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綠色是底色。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彰顯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建設宜居宜業和美綠色鄉村,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
堅持內核驅動,厚植綠色理念。讓綠色鄉村既可看又可享、還值得持續品味,關鍵是將綠色發展、共享共建、文化特色的內涵貫穿于保護、修復和建設的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引領規劃。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鄉村保護與修復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共享共建統籌兼顧。加大對綠色鄉村公共設施等投入力度,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建立多部門、多層次、跨區域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不斷增強生命共同體的良性互動和生機活力,讓山水林田湖草沙共生共榮、協奏齊鳴,真正實現山水相連、花鳥相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文化特色留住鄉愁。因地制宜改造建設綠色鄉村,打造休閑農莊、古村古俗、荷塘月色、葦塘蘆花等形態各異的綠色鄉村景觀。賦予與綠色鄉村景觀相關聯的歷史典故、人物事件、農耕文化等新的時代內涵,讓老百姓看得到美景、能愉悅身心、記得住鄉愁。
堅持開發帶動,發展興綠產業。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持續做好生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以良好生態促產業興旺,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綠色鄉村建設紅利,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把握開發頻度。開展重點保護和適度性開發,構建村、人、山田河和諧共生的生態體系。增強綠色鄉村物質生產功能,豐富綠色鄉村動植物資源。既做好綠色鄉村旅游經濟文章,又把握好度,不因過度開發影響綠色鄉村持續發展。注重公益強度。以有力有效的措施保證綠色鄉村生態資源的公益性。全面啟動“最美綠色鄉村”“魅力綠色鄉村”建設,打造一批綠色宜居鄉村公園。建立完善管護聯動網絡,創新綠色鄉村保護管理形式。凸顯融合深度。持續做好生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以良好生態促產業興旺。拓展多元市場主體投資渠道,形成政府投資、社會融資、個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機制,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提高綠色產業占比,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
堅持改革推動,健全護綠機制。大力推進綠色鄉村建設,既是一種情懷,又是一種使命。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鄉村,不能用一把尺子丈量全國鄉村建設水平,更不能用一套模式推進全國鄉村建設工作。通過改革完善管理機制。從組織結構上明確和落實由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負責指導綠色鄉村保護工作,監督管理綠色鄉村開發利用。根據職責及工作任務合理充實工作力量,保證業務及監管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通過改革形成協調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各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綠色鄉村保護負總責,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綠色鄉村建設;完善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綠色鄉村保護管理體制,把生態規律和市場機制協調起來,既用好市場機制釋放動能,又守護好“鄉愁、鄉韻、鄉貌、鄉情”。通過改革健全法治機制。適應新時代綠色鄉村現代化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對于鄉村建設進程中的重大事項決策實行“四議兩公開”,充分運用“一事一議”等制度,抓緊研究制定綠色鄉村建設長遠規劃等。完善生態資源保護制度,嚴抓生態資源治理,守護綠水青山。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特約研究員)