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結核病護理中應用整體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5月- 2022年5月醫院收治的74例結核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疾病持續時間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常規護理組和整體護理組,每組37例。常規護理組采用結核病常規護理措施,整體護理組采用整體護理措施,比較兩組病情改善率、病恥感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整體護理措施實施后,整體護理組病情改善率(97.30%)和護理滿意度(97.30%)均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整體護理組社會隔離、社會排斥、自我羞恥感、經濟歧視4個維度病恥感評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結核病患者給予整體護理,有利于促進患者病情改善,提高患者滿意度,減輕患者病恥感。
【關鍵詞】 "結核??;整體護理;護理滿意度;病恥感
中圖分類號 "R473.5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06--03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病情發展具有慢性、緩發特點,早期確診、積極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減輕病情惡化發展[1]。同時,在結核病診治工作中,還需要提供給患者科學、合理、優質的護理服務,促進患者治療信心提高,從而轉變患者面對疾病的態度,最終提高疾病治愈率,加快疾病治愈速度。整體護理作為現代護理產物,更為全面與具體,整體護理措施能夠滿足患者病情發展,從多個方面向患者提供護理服務,促進患者病情改善,并提高患者滿意度[2]。本研究對結核病患者采用整體護理措施,探討整體護理在結核病診治中的應用價值。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5月- 2022年5月醫院收治的74例結核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X射線檢查、結核菌素檢驗等確診為結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有其他臟器功能嚴重異常者;神經系統功能異常者。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疾病持續時間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常規護理組和整體護理組,每組37例。常規護理組男女比為20∶17;年齡48~77歲,平均60.16±5.66歲;疾病持續時間6個月~4年,平均1.72±0.38年。整體護理組男女比為18∶19;年齡45~80歲,平均60.21±5.52歲;疾病持續時間6個月~5年,平均1.77±0.42年。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所有患者對護理方案知情,主動參與本研究。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護理組 "采用結核病常規護理,包括為患者提供安靜、隔離、舒適的病房,保持良好的病房環境,對患者日常生活接觸用品進行消毒,提高患者家屬防護意識。同時,對患者生命體征加強監護。開展用藥指導。
1.2.2 "整體護理組 "采用整體護理,具體如下。
(1)心境情況干預:積極與患者交流,加強情感溝通。知曉患者對病情的看法,對存在恐懼感、緊張感的患者,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保持患者較平穩、積極的心態,更好地配合病情治療及護理工作。
(2)健康教育:以結核病相關健康知識進行多種途徑的宣傳教育,如通過視頻講解、健康知識圖文分析、病情自我防護模擬措施等多種方式,向患者具體講解病情的自我干預措施,提高患者對病情的重視[3]。
(3)用藥指導與營養干預:部分患者因藥物毒副作用引起用藥抵抗情緒,護理過程需明確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監督、鼓勵患者合理用藥,及時為患者調整用藥,減輕不良反應[4]。同時,在患者營養干預中,以高營養、高熱量、高蛋白質為患者飲食結構,提高患者機體營養水平,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
(4)生活干預:患者住院期間形成生活干預,如患者睡眠習慣上,應提示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減少患者晚睡、熬夜等情況,促進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在患者飲食習慣中,應指導患者形成分食習慣,不與他人共用餐具。除患者住院期間生活干預,在患者出院前還需要做好出院指導,對患者出院后家庭生活中多種注意事項再次提示,提高患者依從性,并提示患者按時復診,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1.3 觀察指標
(1)病情改善率:痊愈為痰菌培養陰性、X射線檢查結果無異常,臨床癥狀消失;好轉為痰菌培養陰性,X射線檢查結果較之前好轉,臨床癥狀較之前改善;無效為痰菌培養陽性,X射線檢查結果無好轉,臨床癥狀未改善或加重。病情改善率=(痊愈+好轉)例數/觀察例數×100%。
(2)護理滿意度:以醫院自制滿意度評分表(信度系數0.85)評價護理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85分)、較滿意(60~85分)、不滿意(<60分)。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較滿意)例數/觀察例數×100%。
(3)病恥感評分:以社會影響量表(SIS)評價病恥感。涉及4個維度。社會隔離共7個條目,分數為7~28分;社會排斥共9個條目,分數為9~36分;自我羞恥感共5個條目,分數為5~20分;經濟歧視共3個條目,分數為3~12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恥感越強。
1.4 "數據分析方法
運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情改善情況比較
整體護理措施實施后,整體護理組病情改善率為97.30%,常規護理組為78.38%,整體護理組病情緩解情況更優異,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
整體護理措施實施后,整體護理組護理滿意度為97.30%,高于常規護理組的75.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病恥感比較
整體護理措施實施后,與常規護理組比較,整體護理組社會隔離、社會排斥、自我羞恥感、經濟歧視4個維度病恥感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 "討論
結核病屬于慢性傳染病,疾病發生主要與結核分枝桿菌有關。現階段,結核病已經成為最具威脅性的呼吸道慢性感染性疾病之一。該病對人們生活、生存質量等危害嚴重,具有傳染性特征,并且病程極長。雖然經治療后,患者癥狀可得到緩解,但是在多因素作用下,仍會造成疾病反復發作,進而導致患者情緒出現波動。其中青年人屬于結核病的高發群體。該病具有較長的潛伏期,一般為4~8周,且超過80%發生在肺部。結核病不僅影響患者機體健康,而且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疾病傳播期間,主要以呼吸道為途徑。對于相當一部分結核病患者而言,疾病發生主要與在公共場所接觸患病人群有關。以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將結核病可分為肺結核、淋巴結核等。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存在結核病,則還應考慮皮膚、骨骼等部位的結核。就多數患者而言,在肺結核播散情況下,其他部位也會出現繼發性結核。疾病治療期間,患者在承受病痛的同時,還需承受心理壓力。而這些因素均會影響治療效果,進而導致患者預后不佳。針對普通肺結核,臨床治療需要采取聯合用藥手段,且所需要的藥物至少為4種。而就耐藥結核病患者而言,治療藥物在6~7種,這就導致患者心理壓力加劇。此外,由于結核反復發作,患者在接受反復抗結核干預后,肺組織受到的破壞、損傷也會增加,進而影響其呼吸功能。這就需要采取合適的護理手段。而在臨床護理中,不僅需要提高患者病情治愈率,還需要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提高患者對病情治療的依從性與配合性,少部分結核病患者由于病情具有傳染性,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不與他人接觸,因此在給予結核病患者護理時,更需要考慮到患者心理層面的護理,以較為全面的護理服務,改善患者病情,獲得患者認可與信任[5]。
整體護理是一種較為全面的護理措施,在結核病護理中,以整體護理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營養干預、生活干預,能夠在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提供護理服務,這有效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病情的重視,也能夠較好地提升患者病情治療依從性,更拉近了護患關系,形成了融洽的護患氛圍。此外,整體護理模式能夠以患者病情、身體狀況等為根據,適時、適當調整護理方案,有助于落實責任制護理。于護理期間,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合理評估,還可借助于良性溝通、積極引導等形式,幫助患者排遣內心憂愁,從而減輕心理負擔。此外,整體護理在關注患者生理、心理特征的同時,也重視對環境的維護,能夠將該因素對患者疾病預后的影響降至最低,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注意的是,加強環境干預,有助于減輕患者負面情緒,能夠進一步加快其疾病恢復速度?;颊咝睦頎顟B改善后,其病恥感也能夠得到減輕,這有助于加快患者回歸社會生活的速度。因此,在整體護理措施下,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得到了提升,且患者病情改善率也得到提高,這說明整體護理對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積極作用,既能夠確保獲得優質護理服務,又可達到加快其病情改善的目的。
整體而言,整體護理用于結核病護理中,除減輕患者病恥感外,還可提高其護理滿意度,在加快病情緩解速度方面作用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命質量、預后效果,從而加快其回歸正常社會生活的速度。
4 "參考文獻
[1] 劉巧林.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下的肺結核患者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1):1410-1411.
[2] 陳曉晶.整體護理在耐多藥結核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8):213-214.
[3] 王彥.結核病患者護理工作中優質護理理念的滲透[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32):91,94.
[4] 謝丹,冉啟敬,王曼.整體護理在結核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18):71,74.
[5] 沙吉達木·買買提,布合力其·艾尼瓦爾.整體護理在耐多藥結核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1):96.
[2022-02-13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