家”三位一體
社會聯合資源,強化引導監督,為少兒茶文化教育提供保障。
各級政府與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在本職工作的范圍內,堅持統籌與規劃,由政府帶頭,在相應管轄區域內加強宣傳力度、擴寬普及范圍、開發豐富多元的宣傳途徑,推動社會認可度提升;政府組織與協調多方力量,加快建立獎懲機制,建立健全評估機制,開展專項職業能力培訓,規范少兒茶藝教育,激勵從業者提高能力與水平;加強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業以及互聯網行業的聯系,組織研學旅游的發展,積極規劃社會性活動,鼓勵文化產業對茶文化相關周邊及產品的生產與研發,借助博物館資源構建藝術館和少兒茶空間,利用網絡課程與信息共享網站,加強信息交流與互換,促進行業發展前沿資訊的普及,促成文化體驗的良性循環。
學校設施優化,深化教育改革,為少兒茶文化教育奠定基礎。
在基礎設施的投放與配置方面應注意均衡性和適用性,優化課程結構,創新多學科融合教學與“線上+線下”結合模式,推進特色校本課程的建設,引進少兒茶文化教育品牌;加強硬件設施的全面選配與資金的合理投入,注重專業人才的引進,配備高素質專職茶藝教師,優化教學環境,努力打造良好校風學風,協同配合構建校園少兒茶文化教育常態化,實現少兒智力的提升、知識的充實、能力的鍛煉等,做到學校領導支持、學校老師認同、學生家長配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少兒文化自信,增強少兒民族自豪感。
家庭延展培育,營造文化氛圍,為少兒茶文化教育提升實效。
少兒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氛圍的影響和家庭成員的培育,潛移默化的影響能鞏固學校教育的成果。家長要積極主動接受教育指導,樹立正確的觀念,掌握科學有效的方法,做出正確的引導示范;從少兒視角和少兒語言特性出發,創造和諧積極的家庭環境,營造良好的文化體驗氛圍;充分利用社區范圍內的親子活動場所,開展家庭交流活動,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參加社區內親子茶藝體驗活動,促進區域內家庭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教、學、評”三位一體
堅持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相統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寓教于樂。
教育者要充分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利用通感聯想、情景激創、體驗模擬等手段,甄選出符合本年齡階段少兒身心發展特征的教學內容,進行分階段、分年齡、分難度的教學,讓教學在輕松有序中進行,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成長。開發與創建課堂內外空間機制,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引入、示范、簡化、維持參與、給予回饋及控制挫折感”等環節,讓少兒在情景經歷和認知規律中完成趣味性學習、浸入式體驗、發展性思考、參與性創新,從被動接受逐步轉化為主動掌握。
文化啟蒙與文化認同相統一,引導正確文化認同取向,育學于心。
文化的內化需要認知、情感、行為多方面協調一致,從積極的情感認同著手,在選材、備課、施教的過程中,注重文化的啟蒙,讓少兒通過直接的感知、實際的操作與親身的體驗獲得自己的理解,重在“興趣啟蒙”而不是“知識灌輸”;在文化啟蒙的基礎上,將節日茶俗、經典故事等通過兒歌、詩詞、游戲、繪畫等形式呈現出來,從體驗、分享、共識等方面加深內化,正確引導少兒的文化認同取向,逐步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增強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認同感,這既是解放少兒自主性的途徑,更是心理健康的保障和個體品德形成的催化劑。
參與過程與學習效果相統一,注重過程性評估,內外協調發展。
評估少兒茶文化的教學效果需要強調過程性考核,從語言發展、行為發展、認知發展以及情緒調控四個方面進行觀察、分析、評估。語言表達水平的提升能促進少兒外部語言與內部語言的協調發展;規范少兒動作行為,培養正確的姿勢、發展肢體的協調、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知環節的綜合體驗,促進少兒知覺、觀察、注意、記憶、想象力、判斷力、創造力等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情感意識,減化負面情緒,保持積極心態,增強自信、自強、自愛的意識,助力少兒情緒的自我調節與控制能力的養成。
“塑、傳、養”三位一體
加強品德的塑造,培育樂觀積極、自律專注、真誠負責的小茶人。
重視對品德的塑造,從茶的品性解讀、茶人的精神傳承、茶的發展進程、茶文化經典中蘊含的道德本質等內容中,感受茶文化教育對立德樹人、精神傳承的積極影響,對少兒品德塑造起到輔助和加強的作用。積極輕松的環境氛圍幫助少兒塑造活潑個性、培養自信心、保護自尊心;社會與學校活動幫助少兒鍛煉自制力、提升專注能力;家庭生活中應有意識地傳達認真負責、真誠待人的思想觀念,培養少兒責任心、增強榮譽感,鼓勵其勇于擔當、真誠待人、樂于助人。
推動文化的傳承,打造家風優良、舉止有禮、向上向善的小茶人。
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將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茶禮儀的繼承發展,融入家風打造、禮儀實踐和品質養成。以茶表敬意、以茶表謝意、以茶表愛意,既是茶文化的傳承,更是優良家風的延續;在舉止禮儀中熔鑄文化內涵,讓少兒透過行茶奉茶禮、鞠躬禮等禮節感受華夏禮儀文明的深刻內涵,學習接人待物的基本禮節的寓意;促使茶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品質彰顯文化傳承內核,以少兒易于接受的形式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將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質世代相傳。
促進能力的提升,養成生活自理、求知求美、敢于創新的小茶人。
少兒群體的外在能力和內在能力的綜合提升幫助少兒更好地在學校和家庭中健康、獨立、快樂地成長。借助教育者和家庭成員對生活自理方法的引導與示范,幫助少兒樹立自理意識,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在開放性空間中激發少兒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潛在的創造力;通過吸收知識、提高智力和鍛煉素質來逐步培養創造性思維和聯想能力;利用環境美、自然美、藝術美和茶文化潛移默化地熏陶,培養少兒對美的認知和欣賞能力,將風景如畫的茶山茶園變成第二課堂,幫助少兒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實現自我更好更快發展。
“三三”策略下三個三位一體協同并進,相輔相成,促進少兒茶文化教育更好地發揮樹立優良品德、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加強情緒控制、提升審美情趣、挖掘創造潛力等功能,培育“知書達禮”的中華小茶人,幫助少兒在茶香的浸潤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茶和茶文化作為東方農業文明的代表與結晶,對人類的生活審美以及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茶將擔負著“和天下”的使命以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青少年正是將中國茶推向世界的主力軍,愿各位同仁齊心協力,永葆熱愛與信心,致力于培養習茶、愛茶、敬茶、懂茶,能心懷天下與世界共飲一泓水的中華茶文化使者,為少兒茶文化教育事業添磚加瓦、錦上添花。
作者簡介
朱海燕:博士,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茶學系教授,兼中國茶葉學會茶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茶葉學會常務理事。主講國家一流線上課程《中國茶道》《中華茶禮儀》,主編《明清茶美學》《少兒茶藝》等教材十余部。
衛藝煒: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為茶文化與茶葉經濟貿易。國家二級茶藝技師,河南省技術能手,《少兒茶藝》合著人,曾獲2019年湖南省茶藝技能競賽特等獎和2018年河南省茶藝技能競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