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ffect of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Combined with Forearm Wheelchair Support on Upper Limb Motor Ability in Hemiplegia
SUN Kaiwen, etal.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00, Heilongjiang, China)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探究通過肌力訓練結合前臂輪椅支撐器對于偏癱患者上肢運動能力的影響。【方法】采用實驗法,運用MMT徒手肌力評定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肌力進行對比。運用運動功能狀態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運動能力的對比。通過改良的Barthel指數評估治療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對比。【結果】治療6個月后,評定實驗組MMT徒手肌力評定量表、運動功能狀態量表及改良的Barthel指數量表發現其評分顯著改善(P<0.05)。【結論】肌力訓練結合前臂輪椅支撐器能有效改善偏癱患者上肢運動能力。前臂輪椅支撐器對防止偏癱患者肩關節半脫位及二次損傷具有輔助康復的作用。
關鍵詞:前臂輪椅支撐器;運動療法;偏癱患者;運動能力
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意外病變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1],這會導致患者運動、感覺、認知等功能存在障礙。其中75%的腦卒中病人會導致偏癱后遺癥。根據臨床調查顯示,目前針對偏癱引起的上肢功能障礙已成為顯著的臨床表現,這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基礎日常生活[2],還會使患者出現肩痛、肩關節半脫位等損傷。所以,對于病人上肢運動功能的康復是臨床上提高其康復效果的有效措施。但目前對于上肢的治療采用手法訓練、輔助器械訓練、作業治療等方式,這些治療方法內容單一且過于依賴治療師,靈活性和便利性較差。同時在對患者進行康復和護理的過程中,治療師及護理人員往往會忽視對于偏癱側的防護,這會造成肩關節半脫位等臨床疾病。而目前針對肩關節半脫位的治療手段有通過小桌板、枕頭、束腹帶、繩子等物品固定患側上肢,配合常規康復治療方法等對患者進行治療。這些治療方法對于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差且周期性長,當患者長時間保持肩部高位姿勢時會引起肩部疼痛,長期不進行活動會加重廢用性萎縮、水腫及肩手綜合征等癥狀。臨床上仍需探討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本研究針對上肢運動能力存在障礙的偏癱患者,采用肌力訓練結合前臂輪椅支撐器的訓練方法,旨在探討這種治療方法對患者上肢整體運動能力的影響。為治療師在臨床上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思路及治療方法,以促進醫療器械的發展。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偏癱患者上肢運動能力測試指標的數據變化為研究對象,按預定實驗方案隨機選取14例偏癱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7例)和實驗組(7例)。兩組的年齡、體重、身高等一般資料差異均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實驗對象具有可比性,具體情況見表1。
1.1.1納入標準
(1)年齡30-60歲,符合偏癱診斷標準;(2)首次發病且發病期3個月內,出現單側偏癱伴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3)積極配合治療并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4)偏癱側肌力0-2級,生命體征平穩48小時以上;(5)在進行臨床實驗之前未接觸過正規的康復治療。
1.1.2排除標準
(1)有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或存在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2)出現腦卒中復發或突發急性疾病;(3)骨質疏松或骨位異化。
1.1.3剔除與脫落標準
(1)在治療期間主動放棄者;(2)對肌力訓練及前臂輪椅支撐器治療不能適應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訓練結合肌力訓練及藥物治療等,各項目均為每天1次,每次30min。實驗組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前臂輪椅支撐器進行治療。
1.2.1 應用前臂輪椅支撐器治療
前臂輪椅支撐器是一款具有固定、支撐、防護、治療作用的便攜式康復器械,由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為U型凹槽,內含有加熱裝置、0-1000HZ低頻脈沖電流,配備顯示屏控制凹槽的開合,調整器具升降高度,確定治療頻率的檔位。連接部分為轉軸,可調節不同方向,適應患者進行不同方位的康復訓練。下部為卡槽,可以固定在不同支撐物體上,配備液壓頂裝置,滿足患者的不同位置需求。
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治療師將患者患側手臂放置于前臂輪椅支撐器上并進行固定,可完全保證患側上肢良肢位的擺放要求[3]。結合液壓頂裝置,可調節不同高度,適應不同高度患者運用產品,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引入0-1000HZ低頻脈沖電流、35-40°的加熱裝置等技術,通過低頻脈沖電流刺激肌肉,根據患者不同需求調整15檔位,促進患者肌張力的恢復,加快血液循環速度,繼而防止肌肉萎縮和退化,達到緩解疼痛、緩解水腫的效果。患者肌力為0級,治療師調整前臂輪椅支撐器的檔位為1-2檔,從而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肌力為1級,治療師將檔位調整為1-3檔;患者肌力為2級,檔位增加至4-6檔;患者肌力3級,治療師可以將檔位調整到7-9檔,同時配合其他輔助器具進行日常訓練;患者肌力為4-5級,采用10-15檔,此時患者可以在抗重力的條件下完成關節活動范圍。以上治療頻率為每天60min/3次。
前臂輪椅支撐器通過電流刺激肌肉可以幫助訓練肌力,長時間的放置可保持偏癱側手部的功能位。針對不同階段的肌力采用不同檔位的電刺激,增強肌力的同時使肌肉形態結構更加發達完善、纖維增粗等,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1.2.2應用肌力訓練治療
肌力訓練是指治療師通過對患者進行等長訓練、等張訓練等方式,通過對肌肉施加負荷,刺激患側肌肉收縮,增強肌力的同時使其具有參與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患側肢體肌力為0-2級的患者,治療師在治療時多采用被動運動、傳遞神經沖動等訓練,同時給予不同程度的助力,培養患者主動運動的意識,為達到3級提供輔助。當患者肌力達到3級時,患者可在去重力的情況下自行完成運動,此時治療師在進行肌力訓練的同時可考慮結合多維度的康復治療方法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鍛煉。在進行患側肩關節肌力訓練時,治療師一只手固定病人的患側手臂,另一只手使患者肩胛骨做上提并前伸的動作。隨后,治療師將手掌置于患側肩胛岡下,使肩胛帶向前、向上運動,此時要求患者盡量無阻力地順從這一運動。當肩胛骨近端和遠端的痙攣都減輕后,治療師可將偏癱手臂緩慢外旋。在進行肘關節的肌力訓練時,要求患者保持坐位,同時呈肩關節外展,肘關節屈曲的姿勢。治療師一手托住其上臂遠端,另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遠端,囑患者做全范圍的肘伸直動作。對于腕關節的伸肌群訓練時患者前臂呈中立位置于桌上,治療師一手固定腕關節,另一手握住其手掌,助力患者伸腕。對于能完成主動運動的患者,訓練頻率為每天一次,每次60分鐘。對于未能完成主動運動的患者,訓練頻率則為每天一次,每次30分鐘。
通過對患者進行肌力訓練,改善組織結構、肌肉形態,使肌力達到最大主動收縮力,最終達到生活完全自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治療師使用MMT徒手肌力評定量表、運動功能狀態量表(MSS)、改良的Barthel指數(MBI)量表,將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效果進行評定。
1.3.1 MMT徒手肌力評定量表評分
采用MMT徒手肌力評定量表評估偏癱患者上肢肩、肘、前臂、腕關節的肌力情況。量表分為6級,分別對上肢主要功能肌,如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伸腕肌、屈腕肌進行評分。根據表中的評定標準針對不同肌力情況給予不同分級,從0級到5級不等,等級越高,肌力恢復情況越好。
1.3.2 運動功能狀態量表(MSS)
采用運動功能狀態量表(MSS)評估患者上肢的運動功能情況。評定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總分40分,第二部分總分42分,共82分。其中對患側的肩、肘及前臂采用6級評定,包含23項,共40分,評定的范圍由無自主運動到正常運動。腕手采用3級評定,包含21項,共42分。治療師對患者的評定結果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1.3.3 改良的Barthel指數(MBI)
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數(MBI)評估患者患側上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情況。MBI量表共分為10個項目,獨立評分為100分,完全依賴評分為0至20分。根據不同項目的不同評分標準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定,能獨立完成給予滿分,完全依賴給予零分。評定結果分數越高,表示具備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實驗所得的數據,對樣本進行正態性及方差齊性檢驗,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樣本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若P>0.05差異不顯著、P值<0.05差異顯著、P<0.01差異非常顯著。
2 研究結果
2.1 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的肌力對比分析
由表2可知,在治療6個月后,對照組與實驗組的MMT肌力評分均較實驗前有所升高,但對照組的評分P值均大于0.05,表明對照組的評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實驗組的評分P值均小于0.05,表明實驗組的評分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該治療方法能有效增強患者肌力,對偏癱患者上肢肩、肘、前臂、腕關節的肌力明顯得到改善。
2.2 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運動功能狀態量表對比分析
由表3可知,在治療6個月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上肢大關節活動范圍均增大,其中患者的肩關節在不需要治療師輔助的前提下完成全關節活動范圍。肘關節屈伸、前臂尺偏橈偏、腕關節掌屈背伸活動度均增大。這說明前臂輪椅支撐器能促進偏癱患者參與活動的能力,同時顯著改善其運動能力,有效提高偏癱患者上肢的功能恢復情況。
2.3 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分析
由表4知,在治療6個月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分都有提高,實驗組患者對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動可以較少需要他人幫助,甚至恢復情況較好的患者能獨立完成某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得出,前臂輪椅支撐器結合肌力訓練在增強患者肌力的同時促進了上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幫助其回歸生活,重返社會。
3 討論與分析
3.1前臂輪椅支撐器對偏癱患者上肢肌力的分析
通過治療前和治療后實驗數據對比分析發現,實驗組肌力增強效果更為明顯。這是因為實驗組中的前臂輪椅支撐器通過電刺激向病人患側肢體輸出特定的低頻脈沖電流,可以興奮肌肉組織及神經,從而引起肌肉的節律性收縮,在提高肌肉力量的同時還保留了肌肉中的糖原含量,減少肌肉中的蛋白損耗,防止肌肉萎縮。通過這種電刺激可以降低偏癱患者患側肌張力,改善患側肩關節半脫位及關節疼痛的臨床癥狀,擴大損傷關節的活動范圍,從而提高整體上肢的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動作能力[4]。在治療后期對于主動性強的患者,可以在抗部分阻力下完成關節全范圍的活動。同時可以輔助作業治療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在前臂輪椅支撐器上安裝連接裝置,使患者可以在輔助器具的協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如拿腕、用水杯喝水,使其更好地回歸家庭。
目前對于偏癱患者上肢肌力康復的方法有很多,如張于剛[5]在研究中運用上肢負重訓練結合肩吊帶對患者上肢進行功能訓練。程建斌[6]在研究中運用中頻電療法對于刺激肩部肌肉恢復上肢功能具有促進作用。隨著科學技術在康復中的不斷應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也逐漸成為一種康復治療的手段。王奧杰[7]在研究中基于現代虛擬現實技術,運用機器人運動輔助訓練提升患者上肢運動能力。唐澤文[8]采用等速肌力訓練結合上肢機器人對患者的患側肢體進行康復訓練,可對患側上肢提供高強度、任務導向性、重復性和互動性的治療。但是目前我國對于上肢康復機器人在患者肢體損傷方面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臨床相關實驗數據較少,未能廣泛地投入治療[9],這是目前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3.2前臂輪椅支撐器對偏癱患者上肢運動能力的分析
運用運動功能狀態量表(MSS)對患者進行評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的分數都有增加,但實驗組分數增加顯著,說明肌力訓練結合前臂輪椅支撐器對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具有改善作用。這是因為前臂輪椅支撐器上部的U型凹槽可以感知患者的運動狀況,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輔助支撐。當患者進行單關節訓練時,其他關節會受到限制,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異常運動模式,并進行調整。前臂輪椅支撐器可以使患者患側上肢長期處于被動牽伸狀態,對抗屈肌痙攣模式,有助于緩解痙攣,誘發相鄰關節的分離運動。通過前臂輪椅支撐器可以維持關節活動度,防止肩關節半脫位等并發癥。在常規康復治療訓練的基礎上結合前臂輪椅支撐器可以加快患者上肢肩關節、肘關節運動的頻率,增強其肌肉耐力及協調能力,從而使患側上肢恢復到原有的功能狀態。在整個康復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對處于不同階段運動模式的患者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及時調整治療次數及治療強度,促進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
對偏癱患者上肢運動能力的康復不能只關注肩關節和肘關節,手關節的練習也尤為重要。手的運動功能精細且復雜,在大腦的投射區域較廣,神經控制精密[10]。畢文倩[11]探究智能機器人康復手套的治療作用有助于上肢整體運動能力的恢復。顧賽勇[12]研究在康復手套的基礎上結合鏡像療法對手功能的康復可以鍛煉手部的精細運動,促進上肢的康復。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輔助性技術,通過多維度的訓練方式促進患者的康復。王騰[13]將功能性電刺激與雙側上肢節律性聽刺激進行結合,通過特定的感覺輸入刺激大腦從而促進患者做出正確的運動模式。劉貞貞[14]研究將情景互動訓練與作業治療進行結合的新模式,不僅增加了治療的趣味性,還促進了上肢整體運動能力的康復。
3.3前臂輪椅支撐器對偏癱患者上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分析
運用改良的Barthel指數(MBI)評定可以得出,在治療后實驗組的數據提升更為顯著。這是因為前臂輪椅支撐器的卡槽具有可調節性,可適用于不同支撐物體上,可進行居家自我康復訓練。在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時,可讓患者保持正常姿勢的同時進行日常動作訓練。前臂輪椅支撐器可根據患者需求調節高度,進行吃飯、喝水等動作。患者積極性明顯提升,更加主動地參與日常生活能力的鍛煉。從前臂輪椅支撐器的結構、應用場景、實用性等多個角度均可發現其對患者提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康復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患者能夠重返社會,所以對其日常活動的訓練是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劉四維[15]研究通過新型的任務導向性訓練方式,讓患者更深入體驗日常任務,提高患者實踐能力。目前有研究者嘗試將VR技術和機器人技術進行結合,運用情景互動、視覺等模擬患者日常生活環境,從而提高治療效率。隨著運動成像和腦機接口技術的成熟,在對上肢運動功能嚴重障礙患者的康復訓練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也開始嶄露頭角[16]。中國學者張桃[17]開發出了一款基于虛擬現實-BCI的手功能訓練系統,通過此系統讓患者更形象地感受日常生活動作,鍛煉其精細動作的能力。
4 結論
前臂輪椅支撐器具有增強患者肌力、促進患者上肢運動能力及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一項具有固定、支撐、保護為一體的創新型輔助治療設備。這在臨床上為治療師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法,促進肩關節半脫位的治療及醫療器械的發展。然而目前對于前臂輪椅支撐器的研究仍偏少,尚沒有統一標準,會因個人條件的差異,導致治療效果差異很大。近年越來越多人發現,臨床上常用的偏癱康復治療方法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但耗費時間較長,過程單一,患者訓練積極性明顯下降。所以,多方面的綜合康復結合虛擬技術治療可能是未來康復研究人員研究的重要方向。未來康復類醫療器械將走向家庭化、便攜化和智能化,以滿足消費者多方位要求[18]。
綜上所述,對于使用前臂輪椅支撐器的實驗組患者,患側上肢不管是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還是關節活動度、生活質量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提高,肩痛得到明顯的緩解。因此鑒于目前臨床治療手段和醫療器械的不斷發展,更加有必要開展更多促進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干預,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出現,促進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及其生存質量的提高,進一步論證前臂輪椅支撐器對肩關節半脫位治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參考文獻
[1]王艷杰,張麗娟.近5年腦卒中康復治療領域研究熱點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循證護理,2022,8(4):500-505.
[2]李輝,陸晶晶,勞方金,等.虛擬現實生物反饋系統對腦卒中患者偏癱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浙江醫學,2023,45(12):1307-1310.
[3]王雅娟,王詩堯,趙冬雪,等.多功能輪椅支撐面板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21,50(4):366-370.
[4]賈杰.腦卒中后手功能康復應評價和治療并重[J].上海醫藥,2014,35(2):6-9.
[5]張于剛.上肢負重振動訓練聯合肩吊帶對肩關節半脫位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3):100-101.
[6]程建斌,蔡麗.中頻電療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肩關節半脫位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30(7):32-36.
[7]王奧杰,郭帥.基于末端牽引式上肢康復機器人的患者運動能力評價研究[J].工業控制計算機,2023,36(10):68-70.
[8]唐澤文,許方軍,秦成義,等.上肢康復機器人聯合等速肌力訓練對腦卒中恢復期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3,23(16):3183-3186.
[9]高霞,宋文炎.上肢智能康復訓練系統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的價值[J].智慧健康,2023,9(9):70-74.
[10]王曉梅.智能化上肢康復機器人聯合常規康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D].昆明:昆明醫科大學,2020.
[11]畢文倩,張鍇文,劉金,等.智能機器人康復手套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手功能的療效[J].中國康復,2023,38(3):131-135.
[12]顧賽勇,邵圣茜,楊煜.康復機器人手套結合鏡像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及手功能的影響[J].中外醫療,2023,42(9):9-13.
[13]王騰.BATRAC結合FES對腦卒中亞急性期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23.
[14]劉貞貞.虛擬情景互動訓練聯合作業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D].太原:中北大學,2023.
[15]劉四維,關敏,高強.任務導向性訓練在腦卒中后偏癱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0,35(3):374-378.
[16]蔡丹嫻,曾慶,何龍龍,等.虛擬現實技術在卒中后偏癱上肢康復中的應用及機制研究[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0,24(32):5228-5235.
[17]張桃,楊幫華,段凱文,等.基于運動想象腦機接口的手功能康復系統設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1):4-9.
[18]倪克鋒,羅方,潘蘇琴,等.中文版運動功能狀態量表用于評定腦卒中上肢運動功能的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8):93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