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對強化網絡、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作出重大部署。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強調,數字化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在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要以數字化建設助推網絡安全發展,以網絡安全保障數字化建設,通過兩者的合力為建立和鞏固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提供不竭動力。
賦能平臺搭建,助力網絡安全防護。網絡安全要依托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數智化、全過程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平臺。要做強國家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打造強勁安全的系統底座,以數字化實現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及預警、網絡安全防護、網絡安全事件應急處置,建立可信可控的立體化“防火墻”;秉持開放互聯原則,遵循接入統一標準,建設網絡安全防護體系,主動破除網絡安全防護異構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壁壘,以更加開放的形式,融入數字化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平臺,全面助力網絡安全防護提質增效。
賦能數據管控,增強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安全的核心是數據安全。近年來,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密集出臺,各類數據處理活動日益規范,為數據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制度保障下,要依托數字化管理手段,加強對數據分類分級管理,開展數據安全審計和風險評估,及時做好數據安全事件處置,加強數據資源安全認證機制,防止數據越權訪問、使用、篡改,實現數字化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安全管理,形成數據安全管理業務鏈。同時,加快對數字加密、區塊鏈等技術研究與應用,強化對個人信息的防護能力。
賦能內容監管,筑牢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自媒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公眾在信息傳播結構中接收體和創造者角色。網絡空間活躍主體的多元性,使得網絡意識形態斗爭面臨新的挑戰。內容安全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之根本,內容監管須以技術對技術、以技術管技術,要全面加強數字化內容安全監測預警平臺研究與應用,通過圖像識別、語義分析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對內容安全監管實現全覆蓋,及時發現隱藏其中的違規鏈接,及時處置不合規內容。同時,加強對網絡詐騙、發布不良虛假信息等突出問題的智能識別技術研究,讓人民用網安全,還網絡一片清朗。
賦能人才培育,夯實安全發展基礎。網絡安全發展關鍵靠人才,網絡安全保障也要靠人才。對人才的培育不僅要開展信息安全理論教育,更需要通過實操,經過反復練習,才能夠更好掌握。要以數字技術為載體,信息化管理為手段,通過建立模擬實際化操作場景的系統平臺,為人才培育搭建舞臺。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聚集和人才培育優勢,大力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用活國家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的政策,發揮引培并舉雙重人才構建格局,不斷壯大高精專網絡安全管理與運營團隊,為網絡安全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賦能資源建設,提升信息安全素養培育。據統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規模如此巨大的信息用戶,信息安全素養不可謂不重要。信息安全素養也成為現代人們必要的素養之一。全社會要廣泛開展信息安全素養教育,以數字為媒,網絡為介,廣泛應用推廣。通過建立通暢、安全的數字資源學習和獲取渠道,把信息安全素養教育課程和資源推送到屏幕,裝入口袋中,讓人們隨時可學,隨處可學。利用數字信息技術辦好“網絡法治講堂”“網信大講堂”等內容的網絡課堂,讓網絡安全防護理念通過網絡平臺傳播更快,影響更廣。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范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