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如何理解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從哪里“傳”來的?當然是從馬克思主義老祖宗那里傳來的,可以說,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共產黨人調查研究的光輝典范。那么,馬克思恩格斯是怎樣開展調查研究的?
立足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高度重視實踐和調查研究
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看來,實踐是調查研究的一種方式,也是獲得科學認識的必要途徑。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講過一段名言:“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馬克思所說的“客觀的真理性”“現實性和力量”及“此岸性”,都是一個意思,即人們的思想、觀念、理論、決策、規劃和謀略等是否正確,歸根結底,要看是否符合實際。而要判斷是否符合實際,就必須貼近實際、調查研究。馬克思說:“一個不了解社會現狀的人,更不會了解力求推翻這個社會的運動和這個革命運動在文獻上的表現。”“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鑰匙,不應當到被黑格爾描繪為大廈之頂的國家中去尋找,而應當到黑格爾所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第二版跋中指出:“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部科學社會主義奠基性著作中說:“調查了解工人階級的境況是為了給社會主義理論,同時給那些認為社會主義理論有權存在的見解提供堅實的基礎,為了肅清贊成或反對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切空想和臆造。”正因為馬克思恩格斯能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重視實踐和調查研究,所以才能始終自覺地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
深入實際,親身了解并掌握第一手調查資料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論創作中十分重視調查研究得來的第一手資料。馬克思早在《萊茵報》工作時就卓有成效地開展過調查研究。為了反駁對萊茵省總督馮·沙培爾對《萊茵報》兩篇文章的無理指責,馬克思通過采訪進行調查研究。他深入細致地了解到摩澤爾河沿岸地區居民生活狀況,詳細地分析和研究了各種材料,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揭露了摩澤爾河沿岸地區資產階級政府背離人民的“官僚本質”。自從馬克思走上革命道路之后,他就十分重視調查研究。馬克思經常對工人運動各種實際情況進行親身了解。他先后同法國工人組織及德國流亡者的工人組織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參加他們的集會和討論;創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了解德、比、法、英等國的工人運動狀況;經常在自己的書房接待各國工人運動的代表,及時了解各國的情況。馬克思在1880年4月為法國《社會主義評論》雜志起草的《工人調查表》,分四個部分列了近100個問題,每個問題都很通俗具體,綜合起來又極為詳盡,其內容和結構等堪稱為社會調查研究表格的范本。馬克思的科學巨著《資本論》的寫作過程,就是馬克思不斷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過程。他多次到工廠、農村進行實地考察,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
恩格斯從資本家兒子轉變成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與他的調查研究密切相關。他拋棄了社交活動和宴會,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幾乎都用在和普通工人的交往上,了解工人真實的生活狀況。正是通過調查研究,他發現了伍珀河谷地區資產階級的“無恥和丑惡”,揭露資產階級在思想和精神上對工人的麻醉,揭露其關于“工廠主天生高貴和富有、工人天生低賤和貧窮”的騙術,并把宗教迷信與資本主義制度結合起來進行批判。恩格斯的調查研究名著《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正是他全身心投入調查研究的勞動結晶。他用21個月的時間深入工廠、礦山,與工人、醫生、教師做朋友,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所以才能完成全面反映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科學著作。
全面掌握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文獻資料。
任何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難做到事事親身經歷、親自實地調研。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如此,他們在親自利用“看”“聽”“觀察”和“談話”等方式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研究資料和統計數據。馬克思為了寫作《資本論》中關于英國勞工法的20來頁文字,他幾乎翻遍整個圖書館里載有英國與蘇格蘭調查委員會和工廠視察員報告的藍皮書,而且對每一份報告,他都從頭到尾地讀完。馬克思的稿紙中僅僅關于俄國的統計數字就有超過兩立方米的材料。馬克思的名著《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都是根據親身體驗和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
馬克思研究問題,總是要了解與所研究的問題有關的全部書目,掌握前人以及同時代人已經搜集的材料和得到的成果,主要有四類。一是有豐富實際材料的著作,例如《俄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一書,是俄國友人弗列羅夫斯基花了15年時間寫成的。為了讀這本書,52歲的馬克思開始自學俄文。二是有科學意義或創新見解的著作。例如,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出版后,馬克思已經發現該書的重要科學價值,就迫不及待地抱病閱讀并作了詳細的摘錄。三是關于專題思想或理論發展史的著作。馬克思為了完成《資本論》,大量閱讀大英博物館所有政治經濟學方面的書籍,閱讀圖書資料數量之多、范圍之廣實為罕見。四是有關各國和各民族歷史的著作。為了從歷史根源上弄清當時的各種事件和現象,他都著眼于歷史聯系,力求搞清楚某種現象是怎樣產生、發展的及其現狀,這是馬克思進行調查研究的重要方法。例如,法國1851年12月2日波拿巴政變發生后,馬克思在當年12月到次年3月很快寫出《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這部著作。馬克思之所以能夠在事變剛剛發生時就對事變提出深刻的見解,是因為馬克思深知法國的歷史,而且還考察了法國當時社會的細節,占有了豐富的資料。
進行跟蹤調查研究,不斷根據新的情況研究新問題
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展調查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們從來不滿足于已經掌握的材料和已經達到的認識。總是以新的實踐、新的發展變化審視以往的調研結論,并作出與時俱進的修改。比如馬克思在《資本論》寫作過程中,盡管去倫敦前已經有了部分初稿,但到倫敦后他發現了許多新材料,于是決定用批判的精神來研究新的材料。《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馬克思逝世也沒有出版。主要的原因是馬克思總是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進行新的調查研究,在取得滿意的成果之前,不愿意出版自己的著作。
(作者系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