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優質護理聯合健康教育應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1月- 2022年12月醫院收治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遵循組間性別、年齡、學歷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分為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與健康知識知曉情況、自理能力、生活質量、并發癥、護理滿意度等臨床效果。結果" 實施優質護理+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3.33%;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自理能力(ESCA)評分和生活質量(GQOL-74)評分均提高,但觀察組患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患者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13.33%,低于對照組的40.00%,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0.00%,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優質護理與健康教育聯合應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護理工作中,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增強自理能力,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優質護理;健康教育;再生障礙性貧血;并發癥;健康知識知曉率
中圖分類號" R473.5"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14--04
在臨床血液系統疾病中,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難度較大,患者貧血癥狀明顯,是一種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綜合征疾病,有慢性和急性不同類型,治療周期較長,病情易反復發作,對患者心理和生活產生較大不良影響[1]。護理工作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效果影響較大。優質護理不僅是對基礎內容的強化,還是護理內涵的深化,目的在于提高護理服務水平。健康教育在護理工作中至關重要,是提升患者健康知識知曉度的重要舉措,能顯著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和配合度,改善自我護理效果,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有研究顯示,優質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護理效果[2]。本研究將優質護理聯合健康教育應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探討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月- 2022年12月醫院收治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遵循組間性別、年齡、學歷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分為兩組,每組30例。納入標準:與現行再生障礙性貧血診療專家共識中的標準相符[3];病情相對穩定;患者可自主表達意愿。排除標準:疾病惡化階段患者;合并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其他因素導致全血細胞減少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齡 24~58歲,平均38.96±3.11歲;學歷:中學及以下12例,中專9例,大專及以上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2~59歲,平均38.88±3.07歲;學歷:中學及以下11例,中專12例,大專及以上7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認可并支持。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同意書。
1.2" 護理措施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向患者簡單介紹疾病知識,監測患者體征,發現出血或感染征象,及時對癥處理;督促患者養成健康作息,不要經常出入人員密集地,適當進行功能鍛煉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健康教育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組建優質護理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后續的護理工作,上崗之前,加強對小組成員的集中培訓,目的在于提高服務意識、護理技能,培養促優質護理開展的職業素養,培訓結束前1d進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正式成為小組成員,要求組內成員保持良好溝通,積極了解患者病情和基本信息,結合以往護理經驗分析護理風險,全面評估后敲定最終計劃。
(2)改善服務態度:熱情接待入院患者,并將醫院規章制度和醫師、自身工作技能悉數告知患者,并帶領患者參觀病區,對相關區域劃分進行介紹,減輕患者陌生感,協助患者接受相關檢查,并在開展前,向患者說明檢查目的和注意事宜,鼓勵患者,促使患者積極配合,如患者有需要,護理人員可陪同患者常規檢查。
(3)健康教育:展開健康教育,在與患者交流中,詳細了解日常習慣,發現不良生活習慣,告知患者健康習慣對病情改善的推進作用,督促患者糾正不健康行為。
(4)強化基礎護理:全面了解患者實際訴求,盡可能滿足,且在確診病情后,囑咐患者臥床休息,不要突然改變體位,預防昏厥,并且對患者采取保護措施,病床旁加設圍擋,避免患者墜床,監測生命體征,面對感染征象患者之時,遵醫囑抗感染治療,在用藥前,需核對患者基本信息,說明藥物信息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介紹不良反應的鑒別方法,便于患者發生不適感后及時聯系護理人員,且必須根據醫師指導減少或停止用藥,切不可私自調整用藥量,針對遵醫用藥良好患者,多多鼓勵和表揚。
(5)預防并發癥:通俗語言一對一介紹再生障礙性貧血并發癥,特別是感染與出血癥狀知識,并向患者發放宣教手冊,適當在病區播放健康宣傳視頻,進一步增加患者對疾病及其常見并發癥的了解度,掌握并發癥辨認方法,積極做好自我護理工作,指導患者正確監測自身病情的簡單方法。
(6)日常生活指導:日常生活中,餐前洗手、餐后漱口,加強體溫監測,警惕咳嗽和尿痛,做好皮膚清潔等,提高患者自護效果,向患者和家屬詳細解釋隔離保護操作,叮囑家屬準備相關物品,協助患者清潔皮膚,加強個人衛生管理;高錳酸鉀溶液坐浴,預防肛周壞死性潰瘍,且隔離室坐浴指導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合理穿戴無菌衣,叮囑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不可食用帶刺、帶骨、過熱的食物,多喝水,確保大便通暢。
1.3" 觀察指標
(1)治療依從性:根據患者按照醫囑進行用藥、飲食、口腔清潔以及肛周護理情況進行判斷。1個月內堅持4項內容的患者判定為完全依從;1個月內堅持2項及以上的患者判定為基本依從;其余則判定為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基本依從)例數/觀察例數。
(2)健康知識知曉率:護理人員確定健康知識詢問范圍,對患者進行隨機提問10個問題,若患者可回答出6個及以上表示知曉,反之則表示患者不知曉。知曉率=知曉例數/觀察例數。
(3)自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定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總分172份,分數越低,自我護理能力越差。
(4)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GQOL-74)評定患者生活質量,總評分最高分為100,量表得分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呈正比。
(5)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患者感染、出血等并發癥。
(6)護理滿意度:采用院內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共設10道問題,患者回答滿意的題目數8道及以上為非常滿意;回答滿意的題目數5~7道為滿意;回答滿意的題目數不足5道為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觀察例數。
1.4" 數據分析方法
運用 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實施優質護理+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3.3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
實施優質護理+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ESCA、GQOL-74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ESCA評分和GQOL-74評分均提高,但觀察組患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施優質護理+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1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施優質護理+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5。
3" 討論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病情的反復發作,極易誘發出血或感染并發癥,生活質量低,加重自身經濟負擔,而且病程長,治療周期久,不少患者會出現不良心理,逐漸拒絕治療,降低整體臨床療效[4]。所以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對于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
在理解優質護理的概念之時可以從三個角度出發,其一為患者滿意、其二為社會滿意、其三為政府滿意,相較基礎護理服務其模式有了變化,責任制的踐行實現了護理工作在“質”上的飛躍,樹立了更好的護士形象,基于護理團隊的合作,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患者,真正將患者視為中心,促使護理人員主動的學習專業知識并積極的投入臨床護理之中,向患者提供全面、系統、科學的健康信息,盡量滿足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培養自護意識,強化自護能力,良好控制病情進展,預防不良并發癥,保證患者生活品質。健康教育在臨床護理中占據重要地位,有序的開展健康教育可幫助患者增強認知、緩解壓力,從而更為積極的、主動的尋求醫療幫助,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保證[5]。常規護理的側重點在于病情的監護,更多的是基礎性的干預措施,對健康知識的講解不多,僅簡單介紹,預期效果差[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過優質護理和健康教育干預后,各項觀察指標均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證實聯合護理方式的應用價值較高。與周晨[7]、吳艷榮[8]、寧建云[9]等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培訓護理人員并選擇成績合格者作為優質護理小組成員,積極學習相關理論,為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供有利條件,同時結合健康信息模式、患者個體差異,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護理工作目的性和計劃性強,顯著提高工作效率,亦可讓患者更好的了解相關疾病知識,樂觀接受并配合醫護人員的護理安排,全面遵循醫囑。對患者日常生活進行指導,糾正不健康行為,督促患者堅持清潔口腔、健康飲食,做好肛周護理,有助于進一步控制病情,提高患者日常護理能力,預防出血或者感染并發癥,提升自身生活品質。而且健康教育的應用,使患者詳細了解自身疾病知識,心理壓力減弱,不良情緒改善,可主動配合治療,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讓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為醫院樹立良好形象[10]。
總之,優質護理與健康教育聯合應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護理工作中,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增強自理能力,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
4" 參考文獻
[1] 宋林雪.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護理對策探討[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21,21(39):367-368.
[2] 李艷萍. 健康教育路徑運用于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護理中的價值評價[J]. 醫藥前沿,2019,9(21):187-188.
[3]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紅細胞疾?。ㄘ氀W組. 再生障礙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指南(2022年版)[J]. 中華血液學雜志,2022,43(11):881-888.
[4] 郭潔,趙馨,黃雪麗,等. 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IST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健康教育方案[J]. 重慶醫學,2022,51(21):3776-3780.
[5] 張艷紅,張曉珂,王幸麗. 健康教育路徑在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21,21(35):329-330.
[6] 鄭麗娜. 健康教育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20,31(11):1847-1848.
[7] 周晨,陳娟,陳靜. 健康教育路徑在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與效果[J]. 當代臨床醫刊,2020,33(2):119-120.
[8] 吳艷榮,鄭美瓊. 健康教育路徑在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對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的價值[J]. 黑龍江中醫藥,2020,49(6):351-352.
[9] 寧建云. KTH整合式護理干預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治療依從性及ESCA評分的影響[J]. 黑龍江中醫藥,2020,49(1):235-236.
[10] 馮倩,王娟. 基于互聯網的健康教育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影響[J]. 糖尿病天地,2022,19(10):258-259.
[2023-04-07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