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康復訓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作用。方法" 選擇醫院2022年1月- 2023年3月收治的8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組間性別、年齡、偏癱部位等基本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訓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進行比較。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升高,但對照組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和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和神經功能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干預前,兩組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上述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早期康復訓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同時緩解了患者患病過程中出現的負面情緒促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 早期康復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腦卒中;偏癱
中圖分類號" R743.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14--04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內科疾病之一,以老年人為多發,主要由于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退,大腦有效供血、供氧量不足,加上平素飲食習慣、性格偏好、家族遺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發 [1]。腦卒中發病后致殘率極高,大部分患者都伴有肢體一側或雙側癱瘓,有的還伴隨吞咽功能障礙,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常常需要家人的照料,這對患者內心造成很大痛苦,也對家庭造成很大負擔。因此,臨床為腦卒中患者探索科學、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案,促進患者后期更好的功能恢復,在護理工作中顯得格外重要[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早期康復功能鍛煉聯合神經肌肉功能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護理腦卒中康復工作提供更多思路,主要內容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醫院2022年1月- 2023年3月收治的8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偏癱的臨床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精神類疾病或無法正常溝通者; ②合并患有惡性腫瘤者;③近期接受過類似康復鍛煉者;④存在嚴重肝腎功能異?;蚰δ墚惓U撸虎菽X卒中重度昏迷患者。根據組間性別、年齡、偏癱部位等基本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56~74歲,平均65.00±3.28歲;左側偏癱27例,右側偏癱16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13例;年齡57~76歲,平均66.50±3.37歲;左側偏癱28例,右側偏癱15例。兩組患者上述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持積極態度,且知曉簽署內容。
1.2" 康復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康復鍛煉,即為患者講解康復鍛煉的方法,指導患者在家人輔助下多下床活動,防止長期臥床發生壓瘡的可能,囑咐患者家屬定期為患者進行腋窩部、背部等隱秘部位擦洗,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并指導患者家屬幫助患者做四肢功能鍛煉,促進肢體血液循環。
1.2.2" 觀察組" 實施早期干預康復鍛煉聯合神經功能電刺激,主要內容如下。
(1)構建專業康復團隊:主要成員由1名主管醫生、2名康復治療師、1名評定醫師及3名康復科專業護理人員共同組成。康復方案由康復治療師及主管醫生共同研討,并參考評定師及護理人員意見,全方面綜合后擬定出適合患者自身健康狀況的計劃,學習腦卒中康復鍛煉的相關知識,并熟練掌握神經肌肉電刺激的使用方法,康復治療師需要定期對執行護理人員考核,同時注意訓練過程中患者心理情緒的疏導及日常調護工作的指導。
(2)早期康復干預內容:①上肢關節功能訓練,主要通過訓練患者上肢精細動作,來調節患者手及手臂的日常功能,可以讓患者做推拉動作、摸高訓練、指鼻訓練及前臂旋前旋后訓練等內容促進上肢功能恢復,上述動作鍛煉10min左右,每天堅持做2~3次。②下肢關節鍛煉,訓練患者踢腿或高抬腿動作,也可以指導患者通過畫圓圈的方式活動下肢關節,訓練患者下肢肌肉的力量,加強患肢的負重能力,也可以通過反復跨步動作,提高患者下肢步行功能;③平衡功能訓練,訓練患者坐位、站立位平衡,在外界輔助的前提下每天訓練30min左右,練習站立跨步行走、坐立飲食等基礎生活能力的訓練,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促使患者更好的恢復正常生活。
(3)神經肌肉電刺激方法:聯合康復鍛煉實施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NMES),治療前觀察患者刺激部位有無皮損、皮膚感染等情況,囑患者取保持坐位姿態,分別選取患者患肢上臂位置的三角肌、伸肌肌群和腕背伸肌放置電極片,設置頻率10~20Hz,波形選擇對稱性雙向方波,波寬選擇0.3ms為宜,通斷比為1s∶5s,并調節至雙向雙電脈沖,待患者肌肉收縮明顯即可,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適當調整刺激頻率,1次/d,20min/次,連續干預1個月。
(4)心理疏導:康復鍛煉過程中時刻關注患者心理變化,通過對患者基本信息詢問,了解患者日常喜好,讓患者對感興趣的話題多表達,護理人員要保持熱情和耐心去聆聽,并及時給予回復,讓患者感受被尊重的同時也緩解了患者焦慮、煩躁的不良情緒,囑咐患者多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囑咐家屬多給予患者關心和陪伴,盡可能的滿足患者各項合理要求,讓患者內心感受到親人的情感支持,促使患者更愿意主動參與康復鍛煉計劃中,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康復訓練,并促進了疾病更好的康復。
1.3" 觀察指標
(1)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根據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定患者運動能力,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運動功能恢復越好;根據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生活能力,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100分,分值與生活能力呈正相關。
(2)心理狀態: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不良情緒,分值與負面情緒呈正比。
(3)神經功能:根據腦卒中評定量表(NIHSS)評價患者上下肢及語言等3個維度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總分0~42分,分值越高神經損傷越嚴重。
(4)生活質量:根據生活質量(GQOLI-74)量表評定患者社會、軀體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等,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數據分析方法
運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狀態、神經功能、生活質量)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升高,但對照組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上述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偏癱是腦卒中疾病最常見后遺癥,而腦卒中的發生主要由于腦血管破裂或閉塞,進而影響到腦部相關腦神經發生功能障礙[3]。發病人群多集中在中老年人,主要影響患者四肢運動功能,導致患者不能正常飲食、行走、工作等,對日常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很多偏癱患者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時需要家人的陪護和照料,給家人增添了很多經濟負擔,患者從正常人角色轉變為事事都需要家人料理的“無用之人”,無形之中給患者內心帶來很大痛苦,家人對患者情緒變化關注不多,日積月累,往往會加重患者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4]。綜合各種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不利因素,當務之急是如何選擇更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來促進偏癱患者更好的恢復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幾年對于腦卒中出現的偏癱實施神經肌肉電刺激及功能鍛煉的也取得良好效果[5]。臨床對于偏癱患者一般采取常規康復鍛煉,通過對患者健康宣導、鍛煉方式指導及日常生活調護等內容,但很多患者對此積極性不高,且護理人員不能感同身受地了解患者內心煩惱,患者對功能鍛煉的依從性較差,不能認真履行護理人員的康復鍛煉項目,從而降低了預期康復效果。通過查閱相關腦卒中偏癱的相關報道,了解到早期康復訓練及神經功能電刺激對后期功能恢復起到積極促進作用[6]。
早期康復訓練旨在通過訓練患者肢體功能適應周圍環境,來促進患者重返正常人的生活狀態,很多患者誤以為早期康復是指腦卒中后出現偏癱后遺癥時才進行功能鍛煉,這恰恰容易錯失最好的康復鍛煉時期,一般來說,只要患者意識清醒、病情穩定,可在專業康復醫師及康復護理人員指導下,按照規定計劃循序漸進的進行鍛煉,鍛煉的量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逐漸調節加大,進而緩解患肢肌肉痙攣癥狀[7]。
由于腦卒中后患者的腦部神經受損,影響人體相關組織發生改變,神經肌肉電刺激通過低頻率電流傳導刺激患肢組織和神經所支配的肌肉,間接的促進腦部神經的恢復,聯合肢體功能鍛煉,促使腦神經刺激達到理想閾值,并提高周圍腦神經元產生閾下興奮狀態,進而促使神經運動功能的恢復,并使患肢肌肉出現有規律收縮和舒張,進而提高患肢肌肉群自主運動能力[8]。
宋威等[9]的研究發現,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鍛煉聯合神經肌肉刺激能有效提高神經軸突出牙,進而刺激大腦皮質層突觸的形成,促使大腦神經發揮其重建病灶代償的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在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中均低于觀察組,分析原因可知,功能鍛煉結合電刺激不僅能改善患者血液循環狀態,還能提高患肢肌張力的恢復。同時還發現,經過正規專業康復訓練后,對照度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不如觀察組效果明顯,且對照組在社會、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及心理功能指標方面均低于觀察組,這與許紅霞[10]的理論研究保持一致性,說明通過對患者肢體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患肢從被動運動轉化為主動運動,結合神經肌肉電刺激,頻繁的向感覺中樞神經傳導感覺沖動,最大程度上激活休眠的神經組織,進而發揮腦部神經自我修復能力,使得大腦神經功能盡早恢復發揮其作用。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聯合神經肌肉刺激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進一步促使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并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4" 參考文獻
[1] 梁麗娟,徐輝,李眾毅.早期連續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2,31(18):3439-3442.
[2] 臧麗麗,曲競,王笑豐,等.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2,17(18):184-186.
[3] 劉玲玲,趙凱.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聯合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偏癱中的應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22,34(12): 2351-2354.
[4] 李小霞,張瑩瑩.探討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狀況、心理狀況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2,33(1):24-26.
[5] 曾華武.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33):158-161.
[6] 溫細平,鄒銀梅,曹麗紅.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華夏醫學,2021,34(2):82-85.
[7] 徐雯,黃思思,羅翠英.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21,45(2):125-126.
[8] 陳孝英,黎冰,李珍霞,等.超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C]//廣東省腫瘤康復學會.2022年首屆華南精準醫學論壇暨現代臨床與護理研究進展學術交流宣讀論文,2022:74-76.
[9] 宋威,楊彥峰,劉棒棒.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的臨床療效[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32(12):106-109.
[10] 許紅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黑龍江中醫藥,2021,50(6):416-417.
[2023-04-1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